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健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近年来,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逐步被重视并得以推广,本文针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受家庭溺爱、社会饮食环境、健康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下降,一些青少年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喜欢体育锻炼,因此,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青少年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 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重性,体育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依旧存在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重性,体育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等问题,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还是传统的田径、球类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民办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增添了武术类、舞蹈类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课程项目单一,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相比,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准备活动,讲解,自由活动”三步骤教程,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上课的步骤一成不变,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兴趣,进而影响到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缺乏新意,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也比较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以体现,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
目前,在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考核体系单一现象比较严重,体能测试成绩还是采用传统的在体育课内的成绩方式,没有将学生课外锻炼、奖励加分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同时,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这样,不利于课外体育运动的培养和认定,也不符合健康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需求。还有,在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学生成绩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一些民办高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只注重体能和单项体育成绩,对于体育健身的目的,以及体育健身方法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只是为了达标而运动。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或者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 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的时期里,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要适应健康体育教学新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内体育教育,还要注重课外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打造“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在民办高校體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自主选择权利,使学生不仅能够享受体育,热爱体育,还能够通过有效的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体育需求,重新设置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开发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跆拳道、健美操、花样跳绳等,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增加一些选修课,以改变以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满足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另外,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自身条件,定期组织一些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以便于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运动参与热情。
2. 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非常关键。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都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是在最后,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虽然评价方式简单明了,但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幅度,很难通过最终判断给予合理评价,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即时性评价,注重学生日常课内外体育锻炼,这样,在某一时间段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程度就会得以有效体现,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民办高校不仅要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体育场馆,增加体育场地和设施投入,进一步丰富运动器械和运动设施,为大学生营造更多体育运动的场所,为大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强化体育参与意识,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除此以外,民办高校还要注重多开辟一些女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场所,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课程,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三、 结语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巩固、拓展、深化体育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体育运动参与热情,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培禹,纪烈维,冯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2]叶静.高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
[3]宋忠良.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尹方波,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受家庭溺爱、社会饮食环境、健康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下降,一些青少年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喜欢体育锻炼,因此,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青少年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 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重性,体育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依旧存在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重性,体育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等问题,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还是传统的田径、球类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民办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增添了武术类、舞蹈类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课程项目单一,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相比,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准备活动,讲解,自由活动”三步骤教程,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上课的步骤一成不变,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兴趣,进而影响到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缺乏新意,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也比较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以体现,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
目前,在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考核体系单一现象比较严重,体能测试成绩还是采用传统的在体育课内的成绩方式,没有将学生课外锻炼、奖励加分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同时,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这样,不利于课外体育运动的培养和认定,也不符合健康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需求。还有,在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学生成绩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一些民办高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只注重体能和单项体育成绩,对于体育健身的目的,以及体育健身方法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只是为了达标而运动。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或者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 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的时期里,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也要适应健康体育教学新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内体育教育,还要注重课外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打造“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在民办高校體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自主选择权利,使学生不仅能够享受体育,热爱体育,还能够通过有效的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体育需求,重新设置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开发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跆拳道、健美操、花样跳绳等,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增加一些选修课,以改变以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满足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另外,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自身条件,定期组织一些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以便于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运动参与热情。
2. 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非常关键。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都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是在最后,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虽然评价方式简单明了,但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幅度,很难通过最终判断给予合理评价,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即时性评价,注重学生日常课内外体育锻炼,这样,在某一时间段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程度就会得以有效体现,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民办高校不仅要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体育场馆,增加体育场地和设施投入,进一步丰富运动器械和运动设施,为大学生营造更多体育运动的场所,为大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强化体育参与意识,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除此以外,民办高校还要注重多开辟一些女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场所,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课程,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三、 结语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巩固、拓展、深化体育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体育运动参与热情,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培禹,纪烈维,冯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2]叶静.高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
[3]宋忠良.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尹方波,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