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阳光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做是一种资源。
  关键词: 小学生 爱心教育 关爱 奉献 创造
  近年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重视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的培养,但是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行为往往令人失望。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心,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其一生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诚实、善良、关爱、奉献等好的品质,会伴随学生一生,并在其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的宠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无动于衷。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爱呢?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数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我做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从教材中体会爱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做是一种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会让学生亲自演一演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通过一场精彩的表演,让孩子身临其境,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如在上《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来自父母的爱,我让学生模拟各种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很容易地就让他们理解了父母为什么总是管这管那,为什么晚归时爸爸会发那么大的火,为什么自己生病时妈妈总是那么唠叨……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学生也在观看表演的同时,读懂了爸爸妈妈的心,体会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学生就会在生活中更加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
  二、从集体中感受爱
  学生生活在集体当中,能否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也成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意识到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都应该为这个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班主任,我像母亲一样关爱每一个孩子,当他们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会鼓励大家一起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爱。有了爱,就有了关心他人的动力。当我发现有不和谐的因素时,会及时给予纠正。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
  比如班里有个身体和智力都有残疾的学生,经常报告说有人欺负她,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把他们当做我们的兄弟姐妹,让他们知道关爱别人是一种美德。通过平时我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班里很少再有人欺负弱小,相反的,互帮互助的行为蔚然成风,而且,他们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班级里到处充满爱的味道。
  三、在社会中奉献爱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来自社会的爱》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给予他们鼓励。只要发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立即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奉献爱心的积极性。在公交车上让座,帮助小同学做值日,给五保老人献爱心——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也是家长和老师最感欣慰的地方。
  四、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孩子们是生活的实践者与开创者。生活的课堂能给每个孩子激励、鼓舞和呼唤,使他们自觉地追求更为丰富的内在生命,为自己拓展更为广阔的精神生命、价值生命的空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引领孩子关注生活,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去超越、去熏陶自己的心灵,提升生活品位,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等。教师应让教育贯穿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让爱像读书写字一样,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陶冶学生,也就是说,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因此,我在教《品德与社会》时,从综合儿童的生活出发,用生动的、活动的、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悟理,然后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自然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
  [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4]小学教育学刊.
其他文献
在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逐渐明白,虽然教师活动的空间常常局限在教室和办公室内,面前是三尺讲台,但教师的心是无私的,因为教师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学生。青春是美好的,比青春更美好的是一颗高尚无私的心。多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特别是做一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在这里,我谈谈自己任班主任以来的一些体会。  一、亲
摘 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基本战略。教育人才流动是战略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现行教育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鼓励政策的不明显及对薄弱学校的关注不够等影响教师流动政策的有效落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实行校际教师“同工同酬”和教师“无校籍管理”,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和执教,推动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发展,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西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和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师资,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评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评价“犹如金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实践表明,巧用课堂评价语是一种能真正打造灵动舒展课堂,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工具。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评价语 运用技巧  “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精彩的课堂评价语,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
摘 要: 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是高校物理化学实验中很重要的一个实验。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这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研究、分析、讨论,分别从如何保证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调节气泡的速度和状态、实验需要注意的诸多问题和实验的细节等方面仔细研究讨论,提出诸多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与实验效率的方法。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时迅速掌握实验的重点难点,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实验收获。
摘 要: 对于好教师的标准,角度不同,见解不同。在“衡水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好教师有自己的看法和需求,经过整理,学生眼中“好教师”需具备四种品质:有操守、有知识、有方法和有发展。  关键词: 学生视角 教师标准 “好教师”  对于好教师的标准,可谓老生常谈。在“衡水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对学生进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汽车电器和电子技术》实验方面分析模块化教学的含义、具体实施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通过在我院学生中实施模块化教学证明在实验中采用模块教学是可行和有效的,希望为同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 教学效果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作为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工科院校车辆工程课程配置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
摘 要: 语文教学一直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单调,由于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局限性,学生对这门学科没有太大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本文就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
摘 要: 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意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数学日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主要阐述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培养小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策略, 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数学日记 数学情感 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
摘 要: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想象力、写作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很少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背课文、看书和写作的。兴趣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才会知道什么是好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怎样训练孩子们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