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思考 实践操作 发言权 提问权 评价
  
  “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老师,请让我们自己想一想吧!”
  
  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我认为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受用无穷的好习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他的潜力是巨大的,哪怕他看起来不是一位高智商的孩子,如果养成了爱思考的好习惯,渐渐地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思维会由混乱变得有条理,由肤浅变得深入。我是一个说话快,动作快,脾气急的人。但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不能一味求快,“快节奏,慢镜头”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特别是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有时不自觉会出现呈现速度的加快,忽视学生思维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停一停,顿一顿”,让学生“想一想,思一思”。课堂上教师都喜欢积极举手的学生,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二个学生举手就马上叫他回答,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没来得及思考就了结了问题。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我总是说:“再想想,要确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再举手;或者说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时就会有学生想想就放下了手,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经过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我发现我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比较好,而思维敏捷性弱一些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老师,请让我们自己做一做吧!”
  
  1.把实践操作的权利还给学生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当今美国教育奉行这样一种教学观:“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学中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他们容易疲劳、厌倦,听不懂、记不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聪明的教师会让孩子动起手来,让他们做一做、画一画,也可以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活动面。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去折一折。如果把它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折?并请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学生的折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在涂色的过程中,掌握了分数中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且学生能利用自己折出的纸来说明1/2、1/3。
  2.把自主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有的教师上课总是轻过程重结果,总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权力常会被无情地剥夺,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我们要倡导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主导”不能变为“主宰”,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应有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13-9=?”,出示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各自独立操作学具,寻找13-9的计算方法,学生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1)从13里一个一个的减去9个1,还剩4。
  (2)从10里减去9,再把1加3,还剩4。
  (3)从13里减去3,再减去6,还剩4。
  (4)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5)因为13减4等于9,所以13减9等于4。
  (6)因为用3减9少6,再从10里减去6,还剩4。
  古语云:“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也是做不完的,教师手把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学生更希望教师给予他们的不是全部,而是少量的引导,更多时间的自主探究,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到的是真实的,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从而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主角。
  
  三、“老师,请让我们自己说一说吧!”
  
  1.把发言权还给学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不放心自己的学生,对于教学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大部分练习都是学生做教师讲。因为教师的知识比学生丰富,能更清楚、更有条理地把问题讲明白。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很少,一般只有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才有说话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往往只属于少数的学生,提问过程中总想让学生说出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相符或至少接近的答案,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则不停地去引导,这是教学中易犯的通病。我在上数学课时,尽量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畅谈自己想法,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对我所讲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讲清楚,只要学生想讲,就尽量提供时间和机会让他讲,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新课程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尽可能提供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小组成员相互启发,开阔了视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念,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收获?据研究:“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教师应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讲一讲,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权利和机会。
  2.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导下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一直认为把所教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问,便是好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力求引导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一路走来。于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提问往往成为了教师的特权,而学生的提问、质疑常常成为了一种虚设的教学环节,更有甚者,为了赶时间进度,把学生不合本意的回答当作是浪费时间,无理地打断。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是表明他学会了,孰不知我们的学生最多是被动地记住了所学知识的结论,却丧失了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的学生充满着问题、充满着奇思妙想。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数学教师不应该害怕学生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让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3.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凸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既可以对自身学习行为及水平作自我评价,又可以对学生群体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评价。例如教学五年级数学《通分》,比较2/3和3/4的大小,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2/3=8/12
  3/4=9/12
  2/3<3/4
  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写法,有的跟我一样,有的比我简单,有的比我完整。我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板演,让学生评价。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板演的:
  3/5=21/35
  4/7=20/35
  因为21/35>20/35
  所以3/5>4/7
  所有的学生一致认为她写得最完整,也分别对其它几种写法做了评价。然后我按照学生的要求把我的板书补充完整。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真棒!你们比老师还厉害,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我认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评价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同时,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长期以来,数学课堂太多地强调了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模仿,成了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成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日渐流失,五彩的童年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变得黯然。这些,无不是教育的遗憾和悲哀。我们应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是一个个永远猜不完的谜;理性地研究课堂,因为课堂是一个个解不完的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教师的教学应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飞扬,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情感、智慧和人格成长的甘甜雨露,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彭贤智主编.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教法的研究较多,对学法的强调偏少。几乎所有公开课的分析讨论,更多地注重教法的研究,很少注意学生学法的研究。事实上,很多学生的学法显得比较薄弱,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高耗低效的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原因就是刚进高中时,学习环境和模式都变了,数学知识跨度也很
目的: 通过观察桂芪生脉饮对免疫功能低下大鼠的血清凝集素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T淋巴细胞及胸腺、脾脏、肝脏等脏器指数的影响。探讨桂芪生脉饮
摘 要: 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外,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调动其积极性。本文作者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及见解,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转折期,学好高一数学。  关键词: 学会预习 听课 复习 记好笔记 适当做题    学生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初中时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 注意问题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
进入高中以后,涉及严密的推理,有的学生不理解概念的本质,死记硬背现象严重,抓不住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推理没有入门,因此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以致思维能力跟不上所学科目的要求,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存在矛盾,导致学习数学出现心理障碍。    一、学习数学困难的心理原因    (一)归因倾向。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
摘 要: 针对我校学生是女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关键词: “做中教” “做中学” 数学教学    我校是一所职业类女校,学生基本是女生,她们比较擅长于文科的学习,而且我校设置的专业也全是
摘 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教不会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基于“亲自动手、主体参与、亲身体验”才能把所学知识变成认知结构中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常抱怨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常识不能正确理解,还有的抱怨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厌烦情绪。综合这些信息分析,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过于呆板缺少情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觉得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首先就应该
目的:观察滋阴活血方对小卵泡排卵(Small follicular ovulation,SFO)不孕症患者治疗前后HCG日卵泡发育情况、卵巢动脉血流情况(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上的启发式,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从学生中来,问题设置要恰当,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课堂提问 引发思维 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