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又见小城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ueq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专栏作者:肖欣 张铁军 蔡元卿
  
   创造别样精彩
   《小城之春》的剧本改编
  
  作者...玄武
  1948年费穆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文艺片的杰作《小城之春》。五十多年后,田壮壮翻拍了这部电影。新版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演员和拍摄技术,只有剧本是和费穆版一脉相承。费穆版《小城之春》故事简单,人物不多,却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刻画。这种刻画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用带有象征性的场景加以烘托,使得人物压抑的情绪在缓慢中爆发,又回归平静。田壮壮在保持剧本原有特质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构思,拍成了新版的《小城之春》。在这里,我们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异同,借此来探讨改编经典剧本的方法。
  


  
  …………………………………………………………………………⋯⋯1,2
  
  费穆版的《小城之春》作为经典影片,也作为田壮壮本人非常欣赏并作高山仰止状的作品,翻拍时编剧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的剧本。新版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与原作没有太大出入。原作剧本中那种层层递进又极其细腻的故事推进方式也被新剧本所采用。对于经典精华的承认和吸收使得新版影片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玉纹、志忱和礼言同处时关系是微妙和尴尬的,玉纹和志忱独处时内心又是激动和矛盾的。
  
  …………………………………………………………………………⋯3,4
  
  编剧捉住了原剧本的精神气质,老版影片中那种“发乎情,止乎理”的人物情绪得以保留和传神的再现。我们在实际的DV创作中如果翻拍经典剧本,改编的力度和幅度究竟怎样把握,这是编剧需要深思的。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的关键是对原作的深刻理解,以及自身要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从《小城之春》的翻拍中至少可以感觉到导演非常想用今天的电影语言重现当年的经典。同样,我们也可以用DV来重现经典剧本的精彩部分,这并不是如今流行的恶搞,而是让美好的东西在自己的手中重现。DV创作在这一点上具有自身的责任和优势。
  
  …………………………………………………………………………⋯ 5,6
  
  费穆版《小城之春》一开始,通过郊外的荒凉和战后小城的残破来反映女主人公玉纹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除了影像,还有编剧为女主人公设定的内心独白。
  


  
  …………………………………………………………………………⋯⋯7
  
  应该说,正是独白和荒凉破败感十足的镜头完整地交代出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而新版影片却在剧本改编时将独白去掉了,只剩下表现人物活动环境的镜头(图7)。
  
  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变并非是费穆版独白写的不好,实际上这段内心独白被认为是非常经典的。笔者认为田壮壮的改变不是要否定费穆,而是表达自己的电影理念。那就是尽可能地用影像来叙事,把语言的直白变为画面的含蓄。由此可见,翻拍经典并不只是把别人的好东西再现一遍。对于DV创作者而言,也是同样。我们完全可以将经典电影或DV的剧本变成新的影像,而翻拍经典不是抄袭和照搬,而是一次再创作过程。在承袭的同时能有所改变和舍弃,甚至是对公认经典的部分,这才是翻拍的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改变的翻拍是失败的。实际上,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不仅拿掉了开头的独白,甚至整部影片玉纹也没有一句内心独白。没有了独白的田版《小城之春》更加静谧,也将人物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的深沉,而视角则是更加的客观(费穆版通过女主人公的独白其实是采用了玉纹的视角),拿导演的话讲就是造成一种“距离感”。通过剧本的一个改变,导演在翻拍时对于原版影片的态度得以显现,同时,田壮壮本人的沉郁安静电影风格也在新版电影中凸现出来。
  
  …………………………………………………………………………⋯⋯8
  
  改编经典剧本一定会有得有失。比如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中有一个场景,在生日宴会之后,觉察出玉纹和志忱间感情的礼言独自伤心难过,以致痛哭流涕。
  
  …………………………………………………………………………⋯⋯9
  


  导演用一个正面的长镜头来表现这一过程。而在费穆版的影片中礼言只是怅然地坐在椅子里,老版的《小城之春》中人物的情绪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隐忍和克制的。田壮壮版的影片之所以加入这个段落,无非想变现礼言的痛苦和内心煎熬。但是,却给人画蛇添足之感,与整部影片沉静克制的风格不符。当然,改编的得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是对编剧智慧和把握故事能力的考验。我们在对剧本进行创作或改编时,不能因为考虑得失而畏首畏尾。
  
  如果说有些地方的改动是编剧主观创作意图的体现,那么有些改动则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而必须为之。比方说影片的对白。费穆版《小城之春》是五十多年前拍摄的,那时人们对话或者电影中对话的方式和现在不同。今天的人会觉得费穆版的《小城之春》人物对白有做作和呆板的感觉,这是受当时文明戏的影响,所以改编剧本时必须将对白改得符合今天观众的接受习惯。新版《小城之春》在剧本上对语言做了更加口语化的处理,甚至在表演时要求演员用当地方言的特色,虽然效果一般,但是这种努力的方向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肯地说,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费穆版的剧本,这是出于对原版影片作者的尊敬和艺术上的认同与欣赏。但是也有类似上面提到的一些改动。而正是这些改动让一个翻拍电影即使无法超越老版也能成为一部独立的电影。从《小城之春》的翻拍对改编经典剧本作个小小的总结:首先,忠实的承袭精华部分,毕竟经典再现是翻拍的重要目的之一。其次,要有体现新的作者创作意图的改编,这也是翻拍的重要意义。最后,既要考虑影片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也要顾及今天观众的接受习惯。今天,手持DV的影像爱好者也可以翻拍老剧本,对剧本的改编就是避免照搬的关键。这种改编仍然是编剧灵感的体现,是对老版剧本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创作灵感。翻拍经典剧本也是DV创作的一种方法,从经典的电影剧本或者DV剧本中寻找灵感,创造出属于新作的别样精彩,这一过程融合了向经典的致敬、继承和当下艺术的创新。
其他文献
“梦开始的地方”这个标语几乎每年的春天都以巨大的字号很醒目地挂在电影学院的外墙上,但是对于那些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艺考”的学生来说,这里恐怕会成为更多年轻人“梦碎的地方”。因为,电影学院的门槛似乎太高了,要想实现拍电影的梦想,不进入电影学院学习,恐怕就很难实现。  当然,这个判断在10年前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今天却未必。  “拍电影,一定要上电影学院吗?”针对这个问题,本期做了特别调查与采访。
期刊
译...榄枝    短片常常被视作某种艺术实践,短小的格式赋予短片一种独特的灵气和自由。但问题是每部短片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同时怎样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  Cineposible——“影像可能”电影节带来了短片电影的原创视点。(Cine意为“电影、影像”,posible则代表着“可能性”。)2009年3月,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省(Extramadura,一个西班牙的自治省,和葡萄牙接壤),第三届
期刊
中规中矩,精巧纤细。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剧本创作上给我的第一印象。  写剧本,讲故事。一部近两小时的电影在剧本创作上难度颇大。《梅兰芳》选取了大师生活中的三段往事:成名(与十三燕打擂得胜)、成功(与孟小冬相识相知、赴美表演成功)、明志(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蓄须明志,拒不出演。直至抗战结束)。  三段故事各有特色,由于很多现实的原因,剧本写得也是中规中矩。不过个中细节,却是精巧纤细,
期刊
开场五分钟,像多数传奇电影一样精彩得很。这是梅兰芳在官宦人家和戏园子之间赶场,一边是唱一边是跳,这五分钟之内,镜头数量多,镜头平均长度也都比较短,无论长短镜头,大都是运动的:横移拍台下观众,推拉加特写切换拍摄舞台上的梅,更有跟随脚跟踩钉子这种特写移动,很具动感,而且踩上的一瞬间还是跳切的。通过血迹上摇至戏班老板的脸时马上接上摇跟随马车,梅赶回戏园子。这部分的剪辑行云流水,你都能感觉到这种叙述的节奏
期刊
『梅兰芳重生』记    贺岁电影《梅兰芳》带着过亿的票房离开了院线,与此同时,『梅兰芳』也再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黎明到章子怡,从孙红雷到陈凯歌,从梅派的表演艺术到梅的逸事传奇,从梅府家宴到梅家旧居……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梅兰芳的外孙范梅强先生正是我们这期技术专题的采访嘉宾!于是,就有了想让范先生做杂志封面的想法。没想到范先生真的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在百忙之中,专门为杂志拍摄了封面照片!  
期刊
王小峰,中国著名博客、《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作家、乐评人......(名号仍在不断添加中。)  毫无疑问,王老师是个勤劳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勇于发掘自己的人。在“黑猩猩们”眼睁睁的注目礼下,王老师分身不断。  如果说孙悟空可以用猴毛“化身无数”,那是品种问题;王老师的若干分身,则确定无疑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如我们所知,尽管王老师以平均每年一部DV成品的速度亮相于大众面前,多腿横跨若干领域,
期刊
蛰伏几年之后的陈凯歌,终于携电影大片《梅兰芳》现身2008年岁尾。作为年度最受关注的重量级电影作品之一,商业性决定了这部影片的定位,无论从故事演绎到场景表现,都以大制作的形象捕捉观众的眼球,尽管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更多的似乎集中在演员和影片整体结构的把握上,那么,单纯从拍摄角度上看,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学习之处。  戛纳金棕榈大奖曾经授予陈凯歌,这是中国电影导演的最高荣誉之一,源于十五年前那部摄人心魄
期刊
今年9月底,我去贵州参加“多彩贵州,首届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将大展第一站安排在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尽管当时在西江只停留了几个小时,但自那时起,我决定尽快再返西江,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居住着上千户苗族人的美丽山寨。  尽管初到西江千户苗寨是因为“摄影”的机缘,但我仍不忘拎上自己的另一只手——DV。这是我近些年来的深切体会,也是我兴致所在的另一个领域——握紧“摄影”、“摄像”两只手,尽揽无
期刊
等待了一季的“半夏的纪念”,终于在大家穿上冬衣时,隆重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帷幕缓缓拉开,期盼良久的“女神”露出了端倪——八块流光溢彩的LED灯板与舞台中间的方形屏幕相得益彰,嘉宾进场的璀璨珠帘更增添舞台的诗意与别有洞天的神秘感。一场影像盛典就此绚丽绽放!      影像传情 张扬品牌    “半夏的纪念”通过六年的探索积累,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生影像活动原创品牌。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今年,北京市国
期刊
有一则故事,抗战初停的中国南方小镇,一个乡绅带着家眷住在残垣断壁的祖宅里。一日,乡绅的旧友来访,这客,正是女主人的昔日情人。这样的故事,不用说就会知道大概内容,甚至观众十之八九都能猜到最终的结局。  可就是这么个破落俗套的故事,外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人物:一夫、一妻、一妹、一客、一仆,被导演演绎得百转回肠。这个初春的南方小院,这部看似无头无尾、素雅清淡的故事,着实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没错,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