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总感到语文教学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让教学更有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便成了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在此方面我也做过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质疑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成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说说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老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时时关注学生,注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寻觅,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质疑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成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说说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老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时时关注学生,注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寻觅,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