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有效的数学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从学习者的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有利于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怎么把数学实现生联系起来,增添数学的人文情趣,使学生不在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同时解决学用脱节现象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搞好数学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而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
1. 革新备课方式,体现生活特色
备课是搞好数学生活化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一改传统备课方式的规范化,努力从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出发,使备课体现生活化、过程化。
1.1 体验,学期备课生活化。
学期开始我们就通读教材,并找出那些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哪些课例需要改造,哪些知识需要创设生活情境,哪些知识需要补充材料等,做到心中有数,定出专门计划,确定好调查、搜集的题目,并以此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调查,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交流。如第十一册,我们通过刨析教材,确定了一系列小课题:生活中的分数乘法(除法)、做八宝粥的“比”、祖冲之与圆周率、生活中的百分数、我所知道的纳税知识、储蓄小知识等等,数学积累了大量的原型材料,而且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2 设情景,课堂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实列引入——探索求解、形成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生活化”课堂数学采用的一般策略。备课时我们选取、设计的生活实例注意了两点:
(1) 创情境的素材要具有激趣、置疑、孕伏、引导的作用。如数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时,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一个长2.4米、宽2米的房间铺地板,如果不分割地板,要用边长是几分米的正方形地板才能整齐地铺好?”学生答案不一。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同学竟兴奋地站起来说:“6分米最合适,这样可以用最少的快数把房间铺好?”一个生动的事例,就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与正方形的地板的边长有机地揉和到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含义,用通俗的生活知识注释了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应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注重知识的提升、概括和勾连。如数学年月日后,教师让学生做了题为“我的学习时间”练习题:写出年公立年份,判断出平闰年,得出全年天数,减去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天数,上课大约200天。一天中大可一节40分,小课一节30节,平均一节约35分,每天上7节,共245分,约4个小时,全年上课时间合4×200÷24≈33(天)。这个练习虽然偷换概念(两个结果中“天”的含义不同),有失偏颇,但反映的却是学生的亲历事件,既复习了不同时间单位的进率与换算,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2. 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资源
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许多地方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结合现行教材,“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是我们教师达成的教学理念。
(1) 直接利用。教材中好多事例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用自行车三角架说明三角的稳定性,用罐头盒的商标纸的大小说明圆柱的侧面积,用手电筒发出的光说明射线等,这样的实例简单方便,不妨直接利用。
(2) 整合改造。如加减法的速算,教材例题编排了一些具体的算式运算,像“120-98”,学生计算时往往会错误地算为120-100-2虽然教师讲清了算理,但仍有学生不理解,出错误。教师时,我们对教材加以改造,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小明有120元钱,他要购买一套单价为98元的童话故事,他给营业员100元钱,营业员找给他2元,小明还剩22元。从模拟表演中,学生很快理解了为什么要加2的算理。不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而且扩展了教学内容,超越了教材。有时,我们还利用模拟表演,讲故事的形式的教材进行改革,使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如把“一根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正方形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改编为“巴依老爷给阿凡堤一段31.4米的篱笆,让阿凡堤围成一个羊圈,要求面积最大,完成的话可得一头羊的工钱,否则的话就要吃鞭子。聪明的阿凡堤最后得到了一头羊。猜猜看,阿凡堤围成的是什么图形?“这样的改造,是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
3. 挖掘生活资源,丰富体验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也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应用生活素材教学,不仅有利于认识领域目标的达成,更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做到问题伊始于实例,知识形成于探索,能力提高于应用。
3.1 校园生活资源。
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件包含着数学知识。只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分析,就能发现需要的数学素材。低年级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举手介绍班级的情况;我班有65名同学,我班有16个学习小组,我班有34桌子……,中年级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时,结合班内小队、小组的划分,编题:我班有64人,平均分成4个小队,每个小队又平均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高年级教学被分成2、3、5整除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分别报出自己的座号能否被2.3.5整除等等。用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去探究新知,学生感到与自己有关,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材在生活中俯手可得,如篮球场、教师的门窗、黑板的边框就是认识长方形,计算其周长与面积的最直观的教具,而演讲、写字比赛、卫生检查的计分就是教学平均数鲜活的案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真实有趣的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3.2 堂搬出教室,开放课堂。
有效的学习是以己有的知识为背景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小学生,尤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时往往用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推演、理解新的知识。为此,让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亲历过程的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丰富生活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有关内容时,我们总是让学生事先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如教学“圆角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进行家庭购物活动,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有的了解到人民币的面值,有的调查自己喜爱的商品价格,还有一位学生竟然把辨别人名币真假的知识也搬进了课堂。当他们汇报到自己的实践收获时,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掂一掂一袋食盐,一千克鸡蛋的重量,到白铁铺观察工人制桶,制烟筒管等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了直接的经验,为学习有关知识作好经验的积累。此外,我们还让学生看电视,读报刊,听广播,上因特网搜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
3.3 掘社会教育的资源,延伸课堂。
家庭、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课外我们注重开发利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一份电话交费单、一张发票、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住房面积大小、水电费、经济收入支出情况……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源。“一张简单的购物发票使学生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同学家单位电话号码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一系方法与措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用学生的话说:数学真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收稿日期:2013-03-07
1. 革新备课方式,体现生活特色
备课是搞好数学生活化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一改传统备课方式的规范化,努力从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出发,使备课体现生活化、过程化。
1.1 体验,学期备课生活化。
学期开始我们就通读教材,并找出那些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哪些课例需要改造,哪些知识需要创设生活情境,哪些知识需要补充材料等,做到心中有数,定出专门计划,确定好调查、搜集的题目,并以此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调查,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交流。如第十一册,我们通过刨析教材,确定了一系列小课题:生活中的分数乘法(除法)、做八宝粥的“比”、祖冲之与圆周率、生活中的百分数、我所知道的纳税知识、储蓄小知识等等,数学积累了大量的原型材料,而且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2 设情景,课堂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实列引入——探索求解、形成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生活化”课堂数学采用的一般策略。备课时我们选取、设计的生活实例注意了两点:
(1) 创情境的素材要具有激趣、置疑、孕伏、引导的作用。如数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时,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一个长2.4米、宽2米的房间铺地板,如果不分割地板,要用边长是几分米的正方形地板才能整齐地铺好?”学生答案不一。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同学竟兴奋地站起来说:“6分米最合适,这样可以用最少的快数把房间铺好?”一个生动的事例,就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与正方形的地板的边长有机地揉和到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含义,用通俗的生活知识注释了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应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注重知识的提升、概括和勾连。如数学年月日后,教师让学生做了题为“我的学习时间”练习题:写出年公立年份,判断出平闰年,得出全年天数,减去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天数,上课大约200天。一天中大可一节40分,小课一节30节,平均一节约35分,每天上7节,共245分,约4个小时,全年上课时间合4×200÷24≈33(天)。这个练习虽然偷换概念(两个结果中“天”的含义不同),有失偏颇,但反映的却是学生的亲历事件,既复习了不同时间单位的进率与换算,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2. 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资源
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许多地方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结合现行教材,“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是我们教师达成的教学理念。
(1) 直接利用。教材中好多事例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用自行车三角架说明三角的稳定性,用罐头盒的商标纸的大小说明圆柱的侧面积,用手电筒发出的光说明射线等,这样的实例简单方便,不妨直接利用。
(2) 整合改造。如加减法的速算,教材例题编排了一些具体的算式运算,像“120-98”,学生计算时往往会错误地算为120-100-2虽然教师讲清了算理,但仍有学生不理解,出错误。教师时,我们对教材加以改造,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小明有120元钱,他要购买一套单价为98元的童话故事,他给营业员100元钱,营业员找给他2元,小明还剩22元。从模拟表演中,学生很快理解了为什么要加2的算理。不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而且扩展了教学内容,超越了教材。有时,我们还利用模拟表演,讲故事的形式的教材进行改革,使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如把“一根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正方形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改编为“巴依老爷给阿凡堤一段31.4米的篱笆,让阿凡堤围成一个羊圈,要求面积最大,完成的话可得一头羊的工钱,否则的话就要吃鞭子。聪明的阿凡堤最后得到了一头羊。猜猜看,阿凡堤围成的是什么图形?“这样的改造,是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
3. 挖掘生活资源,丰富体验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也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应用生活素材教学,不仅有利于认识领域目标的达成,更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做到问题伊始于实例,知识形成于探索,能力提高于应用。
3.1 校园生活资源。
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件包含着数学知识。只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分析,就能发现需要的数学素材。低年级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举手介绍班级的情况;我班有65名同学,我班有16个学习小组,我班有34桌子……,中年级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时,结合班内小队、小组的划分,编题:我班有64人,平均分成4个小队,每个小队又平均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高年级教学被分成2、3、5整除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分别报出自己的座号能否被2.3.5整除等等。用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去探究新知,学生感到与自己有关,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材在生活中俯手可得,如篮球场、教师的门窗、黑板的边框就是认识长方形,计算其周长与面积的最直观的教具,而演讲、写字比赛、卫生检查的计分就是教学平均数鲜活的案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真实有趣的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3.2 堂搬出教室,开放课堂。
有效的学习是以己有的知识为背景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小学生,尤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时往往用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推演、理解新的知识。为此,让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亲历过程的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丰富生活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有关内容时,我们总是让学生事先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如教学“圆角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进行家庭购物活动,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有的了解到人民币的面值,有的调查自己喜爱的商品价格,还有一位学生竟然把辨别人名币真假的知识也搬进了课堂。当他们汇报到自己的实践收获时,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掂一掂一袋食盐,一千克鸡蛋的重量,到白铁铺观察工人制桶,制烟筒管等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了直接的经验,为学习有关知识作好经验的积累。此外,我们还让学生看电视,读报刊,听广播,上因特网搜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
3.3 掘社会教育的资源,延伸课堂。
家庭、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课外我们注重开发利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一份电话交费单、一张发票、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住房面积大小、水电费、经济收入支出情况……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源。“一张简单的购物发票使学生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同学家单位电话号码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一系方法与措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用学生的话说:数学真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收稿日期: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