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双方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该交往过程深刻地体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论述了综合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德行,在实践中进行教育;紧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发挥新媒体的“声、形、影”符号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 少数民族预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28-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正是由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交流、讨论、协作相互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影响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符号互动论通过对符号互动的研究,可以找到个体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纽带,探讨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自我、心灵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实现的机制及其特征,揭示了道德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1]因此从符号互动论的视阈出发,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人类互动
布鲁默首先提出并运用符号互动论一词,他从人类运用符号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方面来论述,认为“人对社会客体的作用应依据该客体对他的意义,社会客体的意义来自于社会互动,而意义则是在解释过程中获得和改变的。”乔治·米德将“角色”概念纳入社会心理学体系之内,把互动与角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角色间互动,他认为人首先应从他人的角度对比思考自身,即作为“主我”而存在,则个体必须经历“扮演”他人的角色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认识以及相应地评价的“客我”,即自己也是对他人态度和期待的反映的客观化。[2]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因为由符号指导我们的意识、塑造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影响我们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也正因为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使得社会互动与符号、观念、习俗以及文化的交流不只是一闪而过,而是为记录和理解提供可能。因此符号互动论者认为:“正是社会中的互动使得人类成为独特种类,并且赋予个体独一无二的特性。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人类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运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3]。”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会影响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该民族成员产生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差异,并且会对该个体自我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对青少年的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接受预科时,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意识会增强,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凝聚力,个体会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这使得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以及行为文化表现上与其他个体始终存在差异性;其次,从客观上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在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其经济、交通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会相对比较落后,导致他们在进入一个相对陌生而且发达的地区时,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和心理方面产生差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有差异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如果个体能够吸收并较好整合这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使两种文化间冲突相应减少,即整合度较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会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反个体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两种文化,感知到的文化冲突越多,距离越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三、符号互动论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交汇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话中认为,只有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意义的思想文化汇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就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的重要性,即如何体会并深刻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此时教育者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观点能够有意识地与教育对象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感、所为有真实体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和思想会更加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从最终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状态来定义,因此经过符号互动生成的意义,以及最终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形成反馈系统,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再次进行互动有借鉴意义,形成良性互动系统。(如图1)
教育与符号,尤其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需要双方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来传达信息,以最终实现意义的目标。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语音语调等语言符号。另外在特定情景下,非言语符号包括自身身体姿态,同时也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甚至发型、服饰等,外界的非语言符号都在思想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符号的运用,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变成容易理解的道理,让理论上的方法变成了管用的办法。
四、符号互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國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的重要的途径,也是社会成员认同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重要渠道。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教育要把马克思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始终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的理论思想,发掘和运用各种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符号信息去自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通过具有民族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适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体系,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协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教学基本结构与活动程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媒介,是育才育人的重要依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以及核心教材传授的内容和倡导的价值观都要通过深入研究“教什么”“怎样教”而进一步深入,教材的编写要在符号互动理论的视阈下深入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集中骨干力量,统筹优势资源,创新教材的编写,将目标和内容转换为文字、图片等符号,不断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二)强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阵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注重以文化育人,文化蕴含德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在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应充分挖掘、应用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注重交流与互动的内容与方式;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与理解,使少数民族预科生不仅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够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尊重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秉持自尊、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4]
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大课堂,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学生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眼界和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精神新内涵,精心打造并完善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使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精神哺育青年学子,坚定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力度。
(三)紧抓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
互联网已经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变大并且不可或缺,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应运而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课堂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在线上线下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与方式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作用,通过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德行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将鲜活的故事,通过互动交流为民族预科生在思想政治育学习中释惑解疑。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社会成员交互活动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相互交往的过程,网络将这种互动的过程扩大化,使其便利化,这离不开探索有效可行的、切合少数民族预科生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结构合理的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杰. 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南京政治學院学报, 2008(5): 99-103.
[2](美)特纳·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4.
[3]孙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 少数民族预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28-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正是由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交流、讨论、协作相互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影响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符号互动论通过对符号互动的研究,可以找到个体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纽带,探讨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自我、心灵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实现的机制及其特征,揭示了道德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1]因此从符号互动论的视阈出发,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人类互动
布鲁默首先提出并运用符号互动论一词,他从人类运用符号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方面来论述,认为“人对社会客体的作用应依据该客体对他的意义,社会客体的意义来自于社会互动,而意义则是在解释过程中获得和改变的。”乔治·米德将“角色”概念纳入社会心理学体系之内,把互动与角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角色间互动,他认为人首先应从他人的角度对比思考自身,即作为“主我”而存在,则个体必须经历“扮演”他人的角色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认识以及相应地评价的“客我”,即自己也是对他人态度和期待的反映的客观化。[2]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因为由符号指导我们的意识、塑造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影响我们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也正因为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使得社会互动与符号、观念、习俗以及文化的交流不只是一闪而过,而是为记录和理解提供可能。因此符号互动论者认为:“正是社会中的互动使得人类成为独特种类,并且赋予个体独一无二的特性。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人类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运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3]。”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会影响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该民族成员产生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差异,并且会对该个体自我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对青少年的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接受预科时,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意识会增强,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凝聚力,个体会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这使得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以及行为文化表现上与其他个体始终存在差异性;其次,从客观上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在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其经济、交通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会相对比较落后,导致他们在进入一个相对陌生而且发达的地区时,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和心理方面产生差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有差异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如果个体能够吸收并较好整合这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使两种文化间冲突相应减少,即整合度较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会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反个体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两种文化,感知到的文化冲突越多,距离越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三、符号互动论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交汇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话中认为,只有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意义的思想文化汇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就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的重要性,即如何体会并深刻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此时教育者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观点能够有意识地与教育对象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感、所为有真实体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和思想会更加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从最终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状态来定义,因此经过符号互动生成的意义,以及最终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形成反馈系统,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再次进行互动有借鉴意义,形成良性互动系统。(如图1)
教育与符号,尤其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需要双方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来传达信息,以最终实现意义的目标。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语音语调等语言符号。另外在特定情景下,非言语符号包括自身身体姿态,同时也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甚至发型、服饰等,外界的非语言符号都在思想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符号的运用,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变成容易理解的道理,让理论上的方法变成了管用的办法。
四、符号互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國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的重要的途径,也是社会成员认同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重要渠道。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教育要把马克思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始终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的理论思想,发掘和运用各种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符号信息去自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通过具有民族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适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体系,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协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教学基本结构与活动程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媒介,是育才育人的重要依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以及核心教材传授的内容和倡导的价值观都要通过深入研究“教什么”“怎样教”而进一步深入,教材的编写要在符号互动理论的视阈下深入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集中骨干力量,统筹优势资源,创新教材的编写,将目标和内容转换为文字、图片等符号,不断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二)强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阵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注重以文化育人,文化蕴含德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在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应充分挖掘、应用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注重交流与互动的内容与方式;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与理解,使少数民族预科生不仅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够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尊重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秉持自尊、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4]
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大课堂,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学生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眼界和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精神新内涵,精心打造并完善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使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精神哺育青年学子,坚定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力度。
(三)紧抓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
互联网已经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变大并且不可或缺,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应运而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课堂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在线上线下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与方式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作用,通过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德行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教育网站,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将鲜活的故事,通过互动交流为民族预科生在思想政治育学习中释惑解疑。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社会成员交互活动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相互交往的过程,网络将这种互动的过程扩大化,使其便利化,这离不开探索有效可行的、切合少数民族预科生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结构合理的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杰. 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南京政治學院学报, 2008(5): 99-103.
[2](美)特纳·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4.
[3]孙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