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4-6年级学生要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可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极其重要,而数学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学生知识、思维、口才和胆量的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呢?本文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运用“五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语言能力;“五招”
在数学课堂中,有这样的现象:平时提出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肯举手回答,但学生在表达上多数存在不清晰、不流利、不完整等问题。如果要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讲解时,学生会马上把手放下,不敢上台。这种现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简单一点可以归结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胆量不够大,其实从更深一层来看,是因为从低年级起,老师们往往都较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口才和胆量等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较差,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极为不利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4-6年级学生要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就是知识、思维、辩论等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运用“五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做法。
第一招:有备而来
(一)充分预习,储備知识
毛泽东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小学生学习知识来说更是如此。笔者在讲授新课之前,一般都设计出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形式上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或操作性作业;内容上以基础知识为主,新知识为铺,并设计不同难度的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了初步学习与思考,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对新知识有所储备,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就能有准备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更大胆、更积极,课堂交流也会更充分、更深入,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前剧透,备好腹稿
在了解班级学生个人知识、口才、胆量等能力的基础上,笔者每学期都会选定一批需要重点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生对象,在教学新课的前一天,提前剧透,让他们有压力、有动力、有期盼,提前去准备发言的腹稿。比如,笔者每天会提前想好明天需要学生汇报什么知识,按照汇报题目的难易程度,悄悄告诉个别学生:“孩子,明天你要负责汇报XX知识点,今天晚上你要做好充分准备哦!”此时学生的眼中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惊喜与期待,当天晚上他们会特别认真地为明天的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招:框架助说
(一)外在框架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易处入手。笔者最初的要求只是让学生敢站起来说或上台说,并尽量说多一两句。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表达不了,根据这样的状况,笔者参照一些教学名师的课堂交流模式,制定课堂交流的语言框架,帮助学生“说”。汇报的小老师先说:“同学们请听我说”,台下的学生就回应:“我就听你说”,让学生喊喊口令,他们会安静下来专注倾听。接着台上的小老师以“我是这样想的”开头进行汇报,讲解完后小老师说“我说的对吗?”或者“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并与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这个模式很感兴趣,有了外在框架的支撑,学生知道该怎么发表自己的见解,更敢于举手发言,更容易凝聚注意力,生生互动有序,讨论氛围浓厚。
(二)内在框架
发言的外在框架是一层漂亮的“外衣”,而内在框架相当于人的精气神,是学生知识的体现、学习思维的展示。只要老师准备充分,设计巧妙,用知识搭建的内在框架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笔者在教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是这样设计发言内在框架的:
有了上面的外在、内在框架的支撑,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起来更容易、更有思路、更流畅;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真正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
第三招:软硬兼施
数学课上,每当笔者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会经常这样提问:“你还有哪里不懂的?请勇敢地说出来。”或者问:“你听懂了什么呢?”此时笔者会察言观色,笔者知道那些在躲闪的眼光,或面露难色的学生心中肯定有疑惑,于是,笔者会点名叫他站起来,“逼”他说出听懂了什么或还有哪些不懂的。当然有些学生一开始脸憋得通红也说不出来,此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启发提示,哪怕只要他说出一两句话都行。在“逼”着说的同时,对能站起来或上台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好不好,都要表扬勇气可嘉;能大胆表达见解、观点合理的,更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奖励。学生被“逼”着说多了,克服了心理障碍后,慢慢也就敢说了,课上想发言的学生也多了,发言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第四招:合作共赢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在两周后的平均存留率为5%,而给别人讲解、教授他人知识的存留率为90%。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单独表达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多的发言机会。笔者把学习小组当作是学生练“说”的平台,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再进行全班汇报。班上实行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量化评分制度,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比赛,只要在课上有汇报发言的同学都可以为本组加分,表现出色的双倍加分。学习小组内再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在课堂上,学优生可以教学困生学习知识、语言表达等,久而久之,组员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提升,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第五招:找茬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时,笔者常让学生互相找茬、质疑。学生一听要找“小老师”的茬,就更认真听了,小老师说完后,就会有“我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响起。即使有些学生站起来的发言还是跟“小老师”的一样,或者提出了不合理的意见,笔者都会肯定他们的用心倾听。有时,学生讲解一个例题时,由于质疑的声音不断,结果会出现几个小老师上台讲解,他们会进行争辩,甚至会就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情况,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笔者坚信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激活了,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是深刻的。坚持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在一天天进步,发言利索多了,逻辑思维、辩论能力也提升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上讲台分享获取知识的过程了。
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肯给予学生时间与耐心,把讲台归还学生,学生的知识、胆量、口才、思维能力等就会得到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课堂;语言能力;“五招”
在数学课堂中,有这样的现象:平时提出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肯举手回答,但学生在表达上多数存在不清晰、不流利、不完整等问题。如果要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讲解时,学生会马上把手放下,不敢上台。这种现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简单一点可以归结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胆量不够大,其实从更深一层来看,是因为从低年级起,老师们往往都较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口才和胆量等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较差,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极为不利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4-6年级学生要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就是知识、思维、辩论等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运用“五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做法。
第一招:有备而来
(一)充分预习,储備知识
毛泽东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小学生学习知识来说更是如此。笔者在讲授新课之前,一般都设计出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形式上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或操作性作业;内容上以基础知识为主,新知识为铺,并设计不同难度的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了初步学习与思考,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对新知识有所储备,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就能有准备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更大胆、更积极,课堂交流也会更充分、更深入,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前剧透,备好腹稿
在了解班级学生个人知识、口才、胆量等能力的基础上,笔者每学期都会选定一批需要重点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生对象,在教学新课的前一天,提前剧透,让他们有压力、有动力、有期盼,提前去准备发言的腹稿。比如,笔者每天会提前想好明天需要学生汇报什么知识,按照汇报题目的难易程度,悄悄告诉个别学生:“孩子,明天你要负责汇报XX知识点,今天晚上你要做好充分准备哦!”此时学生的眼中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惊喜与期待,当天晚上他们会特别认真地为明天的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招:框架助说
(一)外在框架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易处入手。笔者最初的要求只是让学生敢站起来说或上台说,并尽量说多一两句。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表达不了,根据这样的状况,笔者参照一些教学名师的课堂交流模式,制定课堂交流的语言框架,帮助学生“说”。汇报的小老师先说:“同学们请听我说”,台下的学生就回应:“我就听你说”,让学生喊喊口令,他们会安静下来专注倾听。接着台上的小老师以“我是这样想的”开头进行汇报,讲解完后小老师说“我说的对吗?”或者“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并与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这个模式很感兴趣,有了外在框架的支撑,学生知道该怎么发表自己的见解,更敢于举手发言,更容易凝聚注意力,生生互动有序,讨论氛围浓厚。
(二)内在框架
发言的外在框架是一层漂亮的“外衣”,而内在框架相当于人的精气神,是学生知识的体现、学习思维的展示。只要老师准备充分,设计巧妙,用知识搭建的内在框架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笔者在教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是这样设计发言内在框架的:
有了上面的外在、内在框架的支撑,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起来更容易、更有思路、更流畅;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真正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
第三招:软硬兼施
数学课上,每当笔者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会经常这样提问:“你还有哪里不懂的?请勇敢地说出来。”或者问:“你听懂了什么呢?”此时笔者会察言观色,笔者知道那些在躲闪的眼光,或面露难色的学生心中肯定有疑惑,于是,笔者会点名叫他站起来,“逼”他说出听懂了什么或还有哪些不懂的。当然有些学生一开始脸憋得通红也说不出来,此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启发提示,哪怕只要他说出一两句话都行。在“逼”着说的同时,对能站起来或上台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好不好,都要表扬勇气可嘉;能大胆表达见解、观点合理的,更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奖励。学生被“逼”着说多了,克服了心理障碍后,慢慢也就敢说了,课上想发言的学生也多了,发言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第四招:合作共赢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在两周后的平均存留率为5%,而给别人讲解、教授他人知识的存留率为90%。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单独表达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多的发言机会。笔者把学习小组当作是学生练“说”的平台,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再进行全班汇报。班上实行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量化评分制度,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比赛,只要在课上有汇报发言的同学都可以为本组加分,表现出色的双倍加分。学习小组内再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在课堂上,学优生可以教学困生学习知识、语言表达等,久而久之,组员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提升,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第五招:找茬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时,笔者常让学生互相找茬、质疑。学生一听要找“小老师”的茬,就更认真听了,小老师说完后,就会有“我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响起。即使有些学生站起来的发言还是跟“小老师”的一样,或者提出了不合理的意见,笔者都会肯定他们的用心倾听。有时,学生讲解一个例题时,由于质疑的声音不断,结果会出现几个小老师上台讲解,他们会进行争辩,甚至会就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情况,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笔者坚信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激活了,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是深刻的。坚持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在一天天进步,发言利索多了,逻辑思维、辩论能力也提升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上讲台分享获取知识的过程了。
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肯给予学生时间与耐心,把讲台归还学生,学生的知识、胆量、口才、思维能力等就会得到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