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美学领域,万志全的《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可谓对古代审美理想进行深入探讨的理论首发。在概念辨析上,它具有独到的语用学视角;在内容覆盖上,它从理论,到形态,到内涵,再到创造与价值上步步推进,从而彰显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之特色,凸显其深入浅出性与雅俗共赏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万志全 内容特色 艺术风貌
审美理想是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美学界一直把它当做热门话题进行探讨,除了李衍柱先生《文学理想论》、顾祖钊先生《艺术至境论》、孔智光先生《理想美学》、袁济喜先生《和:审美理想之维》等专著以外,万志全博士的新著《中国古代审美理想》较为系统地论析了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理论探讨、艺术形态、主要内涵、创造过程、创造原则、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从审美理想研究领域来看,像这样把视野集中于“中国古代”来进行原理探讨与实证研究者尚属首次,而且其论证之充分、例证之广泛、思路之开阔、语言之优雅也是该书的一些鲜明特色。
在概念区分上,万志全能够把审美理想分为两种语用功能,一种是把“审美理想”作为修饰语,后面任意填充中心词,比如审美理想社会、人生、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景象、情绪等,这里的“审美理想”是形容词义“最美的”,另一种是把“审美理想”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研究美自身所具有的理想,比如最美的美学范畴“崇高、优美”、最美的艺术内涵“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意境高远、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里的“审美理想”是名词义“理想的美”。①此书论述之精当就在于将美学术语放在语言学平台上展开精细剖析,足见其语言学功底和美学功底之扎实。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面前,万志全能够把几千年文化中对审美理想的探究分成理论研究与艺术描述两个方面,这就举重若轻地阐释了审美理想的两种语用功能在中国古代的具体运用情况,省去了读者搜寻中国古人关于审美理想之精美构思成果的许多精力,为读者领悟审美理想大开方便之门。在审美理想生活与人物方面,他能够区分出现实与虚构两种形态,分门别类地进行线的归纳与点的观察,在线与点交织的艺术平面中,找到恰当有力的证据阐发其审美理想。在审美理想景象归纳方面,他能够剖分出名山大川、宗教圣地、天气要素、时节风光等线索,把艺术景象有机地统一于审美理想之中。在审美理想情绪方面,他特别看重爱情、愁绪与奋进这三种审美理想情绪,在主题集中度上可谓定位准确。
尤其在具体的审美理想境界例证方面,万志全能够运用循序渐进的策略,把作者的审美理想境界分为“协调各种关系,为社会所赞同,抛弃凡俗社会而达到绝对自由的审美理想境界”等三个层次,把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境界分为“内部理想、外部理想、最高境界”等三个层次②,这便是他思路开阔、看问题条理明晰之处。因为就作者而言,仅仅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并为社会所赞同,还不能让人心满意足,还应有更高更美的审美理想境界等待着我们,那就是抛弃凡俗社会而达到的绝对自由;就作品而言,为了实现审美理想,应该协调作品内部的各种元素,让它们和谐搭配,并具有清雅的外在表现,显得含蓄自然,同时具有力度与广度,用力度去创造广度,达到最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如果仅仅停留于现象描绘,那也只是一种需要辛苦的学术体力活而已,仅止于人皆可为的、待以时日的资料整理工作而已,万志全没有就此驻足,而是从哲学高度,把感情与外界的关系、意念与表象的关系、意念与存在的关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统筹到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主要内涵中来,从而对“情景、意象、意境、形神、气韵”等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艺术范畴进行了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与文学写意色彩的详细论证,这在中国古代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合流性研究方面,不失为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比如关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理想,他从情景关系、抒情写景之难、挖掘情景素材等方面入手;关于“形神兼备”的艺术理想,他从神与形的关系、传神、画形等方面入手,其理论创见既可以运用到文论领域,又可以运用到美学领域,实属一箭双雕之妙法。
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万志全还能够富有远见地推测出中国古人是如何创造审美理想的。他把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创造过程分为三大步骤、九个环节,此即“感物、感兴、比兴”三个环节组成的第一步“审美理想的感触”,“虚静、神思、妙悟、物化”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步“审美理想的酝酿”,“言以达意、自然天成”两个环节组成的第三步“审美理想的外化”。这种把自古以来文艺创作的过程与奥妙选定于审美理想领域的做法,对于理论研究者确实是一种良好的研究方法,对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则是一种潜在的创作技巧之指导,因此,《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不但适用于专业研究者,而且也能为文学创作者所喜爱,这在人文科学论著市场较为狭小的今天,实在是一种学问生存与发展之智慧型策略,所以我们既欢迎易中天、于丹的古代文学与思想道德之通俗阐发,也欢迎蔡仪、李泽厚之理论建构,当然同样欢迎万志全的将通俗阐发统领于理论建构的雅俗共赏之做法,这便是百花齐放、各显其艳的理论良性发展途径。同时,万志全也能够一语中的地阐明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创造原则,此即“美善相乐,求得中和,针砭时弊”③,这里又把美与善的关联性、美的和谐性、美的社会批评性灌输到审美理想创造中来,使得审美理想之创造有了明确的轨道和制约路径。
理想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的行动指南,在加强理想教育的实践中,如何避免枯燥的说教,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审美理想实际效用的探讨方面,万志全从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两个维度上展开思考,从而明确了《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写作目的,并为美学理论与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万志全认为,在理论意义上,古代审美理想能够照亮当代审美之路,引导美学理论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理论的道德实践性;在现实价值上,古代审美理想能够指引文艺实践的方向,指导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化解当代精神危机,倡导审美化生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④这些观点对于正视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导思想在文艺美学领域的灵活运用,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再生、涅槃与积极弘扬。
由于当今市场经济对每个孤独而脆弱的心灵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人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精神疲惫不堪,每天的工作压力,商场的尔虞我诈,人际关系的虚伪,每天都有可能碰到意外事故,这些都让人们惴惴不安,倘若再加上可能面临的失业危险,或者是生活上的朝不保夕,又将带给人们许许多多心理阴影,因此,当代公民自然会产生一些精神危机感,如何化解这些危机,关涉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能否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世界给予的形形色色的挑战;而化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让自己审美化地生存是一种绝好的方法,即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并发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生活的美,强化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艺术涵养,同时努力锤炼人品、提升人格,勇于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树立崇高的理想,平时能够布置好自己的生活环境,言行举止都优雅,这些行动都可以视为审美化生存的必要环节。⑤在这些方面,《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有着清醒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广大青少年砥砺意志、实现理想的良师益友。
当然,《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也有瑕瑜互见之处。在古代审美理想艺术形态方面,例证还可进一步丰富,或者选用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具体的理论阐发方面,还可以更具系统性地提出更为新颖的观点,这些方面都是万志全以后学术努力的开拓要素。值得一提的是,万志全在短短3年多的工作时间内,能够在语言美学、中国古代美学领地开垦出《艺术化语言》、《扬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等3本专著,尤其是“艺术化语言”之概念内涵,在语言美学界很有生命力,而由其博士论文改编而成的《扬雄美学思想研究》对扬雄的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性阐发,这在国内美学界尚属首次。我们期待着他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学术的天空是湛蓝的,思想的翅膀是洁白的,汗水的挥洒是嫩绿的,美学的前景是甜蜜的。美,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 释:
①~⑤万志全:《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第21页,第272页,第289页,第301~302页。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编校:郑 艳
关键词: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万志全 内容特色 艺术风貌
审美理想是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美学界一直把它当做热门话题进行探讨,除了李衍柱先生《文学理想论》、顾祖钊先生《艺术至境论》、孔智光先生《理想美学》、袁济喜先生《和:审美理想之维》等专著以外,万志全博士的新著《中国古代审美理想》较为系统地论析了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理论探讨、艺术形态、主要内涵、创造过程、创造原则、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从审美理想研究领域来看,像这样把视野集中于“中国古代”来进行原理探讨与实证研究者尚属首次,而且其论证之充分、例证之广泛、思路之开阔、语言之优雅也是该书的一些鲜明特色。
在概念区分上,万志全能够把审美理想分为两种语用功能,一种是把“审美理想”作为修饰语,后面任意填充中心词,比如审美理想社会、人生、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景象、情绪等,这里的“审美理想”是形容词义“最美的”,另一种是把“审美理想”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研究美自身所具有的理想,比如最美的美学范畴“崇高、优美”、最美的艺术内涵“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意境高远、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里的“审美理想”是名词义“理想的美”。①此书论述之精当就在于将美学术语放在语言学平台上展开精细剖析,足见其语言学功底和美学功底之扎实。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面前,万志全能够把几千年文化中对审美理想的探究分成理论研究与艺术描述两个方面,这就举重若轻地阐释了审美理想的两种语用功能在中国古代的具体运用情况,省去了读者搜寻中国古人关于审美理想之精美构思成果的许多精力,为读者领悟审美理想大开方便之门。在审美理想生活与人物方面,他能够区分出现实与虚构两种形态,分门别类地进行线的归纳与点的观察,在线与点交织的艺术平面中,找到恰当有力的证据阐发其审美理想。在审美理想景象归纳方面,他能够剖分出名山大川、宗教圣地、天气要素、时节风光等线索,把艺术景象有机地统一于审美理想之中。在审美理想情绪方面,他特别看重爱情、愁绪与奋进这三种审美理想情绪,在主题集中度上可谓定位准确。
尤其在具体的审美理想境界例证方面,万志全能够运用循序渐进的策略,把作者的审美理想境界分为“协调各种关系,为社会所赞同,抛弃凡俗社会而达到绝对自由的审美理想境界”等三个层次,把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境界分为“内部理想、外部理想、最高境界”等三个层次②,这便是他思路开阔、看问题条理明晰之处。因为就作者而言,仅仅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并为社会所赞同,还不能让人心满意足,还应有更高更美的审美理想境界等待着我们,那就是抛弃凡俗社会而达到的绝对自由;就作品而言,为了实现审美理想,应该协调作品内部的各种元素,让它们和谐搭配,并具有清雅的外在表现,显得含蓄自然,同时具有力度与广度,用力度去创造广度,达到最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如果仅仅停留于现象描绘,那也只是一种需要辛苦的学术体力活而已,仅止于人皆可为的、待以时日的资料整理工作而已,万志全没有就此驻足,而是从哲学高度,把感情与外界的关系、意念与表象的关系、意念与存在的关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统筹到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主要内涵中来,从而对“情景、意象、意境、形神、气韵”等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艺术范畴进行了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与文学写意色彩的详细论证,这在中国古代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合流性研究方面,不失为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比如关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理想,他从情景关系、抒情写景之难、挖掘情景素材等方面入手;关于“形神兼备”的艺术理想,他从神与形的关系、传神、画形等方面入手,其理论创见既可以运用到文论领域,又可以运用到美学领域,实属一箭双雕之妙法。
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万志全还能够富有远见地推测出中国古人是如何创造审美理想的。他把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创造过程分为三大步骤、九个环节,此即“感物、感兴、比兴”三个环节组成的第一步“审美理想的感触”,“虚静、神思、妙悟、物化”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步“审美理想的酝酿”,“言以达意、自然天成”两个环节组成的第三步“审美理想的外化”。这种把自古以来文艺创作的过程与奥妙选定于审美理想领域的做法,对于理论研究者确实是一种良好的研究方法,对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则是一种潜在的创作技巧之指导,因此,《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不但适用于专业研究者,而且也能为文学创作者所喜爱,这在人文科学论著市场较为狭小的今天,实在是一种学问生存与发展之智慧型策略,所以我们既欢迎易中天、于丹的古代文学与思想道德之通俗阐发,也欢迎蔡仪、李泽厚之理论建构,当然同样欢迎万志全的将通俗阐发统领于理论建构的雅俗共赏之做法,这便是百花齐放、各显其艳的理论良性发展途径。同时,万志全也能够一语中的地阐明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创造原则,此即“美善相乐,求得中和,针砭时弊”③,这里又把美与善的关联性、美的和谐性、美的社会批评性灌输到审美理想创造中来,使得审美理想之创造有了明确的轨道和制约路径。
理想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的行动指南,在加强理想教育的实践中,如何避免枯燥的说教,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审美理想实际效用的探讨方面,万志全从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两个维度上展开思考,从而明确了《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写作目的,并为美学理论与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万志全认为,在理论意义上,古代审美理想能够照亮当代审美之路,引导美学理论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理论的道德实践性;在现实价值上,古代审美理想能够指引文艺实践的方向,指导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化解当代精神危机,倡导审美化生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④这些观点对于正视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导思想在文艺美学领域的灵活运用,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再生、涅槃与积极弘扬。
由于当今市场经济对每个孤独而脆弱的心灵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人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精神疲惫不堪,每天的工作压力,商场的尔虞我诈,人际关系的虚伪,每天都有可能碰到意外事故,这些都让人们惴惴不安,倘若再加上可能面临的失业危险,或者是生活上的朝不保夕,又将带给人们许许多多心理阴影,因此,当代公民自然会产生一些精神危机感,如何化解这些危机,关涉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能否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世界给予的形形色色的挑战;而化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让自己审美化地生存是一种绝好的方法,即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并发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生活的美,强化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艺术涵养,同时努力锤炼人品、提升人格,勇于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树立崇高的理想,平时能够布置好自己的生活环境,言行举止都优雅,这些行动都可以视为审美化生存的必要环节。⑤在这些方面,《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有着清醒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广大青少年砥砺意志、实现理想的良师益友。
当然,《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也有瑕瑜互见之处。在古代审美理想艺术形态方面,例证还可进一步丰富,或者选用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具体的理论阐发方面,还可以更具系统性地提出更为新颖的观点,这些方面都是万志全以后学术努力的开拓要素。值得一提的是,万志全在短短3年多的工作时间内,能够在语言美学、中国古代美学领地开垦出《艺术化语言》、《扬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等3本专著,尤其是“艺术化语言”之概念内涵,在语言美学界很有生命力,而由其博士论文改编而成的《扬雄美学思想研究》对扬雄的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性阐发,这在国内美学界尚属首次。我们期待着他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学术的天空是湛蓝的,思想的翅膀是洁白的,汗水的挥洒是嫩绿的,美学的前景是甜蜜的。美,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 释:
①~⑤万志全:《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第21页,第272页,第289页,第301~302页。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