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方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新模式下的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多向交流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远比单向或双向交流难以控制,只有构建与之配套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和发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管理;班级管理
一、“小组合作”中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小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班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鲜明区别,这就要求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需要重点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分与合”“动与静”“争与让”“抓与放”的矛盾,在矛盾中建立平衡,确保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有序和高效。
(一)平战结合,搞好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关键。可以将全班作为整体,以全班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共同提高为着眼点,在“合”的基础上考虑“分”,建立“平时分组与课程分组相结合、课内分组与活动分组相结合、长期分组与随机分组相结合”的动态分组机制,确保“合而不僵,分而不散”。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确保各组之间势力平衡、机会均等,全班学生同步提高、共同进步,可以采用“平行分组”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相等并保持适中。同时,根据“强、中、弱”互助式分配原则,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习惯、智力水平、行为规范、个人修养、性格特征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达到最优组合,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取得实效,这种分组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小组运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需要进行随机调整。
(二)动静结合,随机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互动,有互动必然需要调控,及时有效的调控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以规章制度为保证、以适时干预为手段,以学生自治为重点,建立“定期调控与随机调控相结合、个别调控与全面调控相结合、自主调控与集中调控相结合”的课堂调控和班级调控机制。课堂管理以任课教师为主,教师上课时可以深入各组,时时调控,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或者旁听,或者与之争辩,并且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做出反应,准确把握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困惑,合理安排和调整下一步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班级管理以“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为目标,充分信任和调动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全面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只负责宏观调控,具体操作均由班委成员及小组长去完成,组长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班委兼任。每个小组有响亮的组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因组制宜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量化考核细则。通常小组成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合作,必要时由组长进行调控,组长既是小组的领导者、管理者,又是学习的指导者、统筹者,履行制度规定的职责或教师及班主任赋予的职责。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汇报给教师或班主任,班主任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或者召集班委会研究确定方案,再由小组或班干部解决。
(三)点面结合,评价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一改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提倡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因此需要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同步促进小组集体中学生的个体努力上进及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在实践中,教师可“点面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对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可以在每周或每月安排总结课,各个小组根据该时期内组员的量化考核与综合表现,评选出本组的“优秀组员”,然后再通过全班评议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的组长就是“优秀组长”。根据评选结果及时对优秀个人或团队进行物质及精神奖励,从而同步激发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赶、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竞争就不仅局限于组内,而且变为小组间的团体竞争,它既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使班级充满竞争和活力,又促进了优等生和优秀团队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约束、组长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内外结合,综合管理
小组合作模式要求管理工作“松紧有度,宽严相济”。这一要求对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仅仅依靠课堂管理,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割裂,那么小组合作模式将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不借助家庭的配合也不行。应该建立“学校内外结合、班级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小组内外结合、身心内外结合”的全面综合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可以建立“校迅通”沟通平台、设置“记事本”联系纽带,健全“家长会”长效机制,全方位实现家校互动,多方面引导与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规范、加强自控。可以把管理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案例,实现对学生的经常性引导教育、随机渗透与多层次帮扶。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开展心理辅导、树立先进典型,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力与抗挫耐受力。例如每周的主题班会,由小组承包,然后组员在组长的引导与帮助下集思广益,最后由两名组员代表或是全组出动共同完成本次主题活动,这样的主题教育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主持人的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家长互动,提高主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组合作”中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一体化 班级管理的成功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高效,有效的课堂管理也会积淀成为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及和谐的班级气氛,从而有助于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小组合作模式实践中,要密切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联系,使二者相互配合、互相渗透,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形成“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好氛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课堂管理要紧密联系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各科教师应该增强认识,提高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利用班级建立的小组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积极配合班主任搞好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组织小组内的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全班的情境对话;也可开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个性辅导,从而实现生帮生、生练生的互助式教学。
(二)小组合作要全面渗入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虽然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其作用优势并不仅限于学习。可以将小组合作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常态模式,使班级的各种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等全部纳入班级小组体系,并以这些活动来锻炼小组成员、培养合作意识、协调各组关系、完善规章制度。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检验和优化小组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为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可以开展每“英语晨练”“数学经典”“物理天地”“名言引路”等班级常规活动,小组内先进行,然后推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既灵活多变地巩固学习内容,又最大限度地为各个小组及成员提供了个性风采的展示空间。
(三)班级管理要重点保障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而班级管理则是课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风优良、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班集体无疑会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并彼此支持和欣赏。在实践中,班级管理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目标,在班级分组、骨干选配、规章制订、评价考核等方面都同各科课堂管理紧密结合,以课堂管理的需要为前提,以是否适应课堂管理的需要为评价标准。
(四)教师团队要深入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尤其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科任老师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将一个班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组成一个班级教学小组,由班主任担任小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研究班级教学及管理现状,沟通学生信息,共享成功经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无疑是增强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针对性的好办法。在小组合作模式实践中,班主任应主动向各位老师定期报告班级小组划分、调整、管理等问题,听取各科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控,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管理;班级管理
一、“小组合作”中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小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班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鲜明区别,这就要求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需要重点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分与合”“动与静”“争与让”“抓与放”的矛盾,在矛盾中建立平衡,确保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有序和高效。
(一)平战结合,搞好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关键。可以将全班作为整体,以全班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共同提高为着眼点,在“合”的基础上考虑“分”,建立“平时分组与课程分组相结合、课内分组与活动分组相结合、长期分组与随机分组相结合”的动态分组机制,确保“合而不僵,分而不散”。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确保各组之间势力平衡、机会均等,全班学生同步提高、共同进步,可以采用“平行分组”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相等并保持适中。同时,根据“强、中、弱”互助式分配原则,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习惯、智力水平、行为规范、个人修养、性格特征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达到最优组合,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取得实效,这种分组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小组运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需要进行随机调整。
(二)动静结合,随机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互动,有互动必然需要调控,及时有效的调控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以规章制度为保证、以适时干预为手段,以学生自治为重点,建立“定期调控与随机调控相结合、个别调控与全面调控相结合、自主调控与集中调控相结合”的课堂调控和班级调控机制。课堂管理以任课教师为主,教师上课时可以深入各组,时时调控,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或者旁听,或者与之争辩,并且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做出反应,准确把握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困惑,合理安排和调整下一步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班级管理以“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为目标,充分信任和调动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全面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只负责宏观调控,具体操作均由班委成员及小组长去完成,组长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班委兼任。每个小组有响亮的组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因组制宜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量化考核细则。通常小组成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合作,必要时由组长进行调控,组长既是小组的领导者、管理者,又是学习的指导者、统筹者,履行制度规定的职责或教师及班主任赋予的职责。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汇报给教师或班主任,班主任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或者召集班委会研究确定方案,再由小组或班干部解决。
(三)点面结合,评价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一改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提倡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因此需要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同步促进小组集体中学生的个体努力上进及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在实践中,教师可“点面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对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可以在每周或每月安排总结课,各个小组根据该时期内组员的量化考核与综合表现,评选出本组的“优秀组员”,然后再通过全班评议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的组长就是“优秀组长”。根据评选结果及时对优秀个人或团队进行物质及精神奖励,从而同步激发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赶、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竞争就不仅局限于组内,而且变为小组间的团体竞争,它既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使班级充满竞争和活力,又促进了优等生和优秀团队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约束、组长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内外结合,综合管理
小组合作模式要求管理工作“松紧有度,宽严相济”。这一要求对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仅仅依靠课堂管理,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割裂,那么小组合作模式将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不借助家庭的配合也不行。应该建立“学校内外结合、班级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小组内外结合、身心内外结合”的全面综合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可以建立“校迅通”沟通平台、设置“记事本”联系纽带,健全“家长会”长效机制,全方位实现家校互动,多方面引导与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规范、加强自控。可以把管理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案例,实现对学生的经常性引导教育、随机渗透与多层次帮扶。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开展心理辅导、树立先进典型,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力与抗挫耐受力。例如每周的主题班会,由小组承包,然后组员在组长的引导与帮助下集思广益,最后由两名组员代表或是全组出动共同完成本次主题活动,这样的主题教育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主持人的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家长互动,提高主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组合作”中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一体化 班级管理的成功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高效,有效的课堂管理也会积淀成为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及和谐的班级气氛,从而有助于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小组合作模式实践中,要密切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联系,使二者相互配合、互相渗透,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形成“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好氛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课堂管理要紧密联系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各科教师应该增强认识,提高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利用班级建立的小组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积极配合班主任搞好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组织小组内的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全班的情境对话;也可开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个性辅导,从而实现生帮生、生练生的互助式教学。
(二)小组合作要全面渗入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虽然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其作用优势并不仅限于学习。可以将小组合作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常态模式,使班级的各种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等全部纳入班级小组体系,并以这些活动来锻炼小组成员、培养合作意识、协调各组关系、完善规章制度。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检验和优化小组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为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可以开展每“英语晨练”“数学经典”“物理天地”“名言引路”等班级常规活动,小组内先进行,然后推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既灵活多变地巩固学习内容,又最大限度地为各个小组及成员提供了个性风采的展示空间。
(三)班级管理要重点保障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而班级管理则是课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风优良、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班集体无疑会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并彼此支持和欣赏。在实践中,班级管理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目标,在班级分组、骨干选配、规章制订、评价考核等方面都同各科课堂管理紧密结合,以课堂管理的需要为前提,以是否适应课堂管理的需要为评价标准。
(四)教师团队要深入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尤其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科任老师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将一个班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组成一个班级教学小组,由班主任担任小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研究班级教学及管理现状,沟通学生信息,共享成功经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无疑是增强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针对性的好办法。在小组合作模式实践中,班主任应主动向各位老师定期报告班级小组划分、调整、管理等问题,听取各科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控,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