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里的写作(二题)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力,诗人,1970年11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6—2015年任《诗刊》编辑。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十月》《星星》等刊,入选各种选本。2005年参加《诗刊》第21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大地之弦》(入选2010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向后飞翔》,曾获首届何其芳诗歌奖,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储吉旺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
  与白纸的对话
  1
  当一个写作者,坐在桌前,在傍晚的时分,他面对了一张白纸。
  当他写作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否面对心灵。但最为真切的、实实在在的,他面对了一张白纸,他将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与白纸的对话。
  就如他将与一个内在的“我”对话。
  或者说,他将与另一个、看不见的、虚设的、潜在的灵魂对话。
  有时,在虚空中,他面对的是一大群的灵魂。他说话,对一大群灵魂说话。
  稿纸,是洁白的。在黑夜和白昼的间隔,白纸有一种暧昧的身份:它属于白昼又属于黑夜。仿佛将纸捅破,写作者就由白昼进入到黑夜之中。反过来,身在黑夜的写作者,他将藉此纸张回来,回到白昼中,回到光明之中。
  就如古老的符咒,题写在纸张上,最终,黑暗的灵魂显现,张口说话。
  写作,就是让黑暗中的灵魂说话。
  但,有没有在写作中,一去不回者?或者纸张被他用尽,他再也找不回一页纸来?
  2
  白纸,是白昼的另一种形式,或者是白昼的延续、延伸。
  只不过是细微的白昼。
  是一种比命还薄的白昼。
  灯光,头上的灯光,是太阳的延续,同样是微小的太阳。
  它也在延伸光明。
  我们的笔,它也是我们手指的延伸。
  它更尖锐。我们不能用手指书写,它代替我们书写。
  尼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又说,“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最初的时候,我们咬破手指,用血书写,血渗在了羊皮、牛皮、竹简、木块、石头的深处。
  我们经常在小说和影视中看到这样的情节:临死者咬破手指,写下最后的、最重要的言辞——
  给未来的世界,给未来的人。
  他留下最重要的线索,后来的人借此去追索、还原事实的真相。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每一次书写他都要有临死者的勇气,他都应有咬破手指书写的决绝,一种直面世界的决绝和勇气。
  他必须写下火焰与雷霆的言辞。
  但更多的书写者,却拒绝咬破手指。
  笔是我们另外的指头。
  它流淌着另一种血液:蓝色的血液,黑色的血液。
  当然,它可能流淌的就是水,与写作者的血液无关。
  它就会消失在纸张中。
  3
  有些纸张有一些小格。这是汉语写作者的纸张。
  每一个小格都是空无的,等待着我们填写。
  但也许每一个小格都住着一个细小的灵魂,等待我们唤醒。
  所以我们要保持虔敬——对纸张的虔敬,对文字的虔敬,对过往灵魂的虔敬。
  每一小格又都像一张嘴,它面对写作者,或者它通过写作者,向世界发声。
  一个写作者,他不得不面对纸张(屏幕,是另一种纸张,是纸张的替代者,一种有些虚幻的纸张)。而最麻烦的是,这些纸张,无数张嘴,无数个灵魂,突然开口说话,就如在但丁的《神曲》中,在恍惚中,在火焰中,说话的灵魂:
  写作为何?为何写作?
  一个写作者,他可能不会正视自己,但他面对纸张,他不得不正视这些逼问的灵魂,因为,它可能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写作者——
  集体的疑问。
  孤独:一种洞穴
  一
  “我在房屋里才独自一人。”
  对于玛格丽特·杜拉斯而言,只有在房间里,在写作的房间里,她才感到孤独。在花园里,有鸟、有猫,有可爱的小动物。有树、有花,有风在头顶吹动。这让她感觉到并不是孤独一人,当她置身在那里,它们都与她的心靈有着交流。
  正如她曾长久地注视一只苍蝇的死。在那一刻,她与那一只苍蝇,分担了它那死亡的时刻。
  孤独,是她写作的原因。她说:“写作的孤独是这样一种孤独,离开了它写作就无法进行。”
  她在房间里呆着,她感到“如此孤单,有时不知所措”。这是一种黑墨水的孤独,这种黑墨水是一种难寻的品牌,因此她的孤独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个时候,她只有写作:“在我孤独的这个最初的时候,我已经发现我必须写作”,她说。
  她用写作来解除这种孤单。
  或者说她的孤单,与写作构成了同谋。
  她写作,她孤单;她孤单,她写作。
  没有孤独的时候,她就创造孤独。“你找不到孤独,你创造了它。孤独是自生自长的。”
  与其说她爱上了写作,不如说她爱上了孤独,爱上了孤独本身。
  对她而言,写作就是一种孤独。当她写作,孤独与她融合在一起。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她就是孤独本身。
  “身在洞里,在洞底,处于几乎绝对的孤独中而发现只有写作能救你。没有书的任何主题,没有书的任何思路,这就是一而再地面对书。无边的空白。可能的书。面对空无。面对的仿佛是一种生动而赤裸的写作,仿佛是有待克服的可怕又可怕的事。我相信写作中的人没有对书的思路,他两手空空,头脑空空,而对于写书这种冒险,他只知道枯燥而赤裸的文字,它没有前途,没有回响,十分遥远,只有它的基本的黄金规则:拼写,含义。”
  她感到一种绝望,身在洞穴底部的绝望,她处在“绝对的孤独中”。
  在我看来,孤独构成了洞穴本身。她陷入孤独的最底部,她感受到的“绝对的孤独”是孤独中的孤独,孤独内在的孤独。   孤独无所不在。
  如果说,当她写作,她陷入了孤独,她就是陷入自身之中,不能自拔。
  只有写作才能拯救。她抓住了笔、纸。
  仿佛纸上那一道道横行,就是攀爬的栏杆,就是通向洞口的天梯。然而这是纸做的栏杆,纸做的梯子,它像命运一样脆弱、飘摇,随时都有可能断裂,重新坠入那永久的黑暗与孤独中。
  然后她停息片刻,又抓住这纸做的梯子,向上攀爬,直至它断裂,坠入到孤独的洞穴中。
  就这样抓住、攀爬、坠落;抓住、攀爬、坠落,周而复始。
  她就如同西西弗斯,推动着他巨大的石球。不断重复、永无止境。
  也许她明白,西西弗斯,推动的巨石,就是孤独。
  而笔在何处?笔在她手边,成为她攀爬的工具。在半空中,在危险的时候,扎向孤独的井壁,让她在片刻中稳住身形。
  最终她攀上孤独的井口,获得了拯救?
  而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爬到洞穴的井口。
  当一个人陷入了洞穴的深处,她下意识的反应,或者唯一能做的是:呐喊。用呐喊来克服孤独、绝望与恐惧。
  杜拉斯也在呐喊,她用文字来呐喊。她自己说,在《副领事》一书中,“处处充满了无声的呐喊”。“副领事每天都在呼喊……他喊叫,正如人们每天祈祷一样”,杜拉斯在写作中,在处于洞穴的底部,她利用他呼喊。
  “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在《情人》一书中,书中的主人公的感受,也是杜拉斯的感受。实际上在这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中,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的爱,孤独与无望。
  写作者、书中的人物,互相混淆在一起。“我”和书中的“我”,真实的“我”与虚幻的“我”,互相置换。
  也许写作中的“我”就是书本中的“我”;也许桌前的我不过是书本里逃逸出来我。
  杜拉斯在书本中经历一切——生、老、病、死、孤独。她历尽沧桑:“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虐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
  “书里的孤独是全世界的孤独。”
  二
  1
  一个死者,从坟墓中站起。
  他站起来后,仍然是一个死者。
  他弯腰,用嶙峋的十指挖掘着。他挖掘出的尘土,堆积在他的身边。
  仿佛是他的身体,排泄出这些尘土。
  他排泄出一切废物,包括他的皮毛、肌肉、皮肤、内脏,只剩下骨骼——一种最本质的东西。
  一切最易腐朽的东西他都舍去。
  但他在挖掘,用他的十指,在墓穴中挖掘。
  一个过往的灵魂看到他,问他:
  你在挖掘什么?
  死者回答说:我在挖掘坟墓。
  2
  博尔赫斯说:
  死者不是一位死者:那是死亡。
  像神秘主义者的上帝,
  他们否认他有任何属性,
  死者一无所在
  仅仅是世界的堕落与缺席。
  ——《愧对一切死亡》
  写作就是一种挖掘。
  在墓穴中,死亡是孤独最彻底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孤独,或者本身就是身处死亡之中。
  我们的写作,更像挖掘:笔是我们的工具,我们用它来挖掘坟墓。
  在死亡中挖掘坟墓。这是徒劳无功,或多此一举?
  但真的是多此一举?
  写作,或者就是在坟墓中挖掘坟墓。
  3
  德里达:“孤独是人在世的处境。”
  萨特:“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
  也许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身外,建筑了一个洞穴,而把自己放置在洞穴之中。我们行走,就带着这个洞穴行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没有两个人能同处在一个洞穴之中。
  我们说话,都隔着厚厚的洞壁。
  我们说话,声音沿着洞穴的通道,顺着空气螺旋上升,飘逸着孤独的味道。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也許写作将使它重现。
  也许写作可能打破这种洞穴,或者打开一个通道,将人与人联结起来。
  也许这就是写作的意义。
  4
  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墓园里挖个洞,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掘墓人。后者需要更多的力气和坚持。……掘墓人并非只是个挖掘的人,而是背负着其他人的各种投射,各种恐惧、幻想、焦虑和迷信。”(《与死者协商》)
  5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终生与孤独相伴的人。她25岁弃绝社交,杜门不出,家务劳动之余,写诗是唯一的嗜好。
  一个小小的房间是她全部的世界,是她一个人的洞穴。在这里,她用文字呼吸。
  她房门紧闭。“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她是孤独的,但她的孤独有一种说不出的高贵与骄傲。她声称:就是一位皇帝跪在她的简陋的席垫上,她也不为所动。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
  在她的世界里,她以孤独为王。或者说,在孤独的世界里,她是自己的王。
  她过着一种减法的生活。
  她减去了交游、旅行;减去了朋友、爱人;减去了友情、爱情。她减去空间,只专注于时间;她孤独地生活,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她只接触自己
  翻开青蛙和蝴蝶
  然后用减法,先减去爱情
  再减去社交和世俗
  一个波涛汹涌的自然
  在知更鸟的眼中
  无穷无尽
  当内心的铁出现
  她死去,先于自己
  ——《如果知更鸟来临,我已不再呼吸》
  然而,她依然是一个为美而生,为美而死的诗人。在《我为美而死》这一首诗中,她虚拟了一个场景:她躺在墓穴里,而她的隔壁是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战士,他们就隔着坟墓交谈。狄金森生前,杜绝交流,她的房间,就是自己墓穴,她一个人,身穿白衣,如同一个修女,或者幽灵,在其中居住、行走、生活。然而,在她死后,她却渴望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为邻,并且毫不避讳地热烈交谈。
  就这样,像亲人,在黑夜相逢
  我们隔房交谈
  直到青苔爬上我们的嘴唇
  覆盖了——我们的姓名
  这与她生前的行为何其有别!这表明她并非不想与人交流,而是在尘世中,并没有可以交流的人。作为以“美”为自己生命标记的人,她渴望与一位能为“真”奉献生命的人比邻而居,相互交流。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因此,她宁愿独居。
  在她死后,她的文字、她的诗歌却突破了她自身设置的墓穴、蕃篱,进入千万人的心中,也成为千万人心灵相互联系的纽带。最终,她的心灵,也呈现在万千人的心中,人们,通过阅读她的诗歌,与她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对话。
  她静默的写作于此产生出无限的意义。
  她孤独的写作超越了孤独,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孤独。
  也许,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在心灵的石碑上镌刻下这样的诗句:
  殉理想的诗人,不曾说话
  把精神的剧痛在音节中浇铸
  当他们人间的姓名已僵化
  他们在人间的命运会给某些人以鼓舞
  殉理想的画家,从不开口
  把遗嘱,交付给画幅
  当他们有思想的手指休止后
  有人会从艺术中找到,安宁的艺术
  (江枫译)
其他文献
王族,现居乌鲁木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等。有作品翻译成日、韩、英、俄、法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麝 鼠  虽是鼠类,却很受欢迎。  原因是,麝鼠的腺部有一个香嚢,会像香獐子一样分泌出芳香味,待分泌物凝固,便常常代替麝香入药,或被制作成香水。因为有这个功能,麝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几近于香獐子。  麝鼠又称青根貂和麝香鼠,这两个叫法不错,让人觉得它们是珍贵的动物
期刊
老屋里到处都是外婆的小脚印。  灶间、火柜边、二舅的房间,都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透过那些灰尘,我又看到外婆踮着小脚在老屋里走来走去,忙这忙那,不得停歇。  那是2007年国庆期间,也是我最后一次走进老屋。阳光很好,我和母亲一起来到白峰后弄口,老屋已经在那里驻守了一百多年。望着低矮破败的老屋孤独地蜷缩在一片闪亮高大的楼房之间,我们许久没有说话。  “人死后,真的有灵魂吗?”我问母亲。  “应该有吧。
期刊
最好的秋天  最好的秋景,是车子驰过  带着一群落叶飞起来  最好的落叶,是在两排梧桐树之间  用硕大的手掌覆盖着草地  最好是你和我  坐在车子里,将这些画面  印在脑海,我描述着喜欢的情景  和前一天因为一些小状况出现的吵闹  你强行吻住我,使我不再因为空守秋天  而唠叨。所有的潮声  向一面倒去,白日里的那些落叶  在我的身体里  一片一片,翻转  你要看看秋天里的柿子树  密密麻麻的柿子果
期刊
1  我抱着童微微在树林里亲吻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教学楼的走廊上只剩几颗日光灯亮着,白寥寥的,透过树林照了过来。童微微捧着我的脸,眨巴着眼睛,问我爱她吗。我觉得这简直是废话,我想再亲,她用手挡住我的嘴,说你到底爱我不。我一把箍住她的臀部,说爱,爱得想死,想融为一体。她推开我,说恶心。我说,老子就想恶心一把,然后张开手抱紧她,恨不得镶嵌在一起。  她说,你帮我做件事。我说,啥事?她说,把如戏那疯婆
期刊
罗伯特·克里利(RobertCreeley,1926-2005),美国著名诗人、“黑山派”诗歌代表之一,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灵顿,4岁时左眼不幸失明,943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不久便参加了美国战地服务团,于1944—1945年间前往缅甸和印度,1946年重返哈佛,后来移居西班牙马略卡岛,并在那里创建了戴弗斯出版社品。1954年应黑山派领袖奥尔森之邀到黑山学院执教,并任《黑山评论》编辑,1955年离
期刊
在剡溪和剡江的邊界  总惦念着去剡溪与剡江的边界看看,那是七月闷热的午后。  剡溪穿越溪口镇后,依然向东,经畸山后,天地间豁然开朗,沿溪如黛的青山倏忽间全跑左边去了,两岸疯长着碧绿的芦苇。前方是辽旷肥沃的平原,剡溪渐渐变成一位沉稳的汉子,放缓步履,从容前行。在前葛村西侧,它由南往北,与宁静的村庄擦肩而过,抵近萧王庙时,又像个顽童突然折向东面。不经意间,视野里溪流的特征渐渐隐去,江面上呈现出丰腴壮阔
期刊
“你怎么现在才回啊,你知道吗?许春英走了!”  听罢,我的手不禁颤抖。  那一年,我终于有时间来到大洋彼岸休假,窗外,碧水蓝天,清风吹拂,望着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也许你会生发出许多由衷的感慨。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自由放松的时光,也勾起了我对往昔青春的回忆。我想起了故去的亲人,想起了许多曾经走过我人生的朋友,我真想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回到那蓝蓝天空下姹紫嫣红的青春,那个晚上我仿佛在时空的隧道里穿行。
期刊
1  我本来是去领奖的,去领“林语堂散文奖”,去见仰慕已久的散文家们。我是那种吃了鸡蛋觉得好吃,便对母鸡无比深情的人。可我还没来得及登上领奖台,就上了手术台。就好像我是专程去赴难的,生活竟这般地戏剧。  来酒店报到时,某刊编辑看着我匆匆的脚步说:“你腿走得很利索了么!”我与他不熟,我吃惊他怎么也知道我腿受伤的事。他说江湖都在传说呢!我恍然,这些年我屡屡跌倒,我是那么易碎,这些年我的一个膝关节就像玻
期刊
那一天,注定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烙下一道鲜明的印记。  一九三四年九月三十日,福建省长汀县的钟屋村,红九军团在村里的观寿公祠门前召开了誓师大会,告别父老乡亲,吹响了长征的第一声号角,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人們的脑海里,总记得长征出发地是江西的瑞金和于都。其实,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由江西的赣南和福建的闽西连成一片组建而成的,福建长汀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钟屋村就是红九军团的主
期刊
在大山村访印雪白茶  从此以后  我要学会把精神与灵魂  安放在更高处  学会远离声色,与晨岚暮露相依  即使冬天  也要学会看护住内心的绿色  还有春天的语言春天的温度 我都要一一掌握  并学会把最完美的生命内核  留给一捧,洁净的甘泉  从此以后  我就是草木中的一棵  执着于不卑不亢的沉默  从此以后  红尘如海,与我誓不两立  商量岗小憩  来得不是时候  两位高僧,早已去得远了  那三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