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天祝一中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为依托,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力图适应新课改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引领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寻求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75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3 3”的高考模式必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核。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单一的依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课改的高考。
一、“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背景:时代发展与教育内涵的需求
大数据(Big Data)一词当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教育界亦是如此。首先,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历史课程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教材框架内的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单一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自然地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我们仅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来完成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然不可能。其次,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呈现大量的信息,且授课形式呆板单一,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再次,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自主生成。
(二)概念、特点和实践应用价值
1.概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前学生利用资料(图书和互联网为主)查询、课堂讨论、自主思考、组织答案等形式完成作业的过程,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2.特点。“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对作业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自主整合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形成自主式探究学习。
(3)达到教学效果的转变:通过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天祝一中“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历程
(一)实施历程
为了更稳妥地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探索,我校主要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班进行实践。2017年3月~8月,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初步讨论,形成了初步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形成了二次模式。2017年9月~11月,在高一年级14个班推广了该模式,进行了三个月的再次实践,提炼总结后形成了最终模式。具体过程为:探讨形成初步模式阶段——实践交流二次修改模式阶段——加工提炼形成最终模式阶段。
(二)数据总结
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主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做了一些数据上的分析。高一学生在考试中“综合类试题得分率”由36.55%上升为41.33%,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由50.42%上升为55.63%。教师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分别由40.56%、56.34%上升为69.75%、79.32%。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于学科素养提出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修改、探讨、交流、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教师的备课(课程和作业的精心挑选)、作业布置和各种完成情况的预设。这部分是该模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作业的选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要适中,题量要适当,点上要源于教材,面上则要广于教材。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补充知识才能完成,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布置可以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作业,也可采取小组作业,以便培养小组分工、协作、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讨论,最后确定答案。这部分是该模式的主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和讨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错,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要注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杜绝标准化答案。
3.教学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检测。这部分是该模式的结果和延伸。教师要对之前的问题设计进行反思,是否在难度、题量、设计上有缺陷,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并组织相应的检测,以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应避免的误区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此仅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三点。
1.课程的选择问题。“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高中历史所有课程,需要具体对待,详加甄选,避免盲目选择、笼统对待、生搬硬套。不加区别地一概选用,不仅达不到该模式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作业的设计问题。课前作业要有拓展性、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精心预设。还需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满足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避免问题设计单一,无拓展,不能设计不需要查找资料就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作业可能具有多元化,教师必须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预设。
3.最终知识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评,一定要形成具有拓展性的多元化知识体系,避免知识单一、零碎、不成体系。
经过两年的论证、实践、研究、推广,证明“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是可以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更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整合运用、终身学習能力的强化。只要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推广实施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利.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4]李霞.抓“点”促教,以“点”促学[J].学生之友(下),2010(12).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75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3 3”的高考模式必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核。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单一的依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课改的高考。
一、“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背景:时代发展与教育内涵的需求
大数据(Big Data)一词当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教育界亦是如此。首先,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历史课程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教材框架内的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单一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自然地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我们仅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来完成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然不可能。其次,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呈现大量的信息,且授课形式呆板单一,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再次,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自主生成。
(二)概念、特点和实践应用价值
1.概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前学生利用资料(图书和互联网为主)查询、课堂讨论、自主思考、组织答案等形式完成作业的过程,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2.特点。“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对作业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自主整合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形成自主式探究学习。
(3)达到教学效果的转变:通过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天祝一中“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历程
(一)实施历程
为了更稳妥地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探索,我校主要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班进行实践。2017年3月~8月,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初步讨论,形成了初步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形成了二次模式。2017年9月~11月,在高一年级14个班推广了该模式,进行了三个月的再次实践,提炼总结后形成了最终模式。具体过程为:探讨形成初步模式阶段——实践交流二次修改模式阶段——加工提炼形成最终模式阶段。
(二)数据总结
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主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做了一些数据上的分析。高一学生在考试中“综合类试题得分率”由36.55%上升为41.33%,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由50.42%上升为55.63%。教师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分别由40.56%、56.34%上升为69.75%、79.32%。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于学科素养提出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修改、探讨、交流、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教师的备课(课程和作业的精心挑选)、作业布置和各种完成情况的预设。这部分是该模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作业的选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要适中,题量要适当,点上要源于教材,面上则要广于教材。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补充知识才能完成,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布置可以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作业,也可采取小组作业,以便培养小组分工、协作、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讨论,最后确定答案。这部分是该模式的主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和讨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错,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要注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杜绝标准化答案。
3.教学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检测。这部分是该模式的结果和延伸。教师要对之前的问题设计进行反思,是否在难度、题量、设计上有缺陷,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并组织相应的检测,以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应避免的误区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此仅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三点。
1.课程的选择问题。“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高中历史所有课程,需要具体对待,详加甄选,避免盲目选择、笼统对待、生搬硬套。不加区别地一概选用,不仅达不到该模式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作业的设计问题。课前作业要有拓展性、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精心预设。还需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满足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避免问题设计单一,无拓展,不能设计不需要查找资料就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作业可能具有多元化,教师必须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预设。
3.最终知识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评,一定要形成具有拓展性的多元化知识体系,避免知识单一、零碎、不成体系。
经过两年的论证、实践、研究、推广,证明“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是可以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更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整合运用、终身学習能力的强化。只要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推广实施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利.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4]李霞.抓“点”促教,以“点”促学[J].学生之友(下),2010(12).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