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注重用理论来指导学生行为的训练,从而使得我们的理论枯糙、空洞、乏味,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最终导致我们未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信念。
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呢?下面谈一谈笔者在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科学的理论对学生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的思想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正确理论的浇灌。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回答:
1.对“每个公民都应对社会尽责”这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A.我要做到(39.3%)
B.这是对国家干部说的(9.6%)
c.如果社会对我负责,我也对社会负责,并且还需根据个人自愿(51.1%)
2.你认为在当今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还有其优越性?
A.有(48.9%) B.无(13.1%) c.不清楚(38%)
通过以上问卷,我们能看出此时的职高生一方面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求知欲旺盛,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又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他们往往对各种错误的东西缺乏分辨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理论常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不仅应该使学生“懂”,而且还应该使他们会“用”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实际的问题,调节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共同探索新时代职高生的人生道路……这些都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二)从人的认识运动规律来看,自觉的行为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继续认识新事物。就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构成来看,“知、情、意、行”四要素中,“知”是第一要素,只有通过教学渠道,把科学的社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才有可能使学生把个人意识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上来,形成学生本人的正确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信念,并能自觉地付之于行为实践中。
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信仰,就要加强说理教育,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信念。
二、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是理论转化为信念的前提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虽然职高学生往往是“知之而后行”,好像知是行的起点。但是,从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来说,“实践—认识一实践”,无论是什么人,“行”都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知而不行,只讲而不做的现象是常有的,这就是言与行的脱节。如果我们只抓说理教育而不抓行为训练,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相反还可能导致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恶习。
只有“行”才是检验知与不知的客观标准。孔子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在学生的行为实践中才能看出他是真知还是假知,只有行才能衡量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的真正高低,也只有行才是一个人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逐步形成为巩固的思想信仰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教育学生形成信仰的过程中,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抓好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课之前,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
1.你认为目前社会上还有没有“雷锋”式的人物?
A.有(52.4%)
B.没有(5.7%)
C.很少,几乎没有(41.9%)
2.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却有难事,你是否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A.愿意(42.45%) B.不愿意(5.24%) c.看心情(32.31%)
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生的价值何在存在着众多的迷惑。而学完这一课之后,笔者立即在学生中开展了—个自觉为他人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明确要求人人参加,然后回到课堂中汇报自己的体会感受。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以“做一件事”当做重要课外作业来认真完成,从点滴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有的在学校里打扫公共场所,有的帮教师打扫办公室,有的在放学路上主动扶老携幼,为他人排忧解难。他们真诚地用学过的做人标准对照自己,自觉地克服思想深处患得患失的毛病,在这之前,许多学生曾对为别人做好事,常常不屑一顾,或者认为小事一桩,“有失身份”,或者担心自己做了好事别人会品头论足“难为情”,怕遭别人讥讽挖苦“假积极”,所以即使是举手之劳的事,也不愿去做或不敢去做,而在这次教学活动实践中,学生思想感情上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开始不怕别人议论、不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这种效果在任何一堂单纯理论课上都是不能达到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正确评价之后才能产生。
(作者单位 丹徒中等专业学校)
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呢?下面谈一谈笔者在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科学的理论对学生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的思想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正确理论的浇灌。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回答:
1.对“每个公民都应对社会尽责”这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A.我要做到(39.3%)
B.这是对国家干部说的(9.6%)
c.如果社会对我负责,我也对社会负责,并且还需根据个人自愿(51.1%)
2.你认为在当今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还有其优越性?
A.有(48.9%) B.无(13.1%) c.不清楚(38%)
通过以上问卷,我们能看出此时的职高生一方面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求知欲旺盛,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又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他们往往对各种错误的东西缺乏分辨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理论常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不仅应该使学生“懂”,而且还应该使他们会“用”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实际的问题,调节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共同探索新时代职高生的人生道路……这些都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二)从人的认识运动规律来看,自觉的行为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继续认识新事物。就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构成来看,“知、情、意、行”四要素中,“知”是第一要素,只有通过教学渠道,把科学的社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才有可能使学生把个人意识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上来,形成学生本人的正确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信念,并能自觉地付之于行为实践中。
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信仰,就要加强说理教育,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信念。
二、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是理论转化为信念的前提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虽然职高学生往往是“知之而后行”,好像知是行的起点。但是,从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来说,“实践—认识一实践”,无论是什么人,“行”都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知而不行,只讲而不做的现象是常有的,这就是言与行的脱节。如果我们只抓说理教育而不抓行为训练,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相反还可能导致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恶习。
只有“行”才是检验知与不知的客观标准。孔子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在学生的行为实践中才能看出他是真知还是假知,只有行才能衡量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的真正高低,也只有行才是一个人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逐步形成为巩固的思想信仰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教育学生形成信仰的过程中,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抓好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课之前,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
1.你认为目前社会上还有没有“雷锋”式的人物?
A.有(52.4%)
B.没有(5.7%)
C.很少,几乎没有(41.9%)
2.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却有难事,你是否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A.愿意(42.45%) B.不愿意(5.24%) c.看心情(32.31%)
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生的价值何在存在着众多的迷惑。而学完这一课之后,笔者立即在学生中开展了—个自觉为他人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明确要求人人参加,然后回到课堂中汇报自己的体会感受。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以“做一件事”当做重要课外作业来认真完成,从点滴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有的在学校里打扫公共场所,有的帮教师打扫办公室,有的在放学路上主动扶老携幼,为他人排忧解难。他们真诚地用学过的做人标准对照自己,自觉地克服思想深处患得患失的毛病,在这之前,许多学生曾对为别人做好事,常常不屑一顾,或者认为小事一桩,“有失身份”,或者担心自己做了好事别人会品头论足“难为情”,怕遭别人讥讽挖苦“假积极”,所以即使是举手之劳的事,也不愿去做或不敢去做,而在这次教学活动实践中,学生思想感情上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开始不怕别人议论、不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这种效果在任何一堂单纯理论课上都是不能达到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正确评价之后才能产生。
(作者单位 丹徒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