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教育和挫折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两种教育的理论基础出发,浅析两种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和前景。
【关键词】积极教育;挫折教育
一、导语
积极教育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发现、发展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为核心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为目标的教育。挫折教育又称作磨难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困难条件或设置挫折情景,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应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乍看之下,积极教育与挫折教育似乎格格不入,积极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挫折教育则是要给学生设置困难的场景。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两种教育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句话本来说的是管理学上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如果套用在教育上,笔者认为,就是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相结合。
二、积极教育调整心态,挫折教育磨练意志
正统教育更加注重将大量的信息灌输给学生,以此发展出来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教师的绝对权威;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校变成标准化的工厂。而积极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力求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幸福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考虑了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积极教育更加的人性化。笔者本学期任教的班级为文科普通班,分班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學生对自己的定位为普通生,甚至是差生,从而学生会产生“我本来资质就不好,学不好是正常的。”,滋生出消极的学习态度。此时,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注意对学生的指引和诱导,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甚至是在课堂活动设置中加入奖励环节,化学生的颓废、自卑为进取、自信,让学生从不愿意学习到偶尔愿意翻开书本,甚至会为了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而在课前努力准备,自我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进而养成乐学、好学的心态。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从事社会活动,最终都是要追求一种心理上的积极的感受,这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激励机制。如果一件事能带给我积极的感受,则这件事对我是有利的,可以继续加强;相反,则会产生放弃情绪。但长期接受积极教育的学生,容易出现做事情以情绪导向优先,当遇到不可抗力的困难时,瞬间崩溃,这显然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结果。长期接受积极教育的学生容易自我膨胀,在笔者的班级,英语科代表黄同学的成绩一直领先,并且屡屡在英语课上获得奖励和奖品,课后也得到同学们的艳羡。这样看似乐观的情况实际上藏匿着隐患。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为了强调区分度,在出题难度上有所调整。加入了普通层次学生难以解决的难题。笔者后来了解到黄同学在做到该题目的时候苦思不得解,迟迟不想动笔做下一道题,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解不出来,甚至还自我暗示如果解不出来题目,考试后同学们会取笑他。这其实就是长期单一积极教育的负面影响:学生不能承受挫折,遇到难题容易溃不成军。
因此,在实行积极教育的同时,应该适当地引入挫折教育。现代中国社会仍处于告诉发展期,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困难和挫折,可以说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必然会遇到的,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更加坚强的意志力和更加坚韧的性格。在这方面,积极教育就显得比较单薄了。诚然,积极教育有可能培养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乐观的学生,但概率太过低了。而引入挫折教育,在日常以积极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氛围中,适当地,人为设置一些难题,设置一些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之后,再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品质。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三、挫折教育筑牢根基,积极教育激发潜力
如果说拥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是一辆配备完善的车辆,那么夯实的基础则是维持车辆一路往前的动力。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能更好地筑牢学科根基,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句话放在教育中,很多人会理解为实践出真知。但我会理解为两重意思,一是夯实基础比一味求快重要,二是在“走”的过程中要看到沿途的“风景”。
要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则要反复打磨,琢磨透彻,这都离不开一个“磨”字。就是说要精细地理解知识,透彻地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一背了之。这就需要挫折教育发挥作用了,例如,在做语法填空当中,学生如果已经能够轻易解出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那么则可以考虑设计相关题目,涉及到谓语动词被动形式的其他时态,如完成时的被动。学生需要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推演,跨过了“小挫折”才能成功解题。这样的做题方法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夯实基础,透彻琢磨,通过成功解题的成功感固牢知识,往往事半功倍。
挫折教育打造坚实的基础,决定学生的下限。而通过积极教育,则可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上限。每一次积极教育其实都是一次积极的心理强化暗示,暗示学生他很棒,同时也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主观积极配合下,不断地挖掘其潜能。在应用文建议信写作课实践中,要求学生就“帮助李华戒烟提出建议”。笔者曾经尝试给出该单元学过的一个句型: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提醒学生仿写。在实际小组讨论中,有一个学习小组给出了“In order to quit smoking,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take part in more after-school activities.”尽管学生改动不多,但是能看出学生能在教师提示的基础上作延伸,因此笔者在堂上给予了鼓励,并提醒其他同学多注意句型变化以及加强礼貌语气。紧接着,该堂课上其他学习小组不断地涌现新想法新句型。
显然,世界上只有最适合当前情况地教育方法,并没有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不能将某种教育模式奉为金科玉律,而应该探索不同教育模式之间是否能够结合,结合之后能否互补,产生1 1>2的效果。而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正是这样一对组合。笔者也希望,挫折教育能成为笔直坚实的机场跑道,积极教育能成为可靠的机翼,让学生成为在蓝天展翅的飞机,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教育:当代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J].班主任,2017(8):5-8.
[2]马小又.当前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0卷66期:15-18.
[3]董树梅.以积极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优化学生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3卷26期:3-5.
[4]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心理天地,2006(3):61-64.
【关键词】积极教育;挫折教育
一、导语
积极教育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发现、发展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为核心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为目标的教育。挫折教育又称作磨难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困难条件或设置挫折情景,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应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乍看之下,积极教育与挫折教育似乎格格不入,积极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挫折教育则是要给学生设置困难的场景。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两种教育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句话本来说的是管理学上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如果套用在教育上,笔者认为,就是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相结合。
二、积极教育调整心态,挫折教育磨练意志
正统教育更加注重将大量的信息灌输给学生,以此发展出来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教师的绝对权威;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校变成标准化的工厂。而积极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力求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幸福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考虑了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积极教育更加的人性化。笔者本学期任教的班级为文科普通班,分班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學生对自己的定位为普通生,甚至是差生,从而学生会产生“我本来资质就不好,学不好是正常的。”,滋生出消极的学习态度。此时,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注意对学生的指引和诱导,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甚至是在课堂活动设置中加入奖励环节,化学生的颓废、自卑为进取、自信,让学生从不愿意学习到偶尔愿意翻开书本,甚至会为了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而在课前努力准备,自我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进而养成乐学、好学的心态。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从事社会活动,最终都是要追求一种心理上的积极的感受,这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激励机制。如果一件事能带给我积极的感受,则这件事对我是有利的,可以继续加强;相反,则会产生放弃情绪。但长期接受积极教育的学生,容易出现做事情以情绪导向优先,当遇到不可抗力的困难时,瞬间崩溃,这显然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结果。长期接受积极教育的学生容易自我膨胀,在笔者的班级,英语科代表黄同学的成绩一直领先,并且屡屡在英语课上获得奖励和奖品,课后也得到同学们的艳羡。这样看似乐观的情况实际上藏匿着隐患。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为了强调区分度,在出题难度上有所调整。加入了普通层次学生难以解决的难题。笔者后来了解到黄同学在做到该题目的时候苦思不得解,迟迟不想动笔做下一道题,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解不出来,甚至还自我暗示如果解不出来题目,考试后同学们会取笑他。这其实就是长期单一积极教育的负面影响:学生不能承受挫折,遇到难题容易溃不成军。
因此,在实行积极教育的同时,应该适当地引入挫折教育。现代中国社会仍处于告诉发展期,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困难和挫折,可以说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必然会遇到的,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更加坚强的意志力和更加坚韧的性格。在这方面,积极教育就显得比较单薄了。诚然,积极教育有可能培养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乐观的学生,但概率太过低了。而引入挫折教育,在日常以积极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氛围中,适当地,人为设置一些难题,设置一些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之后,再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品质。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三、挫折教育筑牢根基,积极教育激发潜力
如果说拥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是一辆配备完善的车辆,那么夯实的基础则是维持车辆一路往前的动力。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能更好地筑牢学科根基,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句话放在教育中,很多人会理解为实践出真知。但我会理解为两重意思,一是夯实基础比一味求快重要,二是在“走”的过程中要看到沿途的“风景”。
要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则要反复打磨,琢磨透彻,这都离不开一个“磨”字。就是说要精细地理解知识,透彻地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一背了之。这就需要挫折教育发挥作用了,例如,在做语法填空当中,学生如果已经能够轻易解出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那么则可以考虑设计相关题目,涉及到谓语动词被动形式的其他时态,如完成时的被动。学生需要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推演,跨过了“小挫折”才能成功解题。这样的做题方法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夯实基础,透彻琢磨,通过成功解题的成功感固牢知识,往往事半功倍。
挫折教育打造坚实的基础,决定学生的下限。而通过积极教育,则可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上限。每一次积极教育其实都是一次积极的心理强化暗示,暗示学生他很棒,同时也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主观积极配合下,不断地挖掘其潜能。在应用文建议信写作课实践中,要求学生就“帮助李华戒烟提出建议”。笔者曾经尝试给出该单元学过的一个句型: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提醒学生仿写。在实际小组讨论中,有一个学习小组给出了“In order to quit smoking,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take part in more after-school activities.”尽管学生改动不多,但是能看出学生能在教师提示的基础上作延伸,因此笔者在堂上给予了鼓励,并提醒其他同学多注意句型变化以及加强礼貌语气。紧接着,该堂课上其他学习小组不断地涌现新想法新句型。
显然,世界上只有最适合当前情况地教育方法,并没有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不能将某种教育模式奉为金科玉律,而应该探索不同教育模式之间是否能够结合,结合之后能否互补,产生1 1>2的效果。而积极教育 挫折教育正是这样一对组合。笔者也希望,挫折教育能成为笔直坚实的机场跑道,积极教育能成为可靠的机翼,让学生成为在蓝天展翅的飞机,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教育:当代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J].班主任,2017(8):5-8.
[2]马小又.当前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0卷66期:15-18.
[3]董树梅.以积极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优化学生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3卷26期:3-5.
[4]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心理天地,2006(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