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将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语文的实践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历险和成长,就是自主地阅读、积极地体验、个性化地感悟和自由地富于创造性地表达。陶行知先生曾论述“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
1.1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照样有很强的听说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来,从生活中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来感悟和积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下结论、贴标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当然也需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但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习得和悟得。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
1.2 联系生活走进语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生活走进语义,让语义贴近生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自行读懂大意后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然后自选角色,自排自演,以启发学生揣摩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体裁的精妙简约。再如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大展绘画技巧,分别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五十岁的杨二嫂画像,通过阿像,使学生感悟鲁迅笔下肖像描写的精湛超绝,更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1.3 联系生活走进自然
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自然是最博学的老师。花开花落,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写作冲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当地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利用本地的白然风光、风俗民情,让学生深入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将学习过程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形而思神”,“观表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的方法。2008年冬天,一场难得的大雪正直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放下教材,引导学生搜索前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并即兴布置一篇以“雪”为话题的文章,要求他们课余时间去操场感受。这次作文,收获很大,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2 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2.1 创设文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便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在学习《晏子故事两篇》时,五位同学经过一天的准备,又粉墨登场。他们用半文半白的语言,使同学们捧腹大笑:他们把“晏子”说成是“小燕子”,把齐国人才济济说成在齐国建房子的都是大学本科生,而晏子自己只是一个小学刚毕业的“不肖者”。对话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广告词。他们将课文的内容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的同时,想像力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而且这些表演一定会成为他们对语文课的美好回忆。
2.2 运用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指导学生写作文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把学生变成实现教案的工具,应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尤其写作训练更应该少一点指令性的要求,多一点原创性和自由度。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家庭、校园、社会的人和事,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经常启迪、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捕捉周围动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运用于平时的作文训练,便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经过如此的训练,同学们收获很大,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再现了自己的生活情景,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一些作文书,写出假、大、空的内容来。
3 用于生活,让课堂教学走入生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准则,也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再现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具体现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春》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江南春天的特点,我让学生分别概括出自己心目中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特点,由于结合了实际生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很好,我又参考学生的观点予以归纳,通过与课文的对比,使学生加深了对江南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百花争艳的特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又联系了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又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把课堂教学应用于生活之中,构建“语文—生活”大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语文的实践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历险和成长,就是自主地阅读、积极地体验、个性化地感悟和自由地富于创造性地表达。陶行知先生曾论述“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
1.1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照样有很强的听说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来,从生活中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来感悟和积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下结论、贴标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当然也需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但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习得和悟得。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
1.2 联系生活走进语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生活走进语义,让语义贴近生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自行读懂大意后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然后自选角色,自排自演,以启发学生揣摩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体裁的精妙简约。再如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大展绘画技巧,分别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五十岁的杨二嫂画像,通过阿像,使学生感悟鲁迅笔下肖像描写的精湛超绝,更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1.3 联系生活走进自然
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自然是最博学的老师。花开花落,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写作冲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当地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利用本地的白然风光、风俗民情,让学生深入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将学习过程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形而思神”,“观表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的方法。2008年冬天,一场难得的大雪正直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放下教材,引导学生搜索前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并即兴布置一篇以“雪”为话题的文章,要求他们课余时间去操场感受。这次作文,收获很大,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2 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2.1 创设文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便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在学习《晏子故事两篇》时,五位同学经过一天的准备,又粉墨登场。他们用半文半白的语言,使同学们捧腹大笑:他们把“晏子”说成是“小燕子”,把齐国人才济济说成在齐国建房子的都是大学本科生,而晏子自己只是一个小学刚毕业的“不肖者”。对话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广告词。他们将课文的内容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的同时,想像力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而且这些表演一定会成为他们对语文课的美好回忆。
2.2 运用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指导学生写作文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把学生变成实现教案的工具,应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尤其写作训练更应该少一点指令性的要求,多一点原创性和自由度。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家庭、校园、社会的人和事,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经常启迪、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捕捉周围动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运用于平时的作文训练,便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经过如此的训练,同学们收获很大,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再现了自己的生活情景,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一些作文书,写出假、大、空的内容来。
3 用于生活,让课堂教学走入生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准则,也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再现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具体现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春》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江南春天的特点,我让学生分别概括出自己心目中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特点,由于结合了实际生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很好,我又参考学生的观点予以归纳,通过与课文的对比,使学生加深了对江南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百花争艳的特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又联系了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又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把课堂教学应用于生活之中,构建“语文—生活”大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