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5fc1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材料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辨析的对象。套句古话,即“舍矢如破”的“的”也,“靶子”也。因此,切切不可错过关键词,它提示了写作的对象、重点和内容。与2017年江苏卷相比,今年的材料关键词更为醒目突出。因为2017年的材料中,“车”字共出现六次,“车来车往”一词只出现了两次,如果误以为“车”是关键词,则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因为不是所有的车都可以“车来车往”,而今年则不存在这样的干扰项。
  三句话的语意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对考生既有提醒和强调,又有启发和引导。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第一句话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引出“语言”这一关键词,同时暗示考生除了人类习知习用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它们各自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第二句话阐述了语言的功能,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同时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提醒考生人类创造的其他科学、文化成果,也可以被看作不同语言的结晶。这里列举了四种,前两者是文艺语言,后两者是科学语言。当然省略号之中还可以填进其他内容:文学、数字、建筑、影视等。这样第一句话中的“生活”就兼指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了。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第三句话是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从生活、生命、文明三个角度,指出语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丰富生活”较易理解,“传承文明”不乏佐证,“演绎生命”可以意会。
  总体说来,材料的三句话既灵动有味,又包孕丰富。“花解语,鸟自鸣”,材料一开头就流露出清新的诗意。“音乐、雕塑、程序、基因……”,作为对“不同语言”的解说,由熟知到陌生,由传统到现代,将人类创造的诸多变式语言整合到“语言”的范畴中,视觉冲击之外,极具启发性,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考生扬一己之长。
  关键词的选择别具匠心。“语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唇齿之间,只道是新考题,原来是旧相识,有利于学生考场上的稳定发挥。同时,又与国际上的“汉语热”、国内的“经典热”遥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相比江苏卷以往的关键词“青春”“智慧”等,“语言”一词更是返璞归真、寸铁封喉,直击语文学习、语文考查的要害。对语言概念的理解、辨析,对语言现象的观察、描述,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加工,足以探测出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
  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车来车往”,从“行”切入,以“车”为媒,引导学生扫描人间万象,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写作空间。与之相比,“语言”的写作空间比“车”更大——并非每个人都有车,但每个人都有语言。即使是聋哑人,还有手语;武侠小说中甚至有古怪的“腹语”;人类还创造了许多符号有别、功用不一的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这就从题材上开辟了写作本文的“第二战场”。
  与2018年全国卷及其他省市高考卷相比,江苏卷的作文题稳健平和,不跟风,不出挑,注重试题的学科特点,注重材料的语言表达,彰显出“语文本色”和“文化立场”。
  二、命题特点
  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同样经历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自2013年以来,材料作文已考查六次,却并非一成不变,对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仍在研究和探索之中。
  让我们回顾一下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正如《2017年江苏卷(高考)试题分析》所言:“今年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不过材料的性质有别于以往江苏卷,既非寓言故事型的故事翻述,也非哲理思辨型的名言翻转,而是从日常生活选点,经反复锤炼成材。这样的思路,为江苏的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017年前江苏卷的作文题材料,大抵两种类型。“故事翻述”类以一则寓言、一个故事、一段对话等为原材料,或节选或缩写或改编。譬如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军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名言翻转”类以两句以上表意或相反或相异的名言为材料,并联或串联而成。譬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材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那么,2017年的江苏卷作文题材料该如何归类呢?材料中并无故事,也无名言;似话题而非话题,造材料而非搬材料。而材料的制造方式呢?正如上文所说:“从日常生活选点,经反复锤炼成材。”从林林总总的生活万象中,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常态着眼,命题者选择了“行”这个横切面,而在“行”中又选择了“车”这个点,考生是个小圆,广大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圆,而“车”正是两个内切圆相交的那个点。组成材料的三句话,精心锤炼,由引子到主旨,兼暗示和强调。   当然,也有人批评说:“车属行,还有衣食住,都可以这么说。衣来衣往,见证着……承载了……折射出……蕴含着……食来食往,也如此。”但这种说法稍欠公允。车,作为带轮子的交通工具,自然可以来来往往,而衣、食怎么来往呢?“车来车往”是一听便知的常用语,但“衣来衣往”“食来食往”分明是别扭拙劣的仿词。
  如此说来,姑且把2017年的作文题材料命名为“生活翻检”吧——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翻晒和检视。短短六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变化正可归纳为:故事翻述一名言翻转一生活翻检。2018年江苏卷作文命题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特点的延续上。2018年同样是从日常生活选点,不过选中的是“语言”。
  其实,这三种材料各有利弊。
  第一种“故事翻述”,命题者不刻意引导,让故事说话,诉诸学生的形象思维,让立意自然产生,这是优点。但故事过于简单直露,则近于说教;故事过于含蓄隐晦,则近于猜谜。如何选择显隐适中的故事,是个难点。且古代故事是否有现实意义?外国故事是否适应中国国情?故事的剪裁是否合理?故事本身科学性是否可靠?这些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哪怕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有误,也会使我们对整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2013年江苏卷中,隐身山洞的是蝴蝶还是蛾子,便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大量的质疑。
  第二种“名言翻转”,命题者能够自主选择有意义且有意思的话题,如“青春”“智慧”“个性”等,能够提供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立意导向,前者如“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后者如“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便于学生“敲黑板”“划重点”,快速审题立意,这是优点。但所选择的名言警句是否有丰富意义?是否有正确导向?是否有理解障碍?是否能有机组合?是否有发挥空间?怎样避免选句的随意性?这些都是命题时不可不三思的。某地的模拟题,作文材料是民国老课本中的一句话:“三头牛吃草,一只羊吃草,另一只羊不吃草,看着花。”明明是用作小学生识字的造句,其中究竟暗含着怎样的哲理玄机呢?这实在是让学生想破脑袋,让观者跌破眼镜。
  第三种“生活翻检”,命题者跳出现成材料的窠臼,假学生之眼,看生活万象,一空依傍,自撰新辞,贴近学生,导向生活,这是优点。但从生活中筛选的这个点,提炼出的这个关键词,“车”也好,“语言”也好,是否能界定清晰?是否有因袭重合之嫌?是否会导致大量的宿构和套作?毕竟生活热点有限,而英雄所见略同。既是从生活中取材,便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车”。此外,因为材料是“自拟”的,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周密,同样必须认真考虑。
  三、争鸣与启发
  对于2018年江苏卷的作文题,众口交誉之外,也不乏冷静的质疑之声。
  质疑关乎两个方面:关键词的选择,材料的表达。2016年江苏卷的作文材料是关于说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8江苏卷的作文材料关键词则是“语言”,而《汉语大词典》中“语言”的两个重要义项正是“话”“说话”。尽管材料来源和呈现方式不同,但关键词似乎有些重合。
  此外,材料中的“语言”一词义项多,迁移大。“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依据语意,此处“语言”指自然界的语言,而非人类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依据语意,此处“语言”指人类创造的非口头语言。“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依据语意,此处的三个“语言”则包括了以上三种语言:人类的口头语言,人类的非口头语言,非人类的语言。
  语言本为人类所特有。《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礼记·曲礼上》所谓“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正是在强调这一点区别。战场上有“旗语”,航道上打“灯语”,但这些其实都是人的语言,而不是物的语言。是人在说话,而不是旗或灯在说话。在材料中,语言的外延已从万物之灵长扩充到花鸟虫鱼,甚至无知无觉的云雨山石,乃至抽象的“爱”“行动”“沉默”等。而一切鸟语、虫语、云语、石语,所使用的却是语言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它是文学的表达,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可能也是科学的表达。一旦学生写出“蝴蝶之语”“车之语”“青春之语”“智慧之语”,我们该如何判断其中的语言之正误、衡量其中的语言之多寡呢?材料中回避语言的本义,标举语言的别解,固然新人耳目,有利于激发“唯陈言之务去”的创造欲望,是否也会让一部分学生顾此失彼、雾失楼台呢?如果按照由实到虚、由常到变的思路重新组织材料,是否更符合对语言的惯常认知呢?
  另外,金陵中学喻旭初老师还认为题目第二段的语言表述可以改进:“不同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前面这句话跟后面的音樂、雕塑、程序、基因什么关系?“莫不如此”,这个“此”指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无论如何,2018年江苏省作文命题还是给予我们很多启发。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从寻常日用而不知之处提炼主题,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对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的感受能力、描述能力、思考能力;要重视语言,加强语言的辨析、咀嚼、积累和运用。就作文命题而言,也许遗憾总是存在的。就材料作文而言,三种材料并无高下之分。三种材料之外,也许还有新的形式等待探索,等待突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研究其中的得与失将有助于解释今后的疑与惑。
其他文献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阿长与(山海经)》算不上有名,其小说《阿Q正传》《药》更家喻户晓;在名篇佳作如海的忆人散文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也并不算太起眼,朱自清的《背影》更为人所知。然而,细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却不能不为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的底层小人物的深挚怀念所感动,在艺术特色上,它的写入手法也非常突出。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篇名家小品《汪大娘》。二者堪称忆人
【关键词】革命传统诗歌,语体,诗体,意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学生接触极少的现代旧体诗词,即维新志士谭嗣同的《潼关》与反清志士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它们填补了这类诗歌的教学空白,且以特有的精神气息揭示了时代的秘密。迪克斯坦说:“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统一体,只要触及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它就会揭示自身的秘密:一旦结构暴露,部分就揭示了整体。”[1]  那个时代最大的秘密即“革命”。19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它“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形态不改变,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建构、提升素养、生成能力的学科目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教学”是素养时代对语文新教学形态的一种探索,其主要有三个核心理念:“大单元”将不同类型的
《朋友四型》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情趣和理趣兼备、谑而不虐的幽默小品,优悠从容,语言平易,隽永诙谐。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创新教材将它选入基础模块“听”单元第2课“整合建构”组块。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前的学习目标看,本文是训练听记的“用件”。具体目标是:听课文录音,准确记住主要内容、观点、材料和重要细节。  本课是笔者2013年12月赴攀枝花市华森职业学校的交流观摩课,对象是高二汽修班,师生是初
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生成中潜藏着推动学生有效发展的因素,经过提炼与加工,将成为价值
第二课时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一、为什么写  (一)聊故事的起源与流变  师:这节课我们聊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叶老也好,别人也罢,为什么都要改编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首先从故事的起源聊起吧。望星空(课件出示银河系),找找哪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读读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读收集到的资料)  师:有人专门计算过,让牛郎使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一天翻一个
在小学语文教学又一次被“各家教派”推至风口浪尖,又一次被“各路豪杰”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温家宝总理借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看望教育工作者的机会,满怀温和的亲民情愫,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亲近母语教学,畅谈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想。笔者以敬仰的姿态聆听着,揣摩着,分享着……    一、摆脱“哑巴语文”的尴尬    温总理在与教师交流小语教学时强调:语文课尚需进一步强调“表达,口语等训练”“要告诉学生,一个
我和台湾孙剑秋教授主编的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第一、二册,经有关方面通过,已正式发行。我的分工是对每一篇选文作解读,此前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顾炎武《廉耻》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应读者吁请,我将解读龙应台1999年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一  这篇文字显然是根据记录整理的,因为她问过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还有学生背诵苏轼的《江城子》中断,有人从旁补足。这种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应该
书名:于漪教育视点丛书:涌动生命的课堂  作者:于漪  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203074557  定价:40元  语文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随着综合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语文学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教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