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财政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五个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整个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而提供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资源等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重视不够,发展理念滞后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着眼加快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但事实上,各级政府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加速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急迫地想利用经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理清楚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忽略了自身本就匮乏和贫瘠的精神基础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在我国政府考核的一系列指标中,地区的GDP产值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而且文化建设前期资金投入大,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从根本上忽略了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许多地方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重“送文化”,轻“种文化”、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二)财政投入不足,发展资金有限
目前,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在乡村地区,财政对文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导致当地的财政收入难以应付的各种支出,作为政府部门,既要把资金拿来发展经济,又要投入到公共文化建设中,资金的不足问题也就尤为突出了。虽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广大乡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但是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其公共文化发展仍远远低于城市。除了纵向的比较之外,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其他事业费用相比,文化事业费用所占比重还是比较低,这种投入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大大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不高,参与意识淡薄
偏远山区由于信息发展滞后、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整体上来说,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并不高,参与意识并不强。
(四)政府垄断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偏远山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很少。所以政府往往既是文化产品生产者,又是文化活动组织者,还是自身文化监督者,由此形成了政府垄断服务的情况。
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对偏远山区公共文化服务要从资金投入、服务形式创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改变现状,从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程,进一步满足当地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
(一)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
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国家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社会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社会各方力量要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向乡村文化产业投资,使双方都在此间受益。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各界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筹集到了资金。通过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形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另一方面,规范资金管理。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机制;二是,政府财政要对各项文化事业建设合理分配,要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确保资金分配具有科学性和透明性;三是,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防治财政方面运用不当而产生的扯皮、推诿现象。总之要从多方面进行资金规范化管理,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走进群众,到群众中访问了解他们对文化需求的真实意愿,政府应该向群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这样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为原则,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使当地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一方面,要建立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通过走访,收集获取民意,听听农民群众的心声,让大家表达出自己的文化需求。改变以往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演出的内容和演出团体,农民完全没有表达自己需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创新社会支援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援。并兴办农村书屋、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政府要给予税收和用地方面的优惠。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向乡村捐赠电视机、电脑、影像制品和图书杂志等物品。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人员薪酬待遇,为农村发展吸引人才。政府应该降人才引进政策想农村发展方向倾斜,制定针对农村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优惠政策,利用高薪酬待遇、晋升渠道快的事业发展政策吸引人才,从而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以确保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利用国家政策契机,不断吸引人才,为乡村文化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進行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对文化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人才的素质,以全面培训和重点开发为原则,努力去做好乡村地区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可以实施全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确保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最需要和最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要想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还需要深入了解多方面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祁述裕.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3月15日.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重视不够,发展理念滞后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着眼加快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但事实上,各级政府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加速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急迫地想利用经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理清楚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忽略了自身本就匮乏和贫瘠的精神基础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在我国政府考核的一系列指标中,地区的GDP产值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而且文化建设前期资金投入大,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从根本上忽略了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许多地方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重“送文化”,轻“种文化”、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二)财政投入不足,发展资金有限
目前,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在乡村地区,财政对文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导致当地的财政收入难以应付的各种支出,作为政府部门,既要把资金拿来发展经济,又要投入到公共文化建设中,资金的不足问题也就尤为突出了。虽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广大乡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但是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其公共文化发展仍远远低于城市。除了纵向的比较之外,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其他事业费用相比,文化事业费用所占比重还是比较低,这种投入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大大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不高,参与意识淡薄
偏远山区由于信息发展滞后、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整体上来说,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并不高,参与意识并不强。
(四)政府垄断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偏远山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很少。所以政府往往既是文化产品生产者,又是文化活动组织者,还是自身文化监督者,由此形成了政府垄断服务的情况。
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对偏远山区公共文化服务要从资金投入、服务形式创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改变现状,从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程,进一步满足当地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
(一)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
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国家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社会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社会各方力量要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向乡村文化产业投资,使双方都在此间受益。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各界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筹集到了资金。通过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形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另一方面,规范资金管理。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机制;二是,政府财政要对各项文化事业建设合理分配,要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确保资金分配具有科学性和透明性;三是,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防治财政方面运用不当而产生的扯皮、推诿现象。总之要从多方面进行资金规范化管理,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走进群众,到群众中访问了解他们对文化需求的真实意愿,政府应该向群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这样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为原则,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使当地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一方面,要建立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通过走访,收集获取民意,听听农民群众的心声,让大家表达出自己的文化需求。改变以往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演出的内容和演出团体,农民完全没有表达自己需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创新社会支援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援。并兴办农村书屋、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政府要给予税收和用地方面的优惠。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向乡村捐赠电视机、电脑、影像制品和图书杂志等物品。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人员薪酬待遇,为农村发展吸引人才。政府应该降人才引进政策想农村发展方向倾斜,制定针对农村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优惠政策,利用高薪酬待遇、晋升渠道快的事业发展政策吸引人才,从而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以确保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利用国家政策契机,不断吸引人才,为乡村文化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進行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对文化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人才的素质,以全面培训和重点开发为原则,努力去做好乡村地区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可以实施全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确保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最需要和最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要想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还需要深入了解多方面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祁述裕.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