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湖南地区丧歌的联系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楚辞》与湖南地区丧歌皆根植于湖南地区独有的文化土壤,二者不是毫不相关,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围绕《楚辞》与湖南丧歌作对比研究,从艺术层面与思想内涵两个维度,解读出二者皆保存丰富的神话材料、《楚辞》部分内容在后续发展中演变为丧葬仪式中演唱内容传流至今、皆倡导忠君爱国的精神内涵等相通之处。
  【关键词】 《楚辞》;湖南丧歌;联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24-02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S201910555170)。
  《楚辞》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继《诗经》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瑰宝,数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极其丰富,但大多是从其艺术层面的义理、训诂、考证而展开,这样虽然对其部分方面更加深化,但也导致研究视域的窄化。文学植根于生活,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依托特定时代的复杂的文化背景,《楚辞》便拥有其生长发展的特有土壤,便是楚地浓郁的祭祀文化。楚国幅员广阔,疆域在如今的湖南、湖北等地,祭祀文化在奴隶社会时期的楚国受到极大重视,其中就包含丧葬文化的因素。湖南地区作为汉民族丧葬文化的典型地区,它的丧葬文化在楚地生长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而在丧葬仪式中作为哀悼、怀缅去世者的丧歌也因此生生不息,极具研究价值。
  一、《楚辞》中的祭祀文化
  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祭祀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先秦时期人民生产力低下,人们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因此人们逐渐信奉鬼神的存在,祈求借助神灵这类神秘的力量来完成各自的心愿,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使得祭祀活动得以存在与发展。而这些活动也被记录在文学作品中,《楚辞》作为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1]从其内容可知,楚地人民一般祭祀上天、神明、祖先、山川、土地等,人民认为这些事物是神圣的,比如《楚辞》中的《九歌》,它原是祭祀时的唱词,是南方巫官文化的产物。不论是王逸在《九歌》序中提及,“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鬱。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2];还是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 · 九歌》序中所说,“蛮荆鄙俗,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3]这些都说明《九歌》是古已有之的祭祀之曲,是一些关于宗教祭祀的民歌。
  二、湖南地区丧歌综述
  丧歌属于传统民俗,指在陪灵期间,歌师们用以陪伴亡灵,热闹丧堂所唱的歌曲,其曲调简单、内容丰富、有一套较为固定的形式[4]。在湖南地区,丧歌又称“夜歌”,因其多在夜晚演唱而得名,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以歌代唱的习俗,它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丧歌内容极其丰富,堪称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精神认知,包含地方知识、忠孝观念和鬼神信仰等宗教观念[5]。正如俗话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湖南各地丧葬歌曲的唱本和方言选择虽然有所不同,但经过研究,发现湖南丧歌鼓词都明显地受到了古时巫楚文化的影响,属一脉相承。
  三、《楚辞》与湖南地区丧歌的联系
  《楚辞》记录先秦楚地人民对祭祀的观念以及其祭祀行为,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考》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殷周时期,人们将先祖与鬼神等自然事物分开,先祖之所以受人们尊敬,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建立的功绩,而不是自身原有的长辈地位。《吕氏春秋 · 侈乐篇》说:“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祸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在以《楚辞》为代表的楚地文化,注重祭祀成为风俗习惯,并在后来几千年的社会更迭中不断发展,祭祀也逐渐注重于对先祖的悼念仪式,丧歌文化得以传承。
  (一)保存丰富的神话材料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是人们无法科学解释世界的起源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存在着矛盾,他们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结果[6]。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而其中保存最丰富又极具神话原生面貌的作品,《楚辞》当之无愧,而在湖南地区的丧歌中,也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二者都将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在《楚辞》中,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于是将自己的美好理想触发于笔端,借助神话境界来抒发自身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与抱负。在作品中,诗人环游在神话王国,涉及羲和、望舒等天神以及飞龙、鸾皇等神异禽兽。在《离骚》中,诗人是神的至尊,能驾虬龙,乘鸾凤,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招魂》中的冥界神话以及《远游》中的仙话人物赤松子、王乔等,都突显神话色彩。在湖南地区丧歌中,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唤回先祖却借助神话表达希冀,比如《民间丧鼓歌资料选》中,既有对八仙、玉帝王母等神话人物的歌颂,也有对三皇五帝、孟姜女哭长城等传说事迹的描写。在《八洞神仙》篇中,讲述了八仙不畏世间苦难,求仙问道,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语言平易朴实,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歌颂其乐于吃苦的精神,旷达广阔的胸襟;在《五谷根源》篇中,则描述了“神农皇帝置五谷,轩辕皇帝置衣裳,伏羲皇帝置牛马”等事迹,表达了对三皇五帝等原始祖先为开创文明的卓越功绩的称颂。
  由此可知,二者对于神话的描述,成为现今探索神话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楚辞》与湖南地区丧歌都体现出作者与作品神话人物的关系,神话神秘而不可撼动,但都是为作者的理想而存在,并不是传统神本位强调的自然神灵主宰一切的观念,展现出原始的“人本位”思想。
  (二)丧歌对《楚辞》的传承
  《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根据民间招魂的习俗写成。因为科学认知的不足,古人对梦境难以解释,因此产生了灵魂的观念,认为人体肉体与灵魂的结合。“如果魂附体魄,则精神旺盛,否则就会轻则精神恍惚,重则厥身;人死后,身体不存在了,而灵魂却能够漂浮,永恒不死。招魂复魄便是这种观念的一种体现。” [7]战国末年,楚怀王受秦欺骗,被拘于秦,怨愤而死。屈原忠君爱国,虽然早已被怀王流放,仍然对其十分怀念,写下这篇《招魂》,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回归楚国。   湖南丧鼓歌中的“召亡魂”的演唱,它在古代丧葬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仪节,就一次完整的丧葬过程而言它是开幕的第一支有声有色的“节目”[8]。“召亡魂”鼓词的内容受《招魂》的影响明显,在仪式中基本沿袭《招魂》篇体现的六个步骤,即“祝祷——请神巫——卜筮——喊魂——引魂入居——结束。”《招魂》中,作者以上帝的口吻告诉专门招魂的巫师巫阳,令其使楚怀王的魂魄回归故里,巫阳以“掌梦。上帝其难从。”的话推托,表示自己招魂能力不足,上帝则命令他务必用占卦的方法召唤怀王的灵魂,原文为“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这一段对话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对神灵的崇拜,渴求借助上帝的力量帮助楚怀王的灵魂回归楚国。在湖南的丧鼓歌“召亡魂”的环节中,专门的法师通过祭拜仪式,焚烧纸钱贿赂天神,请求天神归还亡故灵魂,喊魂词的内容在《召亡魂》篇中体现,如“拜谢东方青帝君,手把钱财凭火化,烧与东方青帝君,青帝星君受钱纸,放过亡魂到灵台。”唱词完毕,即是招魂结束,方可进行后续的祭拜仪式。招魂过程沿用了对神灵的祈祷模式,具有明显的宗教崇拜观念。
  (三)倡导忠君爱国的精神
  《楚辞》作者屈原是我国早期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性格正直,品格高洁,身居庙堂时深受楚怀王信任,支持楚国变法图强,与顽固保守势力进行斗争,后来由于宵小的排挤,屈原又被听信谗言的怀王流放。即便处江湖之远,屈原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爱国情怀。《思美人》中,诗人以“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体现了其思念君王,想为其尽忠却又没有机会表达的愁苦,只能望北兴叹。在《国殇》中,屈原执笔愤慨激昂,歌颂了楚国战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如“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语句情感真挚,气势雄浑,极具悲壮之美,表现诗人对楚国雪耻秦国的厚望和自己的爱国之情。
  湖南地区的丧鼓歌中,也存在大量表现爱国精神的内容,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十八条好汉》篇中有云:“十六条好汉秦叔宝,孟富求名天下晓,金装双铜斧抬枪,林龙山上救唐王。”描写了秦琼忠君护主的事迹,以民间家喻户晓的英雄宣扬爱国精神;又如《进门》篇中对三国时期诸葛亮对蜀国做出的至伟功绩的概括,咏唱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六重门上唱古人,好唱三国孔明人,七擒孟获蛮泥伏,六出祁山司马贞。”鼓词多七言,韵脚丰富,咏唱起来朗朗上口,且歌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利于爱国忠君等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广大乡民。
  四、结语
  《楚辞》以其丰厚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风俗习尚体现出了楚文化的鲜明色彩,它所蕴含的独特的祭祀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湖南地区丧歌鼓乐中依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楚辞》中的祭祀文化固然因其“巫俗”的存在而显示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如今的丧歌中也保存了具有原始生态意义的文化风俗的内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楚辞》同时含有大量迷信的色彩,在当今社会是需要剔除的糟粕,湖南地区丧歌要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与习俗,去粗取精,促使其文明化,满足新时代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唐蓉.湘潭地区习俗夜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4]李炳海.中國上古时期的招魂仪式[J].世界宗教研究,1989.
  [5]谭思建.招魂考——古代丧葬文化研究之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
  [6]杨雯.《楚辞》风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7]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
  [8]罗文荟.屈辞楚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陈沅,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蔡子健,男,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甘斐哲,通讯作者,女,汉族,硕士,南华大学湖湘文化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汉语史及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斯蒂芬·克莱恩《快马骑士》和《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冲突》两首战争主题诗歌为例,旨在探究克莱恩的诗歌主题表现形式所包含的文学特征。他的诗借意象描述,运用印象主义图像塑造手段勾勒诗境,并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主题。未呈现的描述留给读者思考空间,让读者最终领会到诗歌的引申含义。  【关键词】战争诗歌;印象主义;象征手法;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萨特强调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自由选择就是存在,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自我主观上的自由选择、设计与规划。因为他的哲学更多是关心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选择,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萨特的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自由性的同时却脱离了社会团体和社会现实,所以他的存在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较大不同,而且也并没
期刊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创意的时代悄然来临,文化创意产业化随之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大范围的扩展,数字创意技术优势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并且还可以通过集成创新推進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结合。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文创产业化进程当中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很多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深感肩负的民族责任重大,萌发了创业救国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的一笔。本文针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阐述了近代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和诞生,以及创业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实施行动,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和反思。
期刊
【摘要】 从《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入手,解析“道”的哲学架构以及现实意义。并且就“自然”、“小国寡民”等论点与孟子及卢梭等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发现《老子》一书虽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对于世界认知、社会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先进性。  【关键词】 《老子》;道;比较;孟子;卢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36-
期刊
【摘要】 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一则关于儿童成长的伦理教诲的寓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从小受母亲的非道德伦理引导,在畸形的伦理环境中被社会伦理秩序所排斥和践踏,构建起来的脆弱的理性意志终被非理性意志所吞噬,最后做出成为“橱中人”的非理性伦理选择。小说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伦理身份确认、伦理意识构建和伦理选择的困难,揭示了道德伦理教诲之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蕴含了麦克尤恩对儿童成长伦理的省思,并藉此向社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传统舞蹈的大量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侵染。在这样严峻的文化背景之下,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千年前中西融合的举措来缓和如今日渐尖锐的文化问题?《肥唐瘦宋——西游》似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人们要用中国的眼光去看世界,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但也要具备开放的胸怀,直面现实问题,真正了解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值需求。鲁迅曾说:
期刊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科技、文化、经济都得到重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快速的。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完全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相应的网络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直接表现之一,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兴起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也直接反作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从梭罗创作的视角出发,分析艾默生和中国哲学思想对于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探讨《瓦尔登湖》中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个人主义”和“以自然为本”的冲突、人类的价值观对自然生态的审判等问题,从而从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和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人类生态环保
期刊
【摘要】 “跑步”与“文学创作”分属人类的物理运动与精神活动的典型代表,二者相互关联作用,从而形成“身体”这一统一、平衡的概念。本文以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跑步”的习惯和文学创作生涯作切入点和实例分析,通过认识理解“跑步”中的“节奏性”如何影响了这位著名作家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和生活方式,继而更进一步,探究人类的物理运动和精神怎样相互融合、作用,共同构建出一个具象、整体的对外呈现。  【关键词】 跑步;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