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的培养、熏陶和教育,能使幼儿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传承和发展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幼儿对平远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欲望,我们将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的一日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将平远民间艺术教育融于一日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具有平远非物质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
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没有具体形象,幼儿便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因此,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营造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创设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互动式环境。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是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平远民间艺术特色的手工作品、图片。
二是在各班的活动室,我们将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手工、剪纸、绘画、图片、泥塑等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装饰环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开展充分的互动,鼓励幼儿用剪纸、剪贴、添画、泥塑、拼图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表现。
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为了能顺利开展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我园制定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各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各班老师结合班上孩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关注每一位幼儿,敏感领悟及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构建符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同样是龙舞,我们对小班孩子的要求是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玩中学习简单的龙舞并在活动中要求幼儿合拍地律动,让幼儿在体验龙舞自娱自乐的愉快情绪中发展其节奏感;对于中班幼儿的要求是在小班初步了解龙舞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引导幼儿更深入的了解龙舞的艺术特点和传承意义,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探索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习模仿并大胆表现舞蹈,体验舞蹈粗狂、自娱自乐的情绪,增进幼儿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理解,激发幼儿热爱家鄉的情感。 对于大班幼儿,则是在让他们感受、体验平远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大胆、自由的创造。要让幼儿在熟悉音乐及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珠戏龙”“串花子”“龙出水”“龙盘柱”表演,进行创编队形表演。这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但能体现出《龙舞》在我园开展的阶梯性、层次性、深入性。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初步获得“终身学习”的经验,体验参与舞蹈活动的快乐,并获得爱家乡、爱平远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一)用非物质文化充实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的区角设置了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在语言区,幼儿可以根据船灯、龙、落地金钱、落地花鼓课程中的故事内容情节,进行排练和情景表演。孩子们通过演、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在音乐区,教师在播放音乐选段时,会让幼儿配上大锣、小锣、小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戴上道具进行表演。幼儿还可以自编自演龙舞、船灯舞节目,既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表现能力,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美工区,投放稻草、碎布、旧挂历纸、包装纸、树叶、旧礼盒、松子、橡皮泥让幼儿操作创作,他们用剪贴、绘画、泥塑等方法制作出许多船灯模型、道具和服饰等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活动过程中不但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习得了一些动手操作、谦让与合作等的技能,还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
(二)用非物质文化拓展教学活动
结合各班级孩子的特点,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专题活动,主要体现在艺术样式、表现手法、制作表现、艺术欣赏等方面。上学期,为给教师们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幼儿园就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半日活动观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老师们结合班级实际,构思各异,形式多样地把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渗透到五大领域活动中。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传承了民间艺术,还加强了教师艺术素养的培训,特别是本土民间艺术素养的培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我们把非物质文化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幼儿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
(三)用非物质文化丰富节日活动
我们结合元旦、“六一”儿童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将平远民间艺术渗透到“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中,如举办师幼美术作品展、亲子美术作品展和非物质文化专题汇报演出活动。幼儿园美术作品展中,师幼合作、亲子合作的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制作的形状各异、颜色鲜艳、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专题文艺演出中老师们自编、自导了许多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适合幼儿表演的节目。
(四)用非物质文化增进家园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幼儿在家庭中进行互动表演、亲子制作,家长可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增进了亲子感情;在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达到了民间艺术在家庭和社区的辐射作用,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发挥出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之间和谐发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将平远民间艺术教育融于一幼儿日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良好的教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美,使我们的孩子在传承与创新中健康成长!
一、创设具有平远非物质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
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没有具体形象,幼儿便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因此,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营造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创设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互动式环境。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是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平远民间艺术特色的手工作品、图片。
二是在各班的活动室,我们将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手工、剪纸、绘画、图片、泥塑等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装饰环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开展充分的互动,鼓励幼儿用剪纸、剪贴、添画、泥塑、拼图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表现。
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为了能顺利开展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我园制定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各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各班老师结合班上孩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关注每一位幼儿,敏感领悟及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构建符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同样是龙舞,我们对小班孩子的要求是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玩中学习简单的龙舞并在活动中要求幼儿合拍地律动,让幼儿在体验龙舞自娱自乐的愉快情绪中发展其节奏感;对于中班幼儿的要求是在小班初步了解龙舞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引导幼儿更深入的了解龙舞的艺术特点和传承意义,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探索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习模仿并大胆表现舞蹈,体验舞蹈粗狂、自娱自乐的情绪,增进幼儿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理解,激发幼儿热爱家鄉的情感。 对于大班幼儿,则是在让他们感受、体验平远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大胆、自由的创造。要让幼儿在熟悉音乐及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珠戏龙”“串花子”“龙出水”“龙盘柱”表演,进行创编队形表演。这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但能体现出《龙舞》在我园开展的阶梯性、层次性、深入性。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初步获得“终身学习”的经验,体验参与舞蹈活动的快乐,并获得爱家乡、爱平远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一)用非物质文化充实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的区角设置了平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在语言区,幼儿可以根据船灯、龙、落地金钱、落地花鼓课程中的故事内容情节,进行排练和情景表演。孩子们通过演、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在音乐区,教师在播放音乐选段时,会让幼儿配上大锣、小锣、小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戴上道具进行表演。幼儿还可以自编自演龙舞、船灯舞节目,既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表现能力,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美工区,投放稻草、碎布、旧挂历纸、包装纸、树叶、旧礼盒、松子、橡皮泥让幼儿操作创作,他们用剪贴、绘画、泥塑等方法制作出许多船灯模型、道具和服饰等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活动过程中不但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习得了一些动手操作、谦让与合作等的技能,还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
(二)用非物质文化拓展教学活动
结合各班级孩子的特点,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专题活动,主要体现在艺术样式、表现手法、制作表现、艺术欣赏等方面。上学期,为给教师们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幼儿园就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半日活动观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老师们结合班级实际,构思各异,形式多样地把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渗透到五大领域活动中。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传承了民间艺术,还加强了教师艺术素养的培训,特别是本土民间艺术素养的培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我们把非物质文化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幼儿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
(三)用非物质文化丰富节日活动
我们结合元旦、“六一”儿童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将平远民间艺术渗透到“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中,如举办师幼美术作品展、亲子美术作品展和非物质文化专题汇报演出活动。幼儿园美术作品展中,师幼合作、亲子合作的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制作的形状各异、颜色鲜艳、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专题文艺演出中老师们自编、自导了许多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适合幼儿表演的节目。
(四)用非物质文化增进家园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幼儿在家庭中进行互动表演、亲子制作,家长可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增进了亲子感情;在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达到了民间艺术在家庭和社区的辐射作用,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发挥出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之间和谐发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将平远民间艺术教育融于一幼儿日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良好的教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美,使我们的孩子在传承与创新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