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PV6的几种过渡技术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_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Ipv6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提出Ipv4向IPv6过渡时所采用的几种技术。
  关键词:IPv6;过渡技术;双栈协议技术;隧道技术;NAT/PT
  中图分类号:TP39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85—01
  
  1、Ipv6过渡技术
  
   ①双栈协议技术。双栈协议技术是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不仅用于建设双栈网络,也是各种过渡隧道机制的基础,它是指在同一网络节点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在这种机制下,Ipv4和Ipv6的数据包的处理是相互独立的。
  ②隧道技术。隧道技术允许运行Ipv6的设备使用现有的Ipv4网络设备进行传输。在网络两端都具备双栈的网络节点间,将Ipv6数据包完整的封装在Ipv4数据包内,通过Ipv4网络传输,在到达隧道端点后还原为Ipv6数据包。隧道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现有的IPv4网络,提供了一种使IPv6的节点之间能够在过渡期间通信的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IPv6节点与IPv4节点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隧道技术分为自动和手工配置两种方式,手工配置主要有v6 over v4、v4 over v6和GRE tunnel等几种方式;自动配置主要有6t04、60ver4、Teredo等几种方式;改进的技术有隧道代理技术(Tunnel Broker,即自动配置加代理)。
  ③地址与报头转换技术(NAT/PT)。地址与报头转换技术就是转换两种不同协议的数据包的相应字段,从而达到两种协议相互通信的目的。
  除了以上三种过渡技术外,还有利用现有互联网中Ipv4的基础设备和MPLS技术来实现IPv6域的同学,使用ALG(Application LevelGateway)实现Ipv4与Ipv6应用的互通方案。
  
  2、三种过渡技术的对比
  
  双栈技术是指在网络节点中同时具有IPv4和IPv6两个协议栈,因此它可以同时收发、处理IPv4和IPv6的数据报文。对于主机来讲,“双栈”是指其可以根据需要来对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IPv4封装或者IPv6封装;而对于路由器来讲,“双栈”是指在一个路由器设备中维护IPv6和IPv4两套路由协议栈,使得路由器既能与IPv4主机也能与IPv6主机通信,分别独立支持IPv6和IPv4路由协议,IPv4和IPv6路由信息按照各自的路由协议进行计算,维护不同的路由表。双栈策略的优点是概念清晰,易于理解,网络规划相对简单,同时在IPv6逻辑网络中可以充分发挥IPv6协议的所有优点(如安全性、路由约束、流的支持等方面)。但是双栈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对网元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同时支持IPv4路由协议和IPv6路由协议,这就要求其维护大量的协议和数据。另外,网络升级改造将牵涉到网络中的所有网元设备,投资大、实现周期长。
  隧道技术是IPv4/IPv6过渡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过渡技术。目前的隧道技术主要实现了在IPv4数据包中封装IPv6数据包,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也将会出现在IPv4数据包中封装IPv6数据包的隧道技术。隧道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投资,因此在过渡初期是一种方便的选择。但是,在隧道的入口处会出现负载协议数据包的拆分,在隧道出口处会出现负载协议数据包的重组。这就增加了隧道出入口的实现复杂度,不利于大规模的应用。
  双栈技术解决了IPv6与IPv4的共存问题,但是在网络的过渡时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主机或终端都升级支持双栈,在网络中必然存在纯IPv4主机和纯IPv6主机之间进行通信的需求,由于协议栈的不同因此很自然地需要对这些协议进行翻译转换。对应协议的翻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方面是IPv4与IPv6协议层的翻译,另一方面是IPv4应用与IPv6应用之间的翻译。前者主要是通过NAT-PT技术实现的,后者则主要通过应用代理网关ALG来实现。NAT-PT实现了网络层的协议翻译;应用代理网关则实现应用层的协议翻译,对于不同的应用,需要配置不同的应用代理网关。翻译技术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IPv4,IPv6节点的升级改造,缺点是IPv4节点访问IPv6节点的实现方法比较复杂,网络设备进行协议转换、地址转换的处理开销较大。因此,该技术一般是在其他互通方式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使用。
  
  3、总结与展望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过渡技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网络情况,各种技术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在部署IPv6网络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网络应用的类型、范围和系统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过渡技术进行设计和实施。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用最小的代价从IPv4网络世界逐步过渡到IPv6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美]Paul T.Ammann著,徐六通译,管理动态IP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战略的策略从其过程化来讲基本包括公司目前所处之策略、经营投资组合策略、持久竞争优势与竞争策略、功能策略、策略执行系统建构等。面面俱到的陈述,无论从文章的篇幅还是阐释的深度都是论者难以充分展开的。因此,文章引进创造性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的“超越竞争”观念,结合自身所处企业——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对持久竞争优势和竞争策略做出了一番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尽可能地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某填海造地工程泥塘处理的经验,介绍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泥塘地基工程技术方案。  关键词:泥塘地基处理;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排水板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8-0129-02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力发电建设发展也十分迅速,再加上工期与经济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提高,地下水电站的建设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装机容量大的大型地下水电站,这些大型的地下水电站对厂房轮廓尺寸及其体形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水电站;厂房轮廓与体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8-0136-02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空间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人在不断追求环境中,色彩序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设计方向,并提倡空间设计要注重空间与人及社会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追求;变化;有序与无序;色彩;互动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8-0177- 02    人对事物总有所追求,环境是人生活的场所,环境的好与坏影响着人的生活品质,好的环境自然也被人所追求
期刊
摘 要:虚构与想象是对建筑意向性的一种越界行为。文章从外部世界如何被人的意识了解过程为对象,论证虚构、想象与现实的“三合为一”理论关系。从时空的雏度分析虚构与想象作为建筑本体意识的起始点以及其对于建筑本体意向性被外在现实解读时发生的越界行为的意义。同时扩展建筑意向的互动可能,性。探讨新的设计知识思维。  关键词:建筑意向性;虚构;想象;选择;融合;越界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用CAFTA简称)建成启动,从经济规模看,CAFTA建成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文章对CAFTA的发展障碍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其更好的服务于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障碍;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26—01     1、
期刊
摘要: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以公务公产和公有公共设施公产为内容,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方式兴建的行政性、公用性、公有性项目。我国就现今的经济形势也推出了相应的各种形式的财政政策,但在透明度上存在很大问题。  关键词:财政制度;政府投资;弊端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25—01    1、我国的财政政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和语言研究重点从教学客体向主体的转移,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得到了空前关注。作为其中之一的学习(1earning style)  为学习领域继动机、焦虑、认知风格等热点之后又一新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学习风格;行动研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8-0168-03    1 中职学生学习风格的测查分析与有
期刊
摘要:文章利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对江西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比较18个变结构方程残差的ADF检验值和相关标准,发现在1978-2008间,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协整关系在2000年发生了水平漂移的结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结论: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在2000年后变得更加显著。
期刊
摘要:在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建筑企业正在逐渐增多,而建筑业也得到日趋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建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大力改善,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解决措施  中圈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71—02    现代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