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儒家的“仁”和“中庸”。“中庸”是儒家最基本的世界观,“仁”是儒家社会学的精髓。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应重视医德教育,医德的出发点是“善”,与中国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关键词:传统道德;医学生;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02-01
习近平同志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中国传统道德的建设尤为必要。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儒家的“仁”和“中庸”。“仁”是儒家社会学的精髓,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陈立夫先生在评价孔子时说:“孔子一生的学问,就是发现了‘仁’字的真义。‘仁’字从二从人,其意义就是非一人生存之私而为二人以上共生共存之人际关系,亦即为‘公’。所以孔子可以称为‘仁’学,其所重视的问题,就是‘人道’,俗称做人的道理,亦可称之‘人理’。”“中庸”是儒家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或者说是儒家最基本的世界观。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多按照朱熹的说法“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按朱熹的说法进一步引伸,就成了过去所批判的“中庸之道”。但孔子自己的解释却不是这样,孔子所说的“中庸”即中和,亦即自然和谐。“中”,即“中和”。“庸”,《说文》:“庸,用也”。《中庸•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论中和之为用也。”中庸只是本当如此、自然如此之理,即自然和谐之理。中庸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好方式和最高境界,人生、社会、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中庸”的显现。“仁”和“中庸”是一致的,可以把“仁”看作是“中庸”这一儒家最基本的世界观在社会伦理方面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是做人的基本内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明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怎样做人。中国传统道德十分重视立身处事,所谓立身,就是培养社会所崇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做人的价值标准。在现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尚相结合,体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医德教育。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首先要有治病救人的社会义务。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代表作,认为医家要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侧隐之心”,确定了“仁爱救人”的医德基本原则。医德的出发点是“善”,这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医门法律》引《初学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仁”是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必须修身,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很难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也很难成为受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医生。
良好的医德,要求为医要诚。诚,就是要赤诚济世。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诚”有三个要求,首先要“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人”;其次是对病人要满腔热情,“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第三是在医疗活动中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良好的医德,要有“精微”的医疗技术。所谓“精”,是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能。医术要做到“精”,医家“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是“救人”、“济世”的立足之本,也是良好医德的重要基础。中医有“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褚氏遗书》)一说,因此历来提倡医家精勤不倦,广收方论,博览群书。要求医家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通其性”,要达到“医道无所滞凝,尽善尽美”的境地。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予此”(《千金要方),世上万事万物,莫贵于人,人的生命千金难买,医生一方一药之德更超过千金。从事医疗工作是救护人的性命,功德无量,超越任何事情。然而担此重任,医生必须有“至精至微”的医疗技术,因为“医无术,则不足以生人”。
岳美中曾引述陆士谔《国医新语》之言,阐述作为医生应该具有的风范:真正的名医,不屑于场面、风头,孜孜兀兀,唯学问是研。对于病者,贵至王侯,贱至庶民,一律平等待遇,竭尽心思耳目之力,以搜求病证,痛如身受,务求能够愈病之道。不骄傲,不夸耀,常对自己进步太慢表示不满,其追求在学术之伸,不在一己之名,所谓“此中尽有乐趣,俗子何曾解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外科学鼻祖裘法祖在九十寿诞时说到:“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裘老此言与云南中医学院老院长吴佩衡所说的“医以德为方正,道有法则圆通”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情。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的评价,正是医德的崇高要求。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曾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千多年以来,这些箴言一直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道德与医德思想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今天,特别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