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理解中体验情感,达到有效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1. 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2. 在教师讲解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性地朗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性的词语或语句,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小学生认知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重点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
2.1 感知语言。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中“如烟,如雾,如尘”,写也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神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瀑布在风中的美,可以先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去读,进行比较,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感情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瀑布的缥缈、朦胧。
2.2 教给技巧。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会淹死的!’”两个“不行”显示了小鸭子很着急,怕小鸡出危险,要读得快些。“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偷偷地”一词要读得轻一些。小鸭把小鸡救上岸后,“小公鸡说:‘鸭子哥哥,谢谢你!’”这时的小公鸡又后悔又感激,朗读时声音应低些、慢些。
3. 教师要对学生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教师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朗读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指导朗读前,应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词语,(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再让学生想,朗读时这些词应该怎样读,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重点词语。我想,这样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得会很快。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收稿日期:2013-0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1. 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2. 在教师讲解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性地朗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性的词语或语句,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小学生认知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重点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
2.1 感知语言。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中“如烟,如雾,如尘”,写也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神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瀑布在风中的美,可以先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去读,进行比较,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感情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瀑布的缥缈、朦胧。
2.2 教给技巧。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会淹死的!’”两个“不行”显示了小鸭子很着急,怕小鸡出危险,要读得快些。“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偷偷地”一词要读得轻一些。小鸭把小鸡救上岸后,“小公鸡说:‘鸭子哥哥,谢谢你!’”这时的小公鸡又后悔又感激,朗读时声音应低些、慢些。
3. 教师要对学生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教师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朗读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指导朗读前,应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词语,(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再让学生想,朗读时这些词应该怎样读,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重点词语。我想,这样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得会很快。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收稿日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