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贯彻新理念,推行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措施。开题是综合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一个成功的开题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对于实践活动的有计划、有效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从一线指导教师的视角,从“紧靠生活,引导发现问题”“突出主体,倡导活动自主”“搜集范例,加强方法指导”“重视评价,激发探索动力”四个方面,就“开题活动”课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题活动;有效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因种种原因,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成为一线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开题课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认识。
所谓“开题活动”课型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的课型。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对于提升实践活动成效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从一线指导教师的视角,就“开题活动”课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紧靠生活,引导发现问题
开题导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指导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产生课题、制定方案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整个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开题导入的“导”就是引导,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题上,并让他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入”就是将学生引入课题研究中。
(一)联系生活,以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趣激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学习新知识。”充满趣味的导入,能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
《走进动画世界》一课,首先由谈话引入,课件播放卡通人物——炫迪、喜羊羊等。学生一下子就被喜爱的卡通人物吸引住了。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是谁以及为什么喜爱它,让他们畅谈他们平时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有的拿出自己的卡片,有的拿出卡通人物造型,有的拿出光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特点去模仿,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教师应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导入,力求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联系生活,以疑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要求他们多思多想,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在《饮食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活动设计中,先让学生观赏小品,让学生对此产生“为什么小公主变得又胖又丑”的疑问,再组织学生对此进行研讨,老师在旁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有个初步的了解。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主体,倡导活动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下转第11版)(上接第10版)動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开题课中,这种主体性就体现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和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上。
在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限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凌乱的、幼稚的、片面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各个问题加以分析、判断、提升,从而筛选、提炼出有探究价值并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研究子课题。教师应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子课题,切不可由教师“一手策划”甚至“包办代替”。如果不管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课题一一抛出,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笔者在第一个班教学《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时,虽然一开始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提出后,笔者只是让学生汇报了自己的问题,然后又把自己准备好的子课题一一抛出,这样只是走过场,学生即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题,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效果并不好。后来经过反思之后,执教第二个班时,笔者改变策略,首先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1)菜有什么营养?(2)喝牛奶有什么好处?(3)吃“麦当劳”有什么坏处?(4)早餐吃什么好?(5)为什么不能只吃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换,拓宽学生的思路。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把问题拿上来展示,让学生找出类似的问题,归类整理出子课题。这样学生选择子课题后就知道自己的课题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了。同时,学生自己设想的子课题被确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搜集范例,加强方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调查、访问、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这就涉及一些实践方法和技能应用的问题。因此,在活动开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
在制订《饮食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的活动步骤时,学生想到了采访卫生员老师,而怎样进行采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笔者就把搜集到的一段《我是小记者》的采访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真实事例面前,一下子明确了采访该注意的问题,如仪态大方、事先约好时间、想好要问的问题等。该段视频为学生接下来的采访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规范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搜集一些活动方法的范例。
四、重视评价,激发探索动力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评价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反映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内在素质,就不会产生意义。
评价活动不应游离于教学、学习活动之外,而应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融为一体,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应该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方面,所以给予学生的表现适当的评价应当伴随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当学生完善了活动方案后,开题课也就进入了尾声。这时,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是他心目中的活动小明星。当学生把赞赏的眼光投向周围伙伴时,他自己也能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了,也就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题活动;有效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因种种原因,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成为一线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开题课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认识。
所谓“开题活动”课型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的课型。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对于提升实践活动成效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从一线指导教师的视角,就“开题活动”课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紧靠生活,引导发现问题
开题导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指导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产生课题、制定方案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整个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开题导入的“导”就是引导,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题上,并让他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入”就是将学生引入课题研究中。
(一)联系生活,以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趣激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学习新知识。”充满趣味的导入,能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
《走进动画世界》一课,首先由谈话引入,课件播放卡通人物——炫迪、喜羊羊等。学生一下子就被喜爱的卡通人物吸引住了。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是谁以及为什么喜爱它,让他们畅谈他们平时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有的拿出自己的卡片,有的拿出卡通人物造型,有的拿出光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特点去模仿,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教师应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导入,力求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联系生活,以疑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要求他们多思多想,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在《饮食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活动设计中,先让学生观赏小品,让学生对此产生“为什么小公主变得又胖又丑”的疑问,再组织学生对此进行研讨,老师在旁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有个初步的了解。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主体,倡导活动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下转第11版)(上接第10版)動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开题课中,这种主体性就体现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和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上。
在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限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凌乱的、幼稚的、片面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各个问题加以分析、判断、提升,从而筛选、提炼出有探究价值并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研究子课题。教师应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子课题,切不可由教师“一手策划”甚至“包办代替”。如果不管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课题一一抛出,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笔者在第一个班教学《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时,虽然一开始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提出后,笔者只是让学生汇报了自己的问题,然后又把自己准备好的子课题一一抛出,这样只是走过场,学生即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题,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效果并不好。后来经过反思之后,执教第二个班时,笔者改变策略,首先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1)菜有什么营养?(2)喝牛奶有什么好处?(3)吃“麦当劳”有什么坏处?(4)早餐吃什么好?(5)为什么不能只吃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换,拓宽学生的思路。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把问题拿上来展示,让学生找出类似的问题,归类整理出子课题。这样学生选择子课题后就知道自己的课题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了。同时,学生自己设想的子课题被确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搜集范例,加强方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调查、访问、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这就涉及一些实践方法和技能应用的问题。因此,在活动开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
在制订《饮食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的活动步骤时,学生想到了采访卫生员老师,而怎样进行采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笔者就把搜集到的一段《我是小记者》的采访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真实事例面前,一下子明确了采访该注意的问题,如仪态大方、事先约好时间、想好要问的问题等。该段视频为学生接下来的采访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规范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搜集一些活动方法的范例。
四、重视评价,激发探索动力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评价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反映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内在素质,就不会产生意义。
评价活动不应游离于教学、学习活动之外,而应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融为一体,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应该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方面,所以给予学生的表现适当的评价应当伴随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当学生完善了活动方案后,开题课也就进入了尾声。这时,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是他心目中的活动小明星。当学生把赞赏的眼光投向周围伙伴时,他自己也能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了,也就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