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教学 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体会。
一、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问”
1.建立融洽的师徒关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亲近学生、感化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意见延缓评判。教师对大胆发问的同学,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
3.改变课堂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状态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然后加以引导,使之纳入“正确”。
二、激发主体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想问”、“乐问”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激趣”。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生动、趣味和有价值,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一是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三是运用幽默的艺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四是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
2.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政治课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和重视结论忽视教学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各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情境,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得出一些抽象而深刻的结论。
3.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试图通过以下几种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二是认知空缺。三是认知疑惑。
4.要在“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在日常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1)对教材中的节题、标题等进行提问。(2)从知识的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3)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4)提出异议。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惟一的途径,是教师努力地引导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技能、本领。(1)教会学生查找。(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教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4)教会学生应用。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如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直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几个方面创新思维训练。
四、提供探究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问”、“善问”
第一,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政治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第二,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五、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释疑”、“答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回答学生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总希望获得即时、满意的答案,教师本身也是如此。教师如因教学技能欠缺或是知识储备不足避而不答,甚至不知所云,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正因为如此,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充分备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应变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并积极寻找教学对策,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政治课教学的创新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关键词】政治教学 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体会。
一、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问”
1.建立融洽的师徒关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亲近学生、感化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意见延缓评判。教师对大胆发问的同学,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
3.改变课堂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状态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然后加以引导,使之纳入“正确”。
二、激发主体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想问”、“乐问”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激趣”。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生动、趣味和有价值,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一是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三是运用幽默的艺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四是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
2.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政治课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和重视结论忽视教学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各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情境,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得出一些抽象而深刻的结论。
3.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试图通过以下几种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二是认知空缺。三是认知疑惑。
4.要在“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在日常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1)对教材中的节题、标题等进行提问。(2)从知识的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3)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4)提出异议。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惟一的途径,是教师努力地引导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可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技能、本领。(1)教会学生查找。(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教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4)教会学生应用。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如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直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几个方面创新思维训练。
四、提供探究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问”、“善问”
第一,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政治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第二,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五、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释疑”、“答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回答学生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总希望获得即时、满意的答案,教师本身也是如此。教师如因教学技能欠缺或是知识储备不足避而不答,甚至不知所云,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正因为如此,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充分备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应变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并积极寻找教学对策,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政治课教学的创新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