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民主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教育进步的标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才能保护个性、发展个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新课标要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因此民主的课堂是课改中迫切需要和亟待完善的课堂形式。
时代呼唤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建,特别是教师的精心培育。
一、尊重学生观点,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自由愉快地、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展开讨论,甚至辩论与争执,碰撞出新思维火花。
七年级数学第一节课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我们试着这样操作:1、课前准备,初步认识。学生自制圆柱、圆锥學具,观察侧面与底面,知道这些面是什么图形。2、课堂交流,形成共识。通过分组探讨圆柱、圆锥的侧面与底面图形,各组统一了观点:两个立体图形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和三角形,底面都是圆。3、深度认识,超越自我。教师让学生试把圆柱和圆锥沿一个面切割开,得到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学生操作着,观察着,然后把自己的发现高声喊出来:长方形、三角形、圆、特殊图形、什么也不是……接着议论声、争执声响成一片。教师应肯定大家的观点:对立体图形切割的角度不同,所得的截面图形就不同。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无穷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我学习、自主表达的意愿,见识了很多没有想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学习数学充满了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实现民主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转变角色,为学生民主参与、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教师角色的转变,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1、“主宰型”向“指导型”的转变。“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讲课——听课”式的单向传授教学,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和环境,使学生有思维空间,有发挥才能、挖掘潜能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有疑问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引导。2、“传授型”向“合作型”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有时还要向学生学习,是课堂里的学习者。在平时教学中,每当学生观点很新颖或解题方法独特,教师应热情地为他鼓掌,并让他(她)为老师与同学讲解。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思想方法。从而告诉大家,学生完全可以做得比老师好。
教师从先知的神圣讲台下来,化在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指导帮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过程,推动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民主师生关系的体现。
三、 拉近师生距离,创设宽松教学
氛围
教师应喜欢与学生交往,要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认识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
四、 关注他人发展,相互间正确评价
民主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和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课堂民主的精髓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组织。如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学中,不妨以“电视台调查本市某节目的收视率”为主题开展调查活动。并在课堂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各小组的调查方案、调查活动的开展过程及调查结果。请其他小组边听边思考,这个小组设计的调查方案是否合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你们有什么建议?最后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反映了一下几点: 1、 热情地倾听他人发言。2、积极参与讨论。3、体现相互性。看到每个组设计方案的优点和长处,关注集体中其他每一位成员的发展。4、经历怀疑和反驳的过程。在看到其他各组设计方案优点的同时,提出自己对方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的看法,进而提出改进意见。而对各种批评、建议做出的反应,既有经历了怀疑做出了修正,又有坚持己见并进行了辩驳。
每个发言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颇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正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维护着讨论的深入进行。发言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课堂的特色。
民主课堂是学生能够充分参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教师需要的课堂。民主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课堂,它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民主意识,能营造和引领民主氛围的的能力,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进行长期的呵护和培育。这样,民主课堂才能逐步形成。
时代呼唤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建,特别是教师的精心培育。
一、尊重学生观点,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自由愉快地、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展开讨论,甚至辩论与争执,碰撞出新思维火花。
七年级数学第一节课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我们试着这样操作:1、课前准备,初步认识。学生自制圆柱、圆锥學具,观察侧面与底面,知道这些面是什么图形。2、课堂交流,形成共识。通过分组探讨圆柱、圆锥的侧面与底面图形,各组统一了观点:两个立体图形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和三角形,底面都是圆。3、深度认识,超越自我。教师让学生试把圆柱和圆锥沿一个面切割开,得到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学生操作着,观察着,然后把自己的发现高声喊出来:长方形、三角形、圆、特殊图形、什么也不是……接着议论声、争执声响成一片。教师应肯定大家的观点:对立体图形切割的角度不同,所得的截面图形就不同。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无穷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我学习、自主表达的意愿,见识了很多没有想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学习数学充满了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实现民主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转变角色,为学生民主参与、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教师角色的转变,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1、“主宰型”向“指导型”的转变。“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讲课——听课”式的单向传授教学,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和环境,使学生有思维空间,有发挥才能、挖掘潜能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有疑问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引导。2、“传授型”向“合作型”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有时还要向学生学习,是课堂里的学习者。在平时教学中,每当学生观点很新颖或解题方法独特,教师应热情地为他鼓掌,并让他(她)为老师与同学讲解。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思想方法。从而告诉大家,学生完全可以做得比老师好。
教师从先知的神圣讲台下来,化在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指导帮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过程,推动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民主师生关系的体现。
三、 拉近师生距离,创设宽松教学
氛围
教师应喜欢与学生交往,要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认识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
四、 关注他人发展,相互间正确评价
民主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和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课堂民主的精髓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组织。如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学中,不妨以“电视台调查本市某节目的收视率”为主题开展调查活动。并在课堂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各小组的调查方案、调查活动的开展过程及调查结果。请其他小组边听边思考,这个小组设计的调查方案是否合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你们有什么建议?最后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反映了一下几点: 1、 热情地倾听他人发言。2、积极参与讨论。3、体现相互性。看到每个组设计方案的优点和长处,关注集体中其他每一位成员的发展。4、经历怀疑和反驳的过程。在看到其他各组设计方案优点的同时,提出自己对方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的看法,进而提出改进意见。而对各种批评、建议做出的反应,既有经历了怀疑做出了修正,又有坚持己见并进行了辩驳。
每个发言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颇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正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维护着讨论的深入进行。发言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课堂的特色。
民主课堂是学生能够充分参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教师需要的课堂。民主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课堂,它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民主意识,能营造和引领民主氛围的的能力,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进行长期的呵护和培育。这样,民主课堂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