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取诸生活、巧借综艺二种方式,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解决了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感知幼儿行为,教师无法将幼儿表现带入课堂教学的供需矛盾,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一种新的融合。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生活素材;生活化教学法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课幼儿心理学主要讲授的是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相对于音体美课来说具有专业理论性强、操作能力弱的特点。虽然在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偶尔附带幼儿园实际教学,但是内容少,趣味性不足,这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中职生而言,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无聊。如果仅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往往事倍功半。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的有很多,而巧妙选用教学素材是其中关键一环[1]。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学素材更是品种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从身边发现素材,活用素材,并将素材灵活运用于教学设计中,使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不是理论地进行识记与背诵,教学中突出了理实一体、教学统一的特点[2]。本文就生活化教学法的素材选取探究如下。
一、取诸生活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在“幼儿想象”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了三个常见的幼儿事例予以呈现,并让学生尝试归纳幼儿想象的特点。
【案例1】文文在童装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她非常喜欢,可是妈妈说没有带钱不能买。有一天,文文看到动画片里的小女孩戴着一顶同样的帽子,就兴奋地告诉其他小朋友:“快看,快看,那顶漂亮的帽子是我的!”
【案例2】中班的瑶瑶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她画了一个半圆形,自言自语道:“这是月亮。”可是瑶瑶的话并没有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于是她又在半圆下面画了一个方形,说:“快看啊,我画了一个魔法盒,这个魔法盒真漂亮。”她对刚凑过来看的小朋友说:“我家里有一个这样的魔法盒,是我妈妈送给我的。”
【案例3】幼儿:“我家有一辆大大的玩具车。”教师:“多大啊?”幼儿:“那么大(用手画出一个非常大的圈)。”
教学过程如下。
阶段一:课堂初讨论。同学们在观看了以上三个案例以后,纷纷哑然失笑。教师邀请了几个同学谈谈看完这三个案例后对幼儿想法的评价,并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夸张、撒谎、魔幻、异想天开、做梦、不切实际等。
阶段二:课堂再讨论。教师呈现针对本节课设计的表格,请同学口头填写(表1)。
通过表格左右对比的形式,同学们很快认识到在案例中,幼儿的言行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整体呈现出想象与现实不相符的特点,而这一点正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阶段三:自我理解与心理规律的契合。在没有书本知识的参考下,同学们在初步讨论阶段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教师学习辅助资料的帮助下的第二阶段,同学们发现了幼儿想象和现实之间不相符这一心理规律。可是,现在对同学们而言,知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他们不能将自己所理解的幼儿想象特点与教师表格所呈现的想象特点结合。如何转化?这时候教师重新回到表格当中,请同学们看一看表格中的内容与课堂初讨论中他们自己的哪些观点相同或类似。
在完成表格的二次作业后,教师提问:幼儿想象与现实不相符合这一心理规律与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特点有和关联?经过前后对比、知识强化,同学们立刻认识到,心理规律和总结的幼儿言行特点是心理规律与活动表现的关系,即幼儿想象具有与现实不相符的心理规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体现出爱撒谎、夸张、异想天开等言行。
从生活案例出发,围绕生活案例引导,重新回到生活案例总结,在课堂知识呈现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我判断的机会;教师下放了知识的归纳总结权,让同学们由浅入深,了解知识点,贯彻知识点,提炼知识点。整个过程是有层次的,学生是有主动权的,整个课堂也是充满生机的,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巧借综艺
学生没有幼儿园教学的实际经验,教师也没有条件把幼儿园环境带进校园,如何解决这个切实存在的供需矛盾?在信息翻涌的当下,教师捕捉学生兴趣所在,选取师生易懂、能够引起共鸣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改变才能让原本沉闷的课堂重焕生机[3]。笔者巧妙借用当下各大卫视热播的亲子类节目,适时地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能够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得到最好的实际呈现。
【案例4】在第二章“幼儿认知发展”知识点“幼儿想象具有主题不稳定”的教学中,幼儿想象具有主题不稳定:幼儿在想象过程中,过程、内容并不是连续的,往往是跳跃的、断点似的。例如,前一秒他在说东,后一秒他就聊西了;开始搭的是房子,后来搭的就是小桥了,等等,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个难题瞬间摆在笔者的面前。笔者偶然观看了当下最热门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几集看下来,不仅深深被里面不同性格的孩子所吸引,更从节目中获得了如何上好这一课的灵感。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缺的就是活生生的、不加修饰、事件当下幼儿的行为表现,以此来推测和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而现实情况却是“理实分家”。如今有了这一档亲子节目,各种幼儿行为表现不就随处可得了?笔者迫不及待地将每一期节目都快速浏览了一遍,并将可用的视频片段都用视频软件剪辑好备用。在上“幼儿想象主题不稳定”这一课时,就选取了若干片段来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将抽象的幼儿想象主题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转变成具象的幼儿行为表现。下面巧妙借用《爸爸去哪儿》中石头父子玩皮影戏的一段对话予以呈现。
第一阶段:学生说。观看《皮影戏》片段后,同学们总结父子对话特点: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这正是本节课知识点的言行表现)。虽然同学们已经一语中的,但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刻进行知识總结,而是紧接着呈现了另一个画面:Angle、森碟和石头在农民爷爷的菜园里摘菜,石头拿着新摘来的葫芦,一会儿表演枪弹设计,一会儿扮演昆虫大战,两个小女孩怎么也跟不上他的节奏。同学们看完以后再次总结石头的行为特点:疯、乱、天马行空(除了言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之外,行为也具有很明显的表现)。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生活素材;生活化教学法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课幼儿心理学主要讲授的是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相对于音体美课来说具有专业理论性强、操作能力弱的特点。虽然在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偶尔附带幼儿园实际教学,但是内容少,趣味性不足,这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中职生而言,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无聊。如果仅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往往事倍功半。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的有很多,而巧妙选用教学素材是其中关键一环[1]。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学素材更是品种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从身边发现素材,活用素材,并将素材灵活运用于教学设计中,使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不是理论地进行识记与背诵,教学中突出了理实一体、教学统一的特点[2]。本文就生活化教学法的素材选取探究如下。
一、取诸生活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在“幼儿想象”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了三个常见的幼儿事例予以呈现,并让学生尝试归纳幼儿想象的特点。
【案例1】文文在童装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她非常喜欢,可是妈妈说没有带钱不能买。有一天,文文看到动画片里的小女孩戴着一顶同样的帽子,就兴奋地告诉其他小朋友:“快看,快看,那顶漂亮的帽子是我的!”
【案例2】中班的瑶瑶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她画了一个半圆形,自言自语道:“这是月亮。”可是瑶瑶的话并没有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于是她又在半圆下面画了一个方形,说:“快看啊,我画了一个魔法盒,这个魔法盒真漂亮。”她对刚凑过来看的小朋友说:“我家里有一个这样的魔法盒,是我妈妈送给我的。”
【案例3】幼儿:“我家有一辆大大的玩具车。”教师:“多大啊?”幼儿:“那么大(用手画出一个非常大的圈)。”
教学过程如下。
阶段一:课堂初讨论。同学们在观看了以上三个案例以后,纷纷哑然失笑。教师邀请了几个同学谈谈看完这三个案例后对幼儿想法的评价,并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夸张、撒谎、魔幻、异想天开、做梦、不切实际等。
阶段二:课堂再讨论。教师呈现针对本节课设计的表格,请同学口头填写(表1)。
通过表格左右对比的形式,同学们很快认识到在案例中,幼儿的言行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整体呈现出想象与现实不相符的特点,而这一点正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阶段三:自我理解与心理规律的契合。在没有书本知识的参考下,同学们在初步讨论阶段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教师学习辅助资料的帮助下的第二阶段,同学们发现了幼儿想象和现实之间不相符这一心理规律。可是,现在对同学们而言,知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他们不能将自己所理解的幼儿想象特点与教师表格所呈现的想象特点结合。如何转化?这时候教师重新回到表格当中,请同学们看一看表格中的内容与课堂初讨论中他们自己的哪些观点相同或类似。
在完成表格的二次作业后,教师提问:幼儿想象与现实不相符合这一心理规律与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特点有和关联?经过前后对比、知识强化,同学们立刻认识到,心理规律和总结的幼儿言行特点是心理规律与活动表现的关系,即幼儿想象具有与现实不相符的心理规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体现出爱撒谎、夸张、异想天开等言行。
从生活案例出发,围绕生活案例引导,重新回到生活案例总结,在课堂知识呈现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我判断的机会;教师下放了知识的归纳总结权,让同学们由浅入深,了解知识点,贯彻知识点,提炼知识点。整个过程是有层次的,学生是有主动权的,整个课堂也是充满生机的,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巧借综艺
学生没有幼儿园教学的实际经验,教师也没有条件把幼儿园环境带进校园,如何解决这个切实存在的供需矛盾?在信息翻涌的当下,教师捕捉学生兴趣所在,选取师生易懂、能够引起共鸣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改变才能让原本沉闷的课堂重焕生机[3]。笔者巧妙借用当下各大卫视热播的亲子类节目,适时地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能够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得到最好的实际呈现。
【案例4】在第二章“幼儿认知发展”知识点“幼儿想象具有主题不稳定”的教学中,幼儿想象具有主题不稳定:幼儿在想象过程中,过程、内容并不是连续的,往往是跳跃的、断点似的。例如,前一秒他在说东,后一秒他就聊西了;开始搭的是房子,后来搭的就是小桥了,等等,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个难题瞬间摆在笔者的面前。笔者偶然观看了当下最热门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几集看下来,不仅深深被里面不同性格的孩子所吸引,更从节目中获得了如何上好这一课的灵感。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缺的就是活生生的、不加修饰、事件当下幼儿的行为表现,以此来推测和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而现实情况却是“理实分家”。如今有了这一档亲子节目,各种幼儿行为表现不就随处可得了?笔者迫不及待地将每一期节目都快速浏览了一遍,并将可用的视频片段都用视频软件剪辑好备用。在上“幼儿想象主题不稳定”这一课时,就选取了若干片段来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将抽象的幼儿想象主题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转变成具象的幼儿行为表现。下面巧妙借用《爸爸去哪儿》中石头父子玩皮影戏的一段对话予以呈现。
第一阶段:学生说。观看《皮影戏》片段后,同学们总结父子对话特点: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这正是本节课知识点的言行表现)。虽然同学们已经一语中的,但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刻进行知识總结,而是紧接着呈现了另一个画面:Angle、森碟和石头在农民爷爷的菜园里摘菜,石头拿着新摘来的葫芦,一会儿表演枪弹设计,一会儿扮演昆虫大战,两个小女孩怎么也跟不上他的节奏。同学们看完以后再次总结石头的行为特点:疯、乱、天马行空(除了言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之外,行为也具有很明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