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我们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带动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或通过外出学习,或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学习之中我也有许多困惑。
一、对于新课改的认识
记得,开学之初一次例会上,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一位来自江苏某校的校长讲述自己如何在课改中取得卓越的成绩,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学校,使该校每年升入清华大学的人数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二十几人。他还列举该校校园内种植了几十棵果树,每至秋天,校园内几千名同学竟无一人伸手摘苹果。说明该校学生品行好,从这位校长自豪的言辞中我很受益。
有权威人士说:“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点像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缺少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很多理念、思想都是从国外照搬来的,正如南方的植被被移植到了北方,很有可能是活不成的。新课程改革只有目标,没有明确的起点,新课程改革中只有对传统的摒弃,没有科学的继承等等”。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反省,自知对于这一点,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我们来说,不能说他言之无物。教书十来年,也曾听过来自不同地域老师的示范课,但他们的课我认为也有作秀。也许,某些人到全国各地的示范课都已成了表演课、赚钱课,即是一堂演练了无数遍的课改中的“成功课”。踏着这样的脚印,我们在模糊的意识中效仿这样课堂,大有东施效颦的嫌疑。但纵观大多数语文课,每位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生动又煽情,但是串联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仍然是一个又一个问不完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中。一节课中,只听到老师在不停地追问,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这与“语文教学(必须)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语文教学(必须)要反对应试化”相悖。在这种模式下,可能培养出语文考试的高分获得者,但很难培养出真正热爱语文的人。也许这可以说是素质教育被扭曲了,在实施中走了样。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又是谁的责任?
王蒙曾这样说:“凡是把复杂问题说的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是把解决复杂问题说的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如此说来,凡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是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的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盲目效仿者,皆不值得肯定。我想说我们在“拿来”的同时,多想想可用不可用,适合不适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每个课改中实施者都应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共同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二、将讲堂变成这样的学堂
2017年5月,我到银川听了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专家陈忠粱讲《风筝》一文的示范课,轻松、欢快而自然的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老师说到了上这堂课的“三不讲”。一不讲《风筝》选自哪里(体裁),二不讲国民性格的柔弱性,三不讲民主反思、自我批判的特点。明确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予学生能力相当教育,当今教育最大的弊端,即课上得太大、太高、太空。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总能听到我们的老师在课余感叹某某班的课多么难上,学生太不聪明等。其实这就是我们应正视的问题。我们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以往一部分成绩优秀者也都因择校而流失。针对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给予学生一堂能力相当的课。在当今课改的大形势下,当我们在课堂中抛出的问题自我感觉难易适宜,但当这些基础相对差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时,我们就要改变方法了,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要从整体考虑,给部分优等生以自由,给差生以希望。通过班级小组的建设来顺利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即一个班根据学生的不同成绩,能力,个性,兴趣爱好进行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再组内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课堂中让好的带动帮助差的进而树立起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健康,快乐的学习气氛,将小组的学习成果给予有效的评价,通过褒奖式信心式的激励,比如发一张不同等级的卡片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团队意识,让学生之間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意识,自然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也更强。只要形成这种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抱怨也会从少到无的。这样学生在慢慢进步,哪怕是蜗牛的速度,但是蜗牛的速度也是向前进。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这样又何愁教学质量提不高。我们不是也将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我们的课堂了吗?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认识,给上一堂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的课,务必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感触。
一、对于新课改的认识
记得,开学之初一次例会上,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一位来自江苏某校的校长讲述自己如何在课改中取得卓越的成绩,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学校,使该校每年升入清华大学的人数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二十几人。他还列举该校校园内种植了几十棵果树,每至秋天,校园内几千名同学竟无一人伸手摘苹果。说明该校学生品行好,从这位校长自豪的言辞中我很受益。
有权威人士说:“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点像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缺少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很多理念、思想都是从国外照搬来的,正如南方的植被被移植到了北方,很有可能是活不成的。新课程改革只有目标,没有明确的起点,新课程改革中只有对传统的摒弃,没有科学的继承等等”。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反省,自知对于这一点,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我们来说,不能说他言之无物。教书十来年,也曾听过来自不同地域老师的示范课,但他们的课我认为也有作秀。也许,某些人到全国各地的示范课都已成了表演课、赚钱课,即是一堂演练了无数遍的课改中的“成功课”。踏着这样的脚印,我们在模糊的意识中效仿这样课堂,大有东施效颦的嫌疑。但纵观大多数语文课,每位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生动又煽情,但是串联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仍然是一个又一个问不完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中。一节课中,只听到老师在不停地追问,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这与“语文教学(必须)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语文教学(必须)要反对应试化”相悖。在这种模式下,可能培养出语文考试的高分获得者,但很难培养出真正热爱语文的人。也许这可以说是素质教育被扭曲了,在实施中走了样。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又是谁的责任?
王蒙曾这样说:“凡是把复杂问题说的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是把解决复杂问题说的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如此说来,凡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是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的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盲目效仿者,皆不值得肯定。我想说我们在“拿来”的同时,多想想可用不可用,适合不适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每个课改中实施者都应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共同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二、将讲堂变成这样的学堂
2017年5月,我到银川听了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专家陈忠粱讲《风筝》一文的示范课,轻松、欢快而自然的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老师说到了上这堂课的“三不讲”。一不讲《风筝》选自哪里(体裁),二不讲国民性格的柔弱性,三不讲民主反思、自我批判的特点。明确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予学生能力相当教育,当今教育最大的弊端,即课上得太大、太高、太空。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总能听到我们的老师在课余感叹某某班的课多么难上,学生太不聪明等。其实这就是我们应正视的问题。我们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以往一部分成绩优秀者也都因择校而流失。针对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给予学生一堂能力相当的课。在当今课改的大形势下,当我们在课堂中抛出的问题自我感觉难易适宜,但当这些基础相对差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时,我们就要改变方法了,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要从整体考虑,给部分优等生以自由,给差生以希望。通过班级小组的建设来顺利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即一个班根据学生的不同成绩,能力,个性,兴趣爱好进行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再组内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课堂中让好的带动帮助差的进而树立起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健康,快乐的学习气氛,将小组的学习成果给予有效的评价,通过褒奖式信心式的激励,比如发一张不同等级的卡片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团队意识,让学生之間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意识,自然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也更强。只要形成这种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抱怨也会从少到无的。这样学生在慢慢进步,哪怕是蜗牛的速度,但是蜗牛的速度也是向前进。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这样又何愁教学质量提不高。我们不是也将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我们的课堂了吗?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认识,给上一堂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的课,务必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