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本质的探讨和认识及体育教学、训练的改革,准备活动的内容组织的方法也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创新。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不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各种运动之前所进行的准备活动都有明确目的和作用。那么,准备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涵着教学方法,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训练中学习策略的同时强化准备活动,合理、科学地运用以及采取相应对策。这样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共同去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提高认识及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我们在自我锻炼中运动之前所进行的一些练习,它也常常出现在每堂课之前或运动训练课和体育竞赛中。同时,它也是这些活动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直接进行运动或较激烈至激烈运动,很多人会产生不舒服,不适应的感觉。无论任何人在相对安静状态下,不做任何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激烈的运动,都会导致兴趣不高,易受伤,动作不协调的情况。无论进行什么运动,我们都要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保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之目的。
1 准备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准备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克服人的惰性,使身体有准备地进行激烈运动。二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来有效地增强体质,达到其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柔韧、灵敏、耐力等等。
1.1 使人的各器官处于高度准备状态
准备活动,从技术结构上为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做好了准备。从运动训练角度来说,为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做好了准备,它使人体从肌肉关节做好了各項准备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身体能力是随身体准备活动而提高的。准备活动做好了,身体的协调性就会提高,学起技术来就快。使人体在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运动之前达到“准备”作用和预期目的,有利于缩短工作的适应过程从而,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我们需要将各项准备工作,安排的恰当、切合时机。
1.2 使内脏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适度的提高
通过各种有目的练习克服人体惰性,提高人体的体温,更快更好提高肌肉的温度,减少肌肉与韧带的粘滞性,加大人体运动的幅度。因为,温度每增加一度细胞的代谢速度增加约13%。这样,使细胞的代谢过程以较高的速度进行。在较高的温度中,神经传导活动会让运动员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有利于即将进行的教学、训练或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运动。
2 准备活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内容和专项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课内容和专项课内容必须由全面过渡和教学内容及专项紧密结合的活动。此外,准备活动还要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不冷不热,标准是身体发热、肌肉、关节暖和活动随意。另外,准备活动和正式训练或院校之间某项体育比赛的时间、间隔应休息暂短时间(2分-3分钟)为合适,准备活动之后,可以穿上衣服,静休息片刻,为即将到来的训练或比赛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那么,对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按照准备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制定计划、严格执行,科学地安排各项执行教学、训练计划。这是避免受伤,提高教学水平、训练水平、运动水平的关键。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必须根据不同项目,编排不同的活动,使准备活动多样化,它将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既丰富、又多彩的课前活动是适应现代高校体育的特点,它一方面能促进课前活动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训练课等技术的发展。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利的保证。
2.2 身体差异和训练水平相结合
人的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运动量都和训练水平要适应,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特点,做出相应的课前准备。水平低,要做得少一些,否则体力消耗太大,容易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这就丧失了准备活动的意义;在运动前过早兴奋的人尤其需要控制,准备活动就不必做得很多,时间也要短些,容易兴奋的学生、以及运动员,我们要注意控制他们的课前兴奋性,尽量让他们少做或不做准备活动。以避免影响真正的训练课内容。
2.3 专业特点和运动量相结合
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取决于人体现有的机能状态和客观外界环境的条件,应根据教材内容,训练内容以及对象环境特点而进行强化。如时间短、各种强度大的剧烈项目的教学、训练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应使身体充分活动开,避免使肌肉韧带突然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准备活动的时间也要相应增加。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引起重视,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幅度到大幅度,准备活动的安排,也同正式教学课、训练课等的原则一样,否则,不但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反而会出现受伤事故。
2.4 一般性与专门性相结合
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应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之前进行,它能增强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活动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提高体温,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器官的合理兴奋性,其目的就是改善整个机体的技能状态,在课堂教学和训练课中应尽量保持一般性和专门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运用的课前准备活动。专门性活动,目的是使神经中枢之间建立起精确协调关系。两者相互配合,能达到较为全面的锻炼效果。
3 体育教学中不同类型准备活动学生的影响
3.1 问题的提出
通过准备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上课有良好的开端,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开始。它使学生身体发热,关节韧带活动动开,各器官系统技能水平提高,塑造端庄的提醒,培养组织纪律性,通过准备活动使学生身心受到锻炼,为上课做好身心准备。本文视对四种类型准备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结合课的具体目标,目的在于为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特点,比较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优劣,合理选择与运用具体内容做好课的准备活动提供参考。 3.2 实验与调查
3.2.1 准备活动内容设计
3.2.1.1 综合类:一路纵队绕场地跑—听数抱团—成圆队形坐立转身拍手。
3.2.1.2 游戏类:集体做反弹球跑—转身看方向跑—叫号接球游戏。
3.2.1.3 器材类:成一路纵队运篮球绕场慢跑,一人抛球另一人移动接球,跑动中听哨声作各种转身运球—抛球活动—两人一组。
3.2.1.4 从上到下全身各关节活动,成一路纵队绕场地慢跑一发展奔跑能力练习一徒手体操8-10节。
3.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2.1 调查方法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四种类型准备活动由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内容执教。
3.2.2.2 调查对象延安大学外语学院72人,05级男生48人,女生24人。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四类型准备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3.3.1.1 游戏类
情绪高涨和有兴趣的学生人数居四类活动之冠,在游戏类的准备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而从“情绪一般化”, “注意力基本集中”三个指标看,却又为四类活动之末。
3.3.1.2 器材类
带球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最喜爱带球类的学生占36.11%,居四类活动之首,对准备活动有兴趣的学生仅次于游戏类。
3.3.1.3 徒手类
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居四类之尾,但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参见活动的态度是认真的,“基本集中”的跃居四类活动之首,表明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活动中,“情绪高涨”的退居四类活动之末,而“情绪一般”的居四类活动之首;“一般化”居四类活动之首;而对“徒手类活动有兴趣”的居四类活动只末。有这三个明显差异,在“你喜爱哪类准备活动”的问卷中徒手类名列第四。
3.3.1.4 综合类
在“你喜爱哪类活动”的问卷中,问卷发现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对综合类的兴趣,男女生之间在对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列四类中第三,而女生却与球类活动并列为四类第一。
3.3.2 分析与讨论
3.3.2.1 游戏和带球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加之我们所教对象既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使之积极投入活动,他们有好动、好乐、好斗等显著特点,能调动活动积极性,并且能集中注意力,因此他们对游戏类活动有一種偏爱,能激发兴趣。但在促进技术的提高,巩固基本技术及组织教学方面,却又很多不足,学生活动时过于兴奋,而忽视游戏本身的目的性,这主要是因为游戏的组织工作相对复杂。
3.3.2.2 徒手操具有简单便于安排与组织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设计中其新颖性、趣味性不够突出,对学生“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活动形式与专项结合,95%的学生认为徒手准备活动对课的进行还是有帮助的。排除学生对“徒手”这个字眼有一种厌倦感有关,它还是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引进的。
3.3.2.3 综合类其本身的特点不如其他三类鲜明,从问卷中虽然看不到综合类活动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实验设计中,注意了综合徒手、带求、游戏三种活动的形式,综合类活动集徒手活动的全面性,带球和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之优点,这样也从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注意力的集中性。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认同情绪。
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教师组织的节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都会对准备活动的效果产生影响。影响准备活动的因素很多,我们需要对气候,场地等条件以及运用的时机,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做综合考虑。
3.4 结论
3.4.1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准备活动,突出趣味性和专项性,力求形式新颖,内容选择与搭配都应注意合理。
3.4.2 体育活动一方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活动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必须根据课的目标、内容、任务以及场地、器材的条件,四类均应拥有一定的位置,恰当地选用。
3.4.3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应尽量以带球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因为它们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等方面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能有效的保障运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时玉英,马成亮.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
[2]白晋湘,宋加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4]朱克辉.体操[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3).
[5]王开英,张振.现代中长跑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6]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7]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8]邓树勋,陈小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广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韩充(1967-),男,海南文昌人,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及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通讯作者:韩学民(1976-),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我们在自我锻炼中运动之前所进行的一些练习,它也常常出现在每堂课之前或运动训练课和体育竞赛中。同时,它也是这些活动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直接进行运动或较激烈至激烈运动,很多人会产生不舒服,不适应的感觉。无论任何人在相对安静状态下,不做任何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激烈的运动,都会导致兴趣不高,易受伤,动作不协调的情况。无论进行什么运动,我们都要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保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之目的。
1 准备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准备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克服人的惰性,使身体有准备地进行激烈运动。二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来有效地增强体质,达到其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柔韧、灵敏、耐力等等。
1.1 使人的各器官处于高度准备状态
准备活动,从技术结构上为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做好了准备。从运动训练角度来说,为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做好了准备,它使人体从肌肉关节做好了各項准备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身体能力是随身体准备活动而提高的。准备活动做好了,身体的协调性就会提高,学起技术来就快。使人体在正式教学、训练和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运动之前达到“准备”作用和预期目的,有利于缩短工作的适应过程从而,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我们需要将各项准备工作,安排的恰当、切合时机。
1.2 使内脏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适度的提高
通过各种有目的练习克服人体惰性,提高人体的体温,更快更好提高肌肉的温度,减少肌肉与韧带的粘滞性,加大人体运动的幅度。因为,温度每增加一度细胞的代谢速度增加约13%。这样,使细胞的代谢过程以较高的速度进行。在较高的温度中,神经传导活动会让运动员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有利于即将进行的教学、训练或体育竞赛以及自我锻炼运动。
2 准备活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内容和专项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课内容和专项课内容必须由全面过渡和教学内容及专项紧密结合的活动。此外,准备活动还要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不冷不热,标准是身体发热、肌肉、关节暖和活动随意。另外,准备活动和正式训练或院校之间某项体育比赛的时间、间隔应休息暂短时间(2分-3分钟)为合适,准备活动之后,可以穿上衣服,静休息片刻,为即将到来的训练或比赛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那么,对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按照准备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制定计划、严格执行,科学地安排各项执行教学、训练计划。这是避免受伤,提高教学水平、训练水平、运动水平的关键。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必须根据不同项目,编排不同的活动,使准备活动多样化,它将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既丰富、又多彩的课前活动是适应现代高校体育的特点,它一方面能促进课前活动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训练课等技术的发展。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利的保证。
2.2 身体差异和训练水平相结合
人的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运动量都和训练水平要适应,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特点,做出相应的课前准备。水平低,要做得少一些,否则体力消耗太大,容易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这就丧失了准备活动的意义;在运动前过早兴奋的人尤其需要控制,准备活动就不必做得很多,时间也要短些,容易兴奋的学生、以及运动员,我们要注意控制他们的课前兴奋性,尽量让他们少做或不做准备活动。以避免影响真正的训练课内容。
2.3 专业特点和运动量相结合
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取决于人体现有的机能状态和客观外界环境的条件,应根据教材内容,训练内容以及对象环境特点而进行强化。如时间短、各种强度大的剧烈项目的教学、训练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应使身体充分活动开,避免使肌肉韧带突然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准备活动的时间也要相应增加。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引起重视,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幅度到大幅度,准备活动的安排,也同正式教学课、训练课等的原则一样,否则,不但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反而会出现受伤事故。
2.4 一般性与专门性相结合
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应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之前进行,它能增强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活动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提高体温,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器官的合理兴奋性,其目的就是改善整个机体的技能状态,在课堂教学和训练课中应尽量保持一般性和专门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运用的课前准备活动。专门性活动,目的是使神经中枢之间建立起精确协调关系。两者相互配合,能达到较为全面的锻炼效果。
3 体育教学中不同类型准备活动学生的影响
3.1 问题的提出
通过准备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上课有良好的开端,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开始。它使学生身体发热,关节韧带活动动开,各器官系统技能水平提高,塑造端庄的提醒,培养组织纪律性,通过准备活动使学生身心受到锻炼,为上课做好身心准备。本文视对四种类型准备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结合课的具体目标,目的在于为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特点,比较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优劣,合理选择与运用具体内容做好课的准备活动提供参考。 3.2 实验与调查
3.2.1 准备活动内容设计
3.2.1.1 综合类:一路纵队绕场地跑—听数抱团—成圆队形坐立转身拍手。
3.2.1.2 游戏类:集体做反弹球跑—转身看方向跑—叫号接球游戏。
3.2.1.3 器材类:成一路纵队运篮球绕场慢跑,一人抛球另一人移动接球,跑动中听哨声作各种转身运球—抛球活动—两人一组。
3.2.1.4 从上到下全身各关节活动,成一路纵队绕场地慢跑一发展奔跑能力练习一徒手体操8-10节。
3.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2.1 调查方法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四种类型准备活动由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内容执教。
3.2.2.2 调查对象延安大学外语学院72人,05级男生48人,女生24人。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四类型准备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3.3.1.1 游戏类
情绪高涨和有兴趣的学生人数居四类活动之冠,在游戏类的准备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而从“情绪一般化”, “注意力基本集中”三个指标看,却又为四类活动之末。
3.3.1.2 器材类
带球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最喜爱带球类的学生占36.11%,居四类活动之首,对准备活动有兴趣的学生仅次于游戏类。
3.3.1.3 徒手类
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居四类之尾,但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参见活动的态度是认真的,“基本集中”的跃居四类活动之首,表明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活动中,“情绪高涨”的退居四类活动之末,而“情绪一般”的居四类活动之首;“一般化”居四类活动之首;而对“徒手类活动有兴趣”的居四类活动只末。有这三个明显差异,在“你喜爱哪类准备活动”的问卷中徒手类名列第四。
3.3.1.4 综合类
在“你喜爱哪类活动”的问卷中,问卷发现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对综合类的兴趣,男女生之间在对不同类型准备活动的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列四类中第三,而女生却与球类活动并列为四类第一。
3.3.2 分析与讨论
3.3.2.1 游戏和带球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加之我们所教对象既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使之积极投入活动,他们有好动、好乐、好斗等显著特点,能调动活动积极性,并且能集中注意力,因此他们对游戏类活动有一種偏爱,能激发兴趣。但在促进技术的提高,巩固基本技术及组织教学方面,却又很多不足,学生活动时过于兴奋,而忽视游戏本身的目的性,这主要是因为游戏的组织工作相对复杂。
3.3.2.2 徒手操具有简单便于安排与组织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设计中其新颖性、趣味性不够突出,对学生“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活动形式与专项结合,95%的学生认为徒手准备活动对课的进行还是有帮助的。排除学生对“徒手”这个字眼有一种厌倦感有关,它还是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引进的。
3.3.2.3 综合类其本身的特点不如其他三类鲜明,从问卷中虽然看不到综合类活动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实验设计中,注意了综合徒手、带求、游戏三种活动的形式,综合类活动集徒手活动的全面性,带球和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之优点,这样也从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注意力的集中性。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认同情绪。
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教师组织的节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都会对准备活动的效果产生影响。影响准备活动的因素很多,我们需要对气候,场地等条件以及运用的时机,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做综合考虑。
3.4 结论
3.4.1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准备活动,突出趣味性和专项性,力求形式新颖,内容选择与搭配都应注意合理。
3.4.2 体育活动一方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活动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必须根据课的目标、内容、任务以及场地、器材的条件,四类均应拥有一定的位置,恰当地选用。
3.4.3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应尽量以带球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因为它们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等方面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能有效的保障运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时玉英,马成亮.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
[2]白晋湘,宋加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4]朱克辉.体操[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3).
[5]王开英,张振.现代中长跑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6]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7]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8]邓树勋,陈小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广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韩充(1967-),男,海南文昌人,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及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通讯作者:韩学民(1976-),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