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sar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8日去世,年仅58岁。
  人们深深敬仰、怀念这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当代科学家。
  “黄老师倾尽毕生心血的地球探测项目还在继续,我们时刻都在怀念他,他的为人处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生前助手于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她没有过多倾诉思念,“我们只想全力以赴把研究工作推进下去。黄老师生前十分低调,一心扑在科研上,我覺得只有做出成绩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多年来,黄大年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被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2009年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当天,我国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但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路上,缺乏高精度地球探测仪器装备掣肘相关技术的发展。
  彼时,海漂18年之久的黄大年已蜚声中外。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他是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研发部主任,带领着一支300人的团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
  2009年底,当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立即决定回国。同事们的含泪挽留、妻子卖掉诊所后的痛哭、女儿独在异乡的孤独都没有让他停下归国的脚步。
  参与“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黄大年回国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担任专项第9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技术空白。
  他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让我国深探仪器的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领域的技术空白……
  人们难忘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高瞻远瞩。黄大年推动成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探测系统。
  回国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了一幅宏大的新兴交叉学科蓝图。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信、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众多科研领域。
  人们心疼他的分秒必争。永远坐最

  晚一班航班,手术前一天还在谈工作……
  黄大年办公室墙面上有着一张巨大的日程表,直观地说明了主人的忙碌: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
  日程表上的时间停在2016年11月29日。上面潦草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那天凌晨2点,北京飞往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黄大年就被急救车接走。经过简单检查后,他逃出医院,“因为第二天的会太重要了”。
  他的眼里只有工作。傍晚时分,黄大年的夫人张燕常拿着切成小块的水果来办公室看望他。“黄老师总是说,放那儿吧,正忙呢,你先回去。”黄大年的学生马国庆说,虽然师母会要求看着他吃完,但经常还是无奈地走了。
  人们感念他的不求私利、无私忘我。他将科学放在第一位。一回国,黄大年就搅动了国内学界。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高平曾说:“大年不讲‘关系’,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黄大年经手数亿元的项目经费。怎么分配这一笔钱,他的发言权最大。有和他相熟的专家来找黄大年要经费,黄大年却说:“在科学上,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
  黄大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已经走远,但他又从未离去。他精神的火炬,还在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 来源|科技日报(有删减)
其他文献
4年前,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  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由一家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早晨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
期刊
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揭开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而国际空间站大概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寿终正寝,届时,太空中很有可能只有一座“天宫”。周建平院士透露,未来,中国可向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站应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
期刊
每年有上百亿支铅笔被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制造出来,既稀松平常,又价格低廉。简单的木质笔杆包围着笔芯,最多在笔端加上一道金属压条,连接着一小块橡皮——铅笔的制作工艺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写工具,制作一支铅笔又曾经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  我们对铅笔的误解不少,甚至连铅笔的名字也充满误会。名叫铅笔,其实不含铅  铅笔其实不含铅。据说古罗马时代的人习惯用金属夹着铅来书
期刊
植物感染病毒后,也会“生病”。那么植物如何抵御病毒?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教授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二大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当前最稳定、可靠的清除植物体内病毒、获得脱毒植物的生物技术为“茎尖脱毒”:科学家
期刊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
期刊
哈维·奥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教授。  北京時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英国生物学家迈克尔·霍顿和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在上述3位科学家的工作之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无法解释。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
期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之魂。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一生淡泊名利,为国呕心沥血、为民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鑄就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期刊
放眼世界,全球人口老龄化正在带来经济、政治、文化与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马科斯·鲁伊斯,一名健壮的西班牙人,他把第二根烟放在餐厅烟灰缸上,为自己斟了一杯紫红色的红酒。只有在这短短几秒钟时间,他才停止吞云吐雾。马科斯是西班牙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当手上的烟抽完,他随即从烟盒中敲出根烟来点着。马德里的餐厅早已颁布禁烟的新规定,但在下午两点的繁忙午餐时
期刊
在1930年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察,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长度都要相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求学,学习未满两年
期刊
“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也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20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很有意义”。  近日,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