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潮流中,青年大学生表现为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价值观的混合性、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弱化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从全局出发,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冲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06-0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向度特征。这是一个建立在经济转型为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深层次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理想目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全局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它必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1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者邱伟光、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按照环境影响范围的大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是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及其重要背景,主要包括家庭、同辈人团体、学校等因素和对大学生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互联网等因素。
1.1 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影响
就国际环境而言,世界日趋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全世界各种资源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具体表现为:政治上,西方大国大肆鼓吹宪政体制,推广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进行强权干预;经济上西方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全球进行剥削扩张;文化上利用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渗透、控制和侵略,具有西方文化符号的产品,包括电影电视、报刊书籍、服饰娱乐产品等充斥其国内市场。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更加开放,思想空前活跃,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西化”、“分化”,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大学生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体制观念和价值观,企图用和平演变的方式使我国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观点抬头,私有化、多党制、民主议会制和宪政思想甚嚣尘上。日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大学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局出发,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和舆论导向工作。
1.2 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影响家庭不稳定性的因素增多。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嬗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家庭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改变着原有的家庭结构和形态,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分解和组合频率加快,致使“残缺性家庭”和“组合式家庭”数量增多。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使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环节出现断层和不完整。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对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部分家长出现道德滑坡、素质蜕变、伦理缺失等现象,另外因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和放任现象比较普遍,这都对子女的日常行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传媒重要载体的互联网广泛运用,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交流的无国界,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在网络世界里汇集、交织、碰撞和整合,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技术优势,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体制文化、生活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和平演变的方式进行颠覆活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市场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获取更多的受众,各种不健康、低俗、腐朽的信息泛滥,严重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斗志,使培养青年一代崇高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削弱。
2 社会转型对青年大学生的冲击
当代青年学生在知识结构、观念视野、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身上具有“高、大、快、强”的鲜明时代特征。所谓高是开放程度高;大是信息量大;快是思想变化快;强是主体意识强。 面对社会转型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使青年学生在思想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情感方面表现出复杂多变和矛盾冲突的情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
2.1 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增加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的加深拓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一是独立性,在市场经济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下,每个人在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下能够发挥个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增强,权威意识淡薄,独立性凸显,主张发挥自主性。二是多样性,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获取财富的途径和成功的标准千差万别,选择不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日趋灵活多样。三是多变性,由于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各种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使青年学生思想呈现多变性特点。四是差异性,由于对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认识和价值期待不同,青年大学生观察社会、认识问题的角度、衡量标准和是非判断迥异,表现为政治态度、利益诉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增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相辅相成。但是,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更加突出地表明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风险。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疏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2.2 大学生价值观的混合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关涉到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民族的复兴强大。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经济体制上的转变引起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思潮也随之沉渣泛起,这种变革在大学生的观念层面上表现为继承和更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来新理念、新观念,实时更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有一个过渡期,称之为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往往旧结构与新结构并存,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重叠,新旧行为取向混合,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起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混合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本思想增强,同时功利行为和拜金主义盛行;二是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同时诱发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三是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同时存在诚信缺乏、责任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是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反映。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这一矛盾,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观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
2.3 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意识,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国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致使各国和各族之间经济交往空前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密切,大量的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冲击着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影响着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快学生思想解放和理性获取的速度周期,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民主、法制、公平、自由的理解;一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疆域的范畴,冲击和消解着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主权,淡化了国家和民族观念; 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主导地位,使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盲目迷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三是外来文化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下,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中出现的不适应和负面效应,为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提供了滋生土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遭到削弱,大学生无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甚至否认和敌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盲目迷信西方思潮、全盘接受西方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警惕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错位偏差思想,通过加强马克思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着眼发展大局,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力争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够有序、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2007:511.
3惠曙光,黄天丞.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51-53.
4祝伟 徐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培养模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4-17.
5时海庆.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新西部.2012(5):158-159.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冲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06-0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向度特征。这是一个建立在经济转型为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深层次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理想目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全局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它必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1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者邱伟光、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按照环境影响范围的大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是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及其重要背景,主要包括家庭、同辈人团体、学校等因素和对大学生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互联网等因素。
1.1 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影响
就国际环境而言,世界日趋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全世界各种资源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具体表现为:政治上,西方大国大肆鼓吹宪政体制,推广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进行强权干预;经济上西方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全球进行剥削扩张;文化上利用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渗透、控制和侵略,具有西方文化符号的产品,包括电影电视、报刊书籍、服饰娱乐产品等充斥其国内市场。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更加开放,思想空前活跃,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西化”、“分化”,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大学生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体制观念和价值观,企图用和平演变的方式使我国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观点抬头,私有化、多党制、民主议会制和宪政思想甚嚣尘上。日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大学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局出发,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和舆论导向工作。
1.2 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影响家庭不稳定性的因素增多。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嬗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家庭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改变着原有的家庭结构和形态,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分解和组合频率加快,致使“残缺性家庭”和“组合式家庭”数量增多。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使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环节出现断层和不完整。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对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部分家长出现道德滑坡、素质蜕变、伦理缺失等现象,另外因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和放任现象比较普遍,这都对子女的日常行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传媒重要载体的互联网广泛运用,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交流的无国界,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在网络世界里汇集、交织、碰撞和整合,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技术优势,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体制文化、生活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和平演变的方式进行颠覆活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市场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获取更多的受众,各种不健康、低俗、腐朽的信息泛滥,严重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斗志,使培养青年一代崇高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削弱。
2 社会转型对青年大学生的冲击
当代青年学生在知识结构、观念视野、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身上具有“高、大、快、强”的鲜明时代特征。所谓高是开放程度高;大是信息量大;快是思想变化快;强是主体意识强。 面对社会转型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使青年学生在思想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情感方面表现出复杂多变和矛盾冲突的情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
2.1 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增加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的加深拓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一是独立性,在市场经济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下,每个人在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下能够发挥个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增强,权威意识淡薄,独立性凸显,主张发挥自主性。二是多样性,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获取财富的途径和成功的标准千差万别,选择不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日趋灵活多样。三是多变性,由于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各种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使青年学生思想呈现多变性特点。四是差异性,由于对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认识和价值期待不同,青年大学生观察社会、认识问题的角度、衡量标准和是非判断迥异,表现为政治态度、利益诉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增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相辅相成。但是,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更加突出地表明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风险。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疏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2.2 大学生价值观的混合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关涉到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民族的复兴强大。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经济体制上的转变引起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思潮也随之沉渣泛起,这种变革在大学生的观念层面上表现为继承和更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来新理念、新观念,实时更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有一个过渡期,称之为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往往旧结构与新结构并存,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重叠,新旧行为取向混合,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起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混合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本思想增强,同时功利行为和拜金主义盛行;二是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同时诱发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三是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同时存在诚信缺乏、责任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是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反映。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这一矛盾,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观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
2.3 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意识,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国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致使各国和各族之间经济交往空前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密切,大量的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冲击着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影响着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快学生思想解放和理性获取的速度周期,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民主、法制、公平、自由的理解;一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疆域的范畴,冲击和消解着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主权,淡化了国家和民族观念; 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主导地位,使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盲目迷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三是外来文化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下,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中出现的不适应和负面效应,为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提供了滋生土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遭到削弱,大学生无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甚至否认和敌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盲目迷信西方思潮、全盘接受西方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警惕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错位偏差思想,通过加强马克思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着眼发展大局,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力争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够有序、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2007:511.
3惠曙光,黄天丞.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51-53.
4祝伟 徐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培养模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4-17.
5时海庆.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新西部.2012(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