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积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37-01
进入初中八年级,物理对学生而言是一门既新奇又而鲜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知识内化,完善知识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注重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凡是预则立”。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知识的不足,及时补上,从而为上课扫除障碍,同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有目的的听课,知道哪部分是自己没预习会的,从而格外认真听,自己就分清了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在新課标指引下的今天的物理教学,物理教师们就应该把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课前预习就是一个最好的培养过程。因为它是学生介入课堂,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前预习,掌握好的预习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如:在讲《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我就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预习,问题有:(1)什么是路程,如何测量?时间如何测量?(2)速度是一个用来干什么用的物理量?(3)计算公式是什么?(4)百米赛跑中,如何知道谁胜谁负?龟兔赛跑中为什么说乌龟胜出了呢?你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吗?(5)你还会别的办法比较快慢吗?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比如提问形式,同时,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有阶梯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把整节课的内容都照搬下来,要注重预习任务的实效性。
二、注重概念的比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物理课教学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有些概念抽象且令人难于理解。如“影子”与“倒影”分辨不清,“蒸发”与“沸腾”,“汽化”和“液化”两种区分不清。对于概念的区分与有效突破,我在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注重概念字面上的理解。如“蒸发”与“沸腾”,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和蒸发都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二是从生活实例中进行剖析。
三、注重情景的创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涉及到物理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更应该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如教科版中的“在光的世界里”讲到四种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时,考虑到四种现象中生活都很常见,就从生活实例中寻找物理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出影子的形成事例、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光的反射现象,引出水中的“倒影”、猴子捞月的典故、杯弓蛇影的典故;光的折射现象,引出筷子在水中“折断”、海市蜃楼现象;光的色散现象,引出雨后彩虹现象。
教学情景的导入更是注重情景导学,在光的世界里的教学时,先从情景导学的设计入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光带给我们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因为有了光,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让我们走进这种神秘的光的世界,去探索这五光十色背后的奥秘。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出山东蓬莱附近海面曾经多次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奇观,辽阔的海面上方展现出变化莫测、多姿多彩的幻景。引出所要讲解的课题,逐步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是由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夏天气温比较高,但贴近海水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由于热胀冷缩,致使下层的空气比上层的空气稠密,远处(主要是来自地平线下)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进入观者的眼睛,而人的视觉却习惯性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人们在海面上方看了“海市蜃楼”幻景。
四、注重实验的演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情景,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如“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况下:①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②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③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下同。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在探究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实验中导体的温度都要保持一致呢?难道温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于是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动手做实验,终于发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小,也即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在课堂上多让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37-01
进入初中八年级,物理对学生而言是一门既新奇又而鲜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知识内化,完善知识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注重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凡是预则立”。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知识的不足,及时补上,从而为上课扫除障碍,同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有目的的听课,知道哪部分是自己没预习会的,从而格外认真听,自己就分清了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在新課标指引下的今天的物理教学,物理教师们就应该把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课前预习就是一个最好的培养过程。因为它是学生介入课堂,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前预习,掌握好的预习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如:在讲《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我就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预习,问题有:(1)什么是路程,如何测量?时间如何测量?(2)速度是一个用来干什么用的物理量?(3)计算公式是什么?(4)百米赛跑中,如何知道谁胜谁负?龟兔赛跑中为什么说乌龟胜出了呢?你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吗?(5)你还会别的办法比较快慢吗?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比如提问形式,同时,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有阶梯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把整节课的内容都照搬下来,要注重预习任务的实效性。
二、注重概念的比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物理课教学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有些概念抽象且令人难于理解。如“影子”与“倒影”分辨不清,“蒸发”与“沸腾”,“汽化”和“液化”两种区分不清。对于概念的区分与有效突破,我在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注重概念字面上的理解。如“蒸发”与“沸腾”,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和蒸发都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二是从生活实例中进行剖析。
三、注重情景的创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涉及到物理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更应该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如教科版中的“在光的世界里”讲到四种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时,考虑到四种现象中生活都很常见,就从生活实例中寻找物理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出影子的形成事例、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光的反射现象,引出水中的“倒影”、猴子捞月的典故、杯弓蛇影的典故;光的折射现象,引出筷子在水中“折断”、海市蜃楼现象;光的色散现象,引出雨后彩虹现象。
教学情景的导入更是注重情景导学,在光的世界里的教学时,先从情景导学的设计入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光带给我们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因为有了光,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让我们走进这种神秘的光的世界,去探索这五光十色背后的奥秘。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出山东蓬莱附近海面曾经多次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奇观,辽阔的海面上方展现出变化莫测、多姿多彩的幻景。引出所要讲解的课题,逐步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是由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夏天气温比较高,但贴近海水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由于热胀冷缩,致使下层的空气比上层的空气稠密,远处(主要是来自地平线下)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进入观者的眼睛,而人的视觉却习惯性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人们在海面上方看了“海市蜃楼”幻景。
四、注重实验的演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情景,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如“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况下:①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②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③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下同。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在探究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实验中导体的温度都要保持一致呢?难道温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于是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动手做实验,终于发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小,也即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在课堂上多让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