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参加各种医药峰会时,医药企业的老总或研发负责人往往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企业如何建设产品线?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能否推荐一些新品?
这时我就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建设产品线?对你有意义吗?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有了完善的产品线,在推广、渠道上都大有可为(比如共用一支销售队伍和消费链,节省营销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为公司带来长期利益。有人甚至将“产品线建设”看做是企业成功的捷径。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1.有的公司有的是产品线的雏形——三两个品种且剂型单一,产品线缺胳膊少腿,只能说是“系列产品”而非产品线,因此很难发挥“产品线”的作用。
2.完善一条产品线,在剂型、规格上都有要求,比如要上固体制剂生产线、水针生产线、冻干生产线、输液生产线等。这笔开支可不少。产品线建起来了,也认证完了,却没有足够的营销力量把东西卖出去,很可能导致开工不足,财务成本及管理成本必然上升。
3.一旦企业被公众定位为某一产品线的代表,那么新增产品线时就会遇到定位和形象上的冲突,新业务和原先花大力气创下的品牌都可能竹篮打水。
4.通常在一个产品线里,畅销药只有一两种,其余的都是非主流药物,在同一治疗领域内会自我竞争。同时,按现在国内的招标程序来看,你的绝大多数产品都非独家产品,招标报价中大家拼的是成本,在评标者眼里,你的所有产品都是个体,中标后你的产品线已经支离破碎,失去了“产品线供应商”的优势。试问,不管是外资、合资还是国营、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谁长期在一家医院里垄断过一条产品线?
5.即便你的中标率很高,但医院需要照顾众多供应商的利益,“有饭大家吃”已成惯例。就算你的产品线能够整体进入医院,也会面临高额的维持费用——你必将成为众多厂家的进攻目标,遭人“暗算”。
目前国内药厂赢利者不足三成,其中,有持续开发新药能力的也不足三成。大多数药企在生存线上挣扎,开工率不足一半,“活下去”是首要问题。再者,药企缺少研发能力,也没多少可供选择的新药,这本身就不利于产品线的建设及完善。
其实,现有药企中,又有几家在刻意按照产品线的模式来选择品种呢?辉瑞?西安杨森?石药?扬子江药业?反正我没看到。相反,多数成功者是看到有市场前景好的新药就上,不管是哪个领域。国内中药界的领头企业如步长药业,在心脑血管领域某个中药取得成功之后,马上开始拓宽领域,先后收购药厂进入西药,进入更广阔的治疗领域。
所以,无论从销售、抗市场风险、实际生存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新药研发能力对产品线的支持角度看,药企都没有必要刻意去按产品线来选择新品。
现实的做法是:少数企业有相当赢利能力、有能力进行五年发展规划、拥有相对完善的销售队伍,可考虑产品线建设;大多数公司则不必顾虑“产品线”,选择新药品种时,应坚持少投入多产出,选择现有市场需求较大的品种,或预计两年后会有较大需求的品种,再考量现有生产线的利用及饱和度,以防“出师未捷身先死”。
评价一家企业的好坏,不是看它有几条产品线和设备,而是看它有多少畅销品种,有多少销售过亿的“重磅炸弹”,有多少高效的销售团队及优质经销商。
产品线是企业升级及整合的手段,绝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利器。(文章编号:3070731,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本文为部分选摘,本刊创办的《医药观察》第3期将全文刊发,敬请垂注。编辑部电话:010-58790767)
编辑:范超伟[email protected]
这时我就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建设产品线?对你有意义吗?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有了完善的产品线,在推广、渠道上都大有可为(比如共用一支销售队伍和消费链,节省营销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为公司带来长期利益。有人甚至将“产品线建设”看做是企业成功的捷径。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1.有的公司有的是产品线的雏形——三两个品种且剂型单一,产品线缺胳膊少腿,只能说是“系列产品”而非产品线,因此很难发挥“产品线”的作用。
2.完善一条产品线,在剂型、规格上都有要求,比如要上固体制剂生产线、水针生产线、冻干生产线、输液生产线等。这笔开支可不少。产品线建起来了,也认证完了,却没有足够的营销力量把东西卖出去,很可能导致开工不足,财务成本及管理成本必然上升。
3.一旦企业被公众定位为某一产品线的代表,那么新增产品线时就会遇到定位和形象上的冲突,新业务和原先花大力气创下的品牌都可能竹篮打水。
4.通常在一个产品线里,畅销药只有一两种,其余的都是非主流药物,在同一治疗领域内会自我竞争。同时,按现在国内的招标程序来看,你的绝大多数产品都非独家产品,招标报价中大家拼的是成本,在评标者眼里,你的所有产品都是个体,中标后你的产品线已经支离破碎,失去了“产品线供应商”的优势。试问,不管是外资、合资还是国营、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谁长期在一家医院里垄断过一条产品线?
5.即便你的中标率很高,但医院需要照顾众多供应商的利益,“有饭大家吃”已成惯例。就算你的产品线能够整体进入医院,也会面临高额的维持费用——你必将成为众多厂家的进攻目标,遭人“暗算”。
目前国内药厂赢利者不足三成,其中,有持续开发新药能力的也不足三成。大多数药企在生存线上挣扎,开工率不足一半,“活下去”是首要问题。再者,药企缺少研发能力,也没多少可供选择的新药,这本身就不利于产品线的建设及完善。
其实,现有药企中,又有几家在刻意按照产品线的模式来选择品种呢?辉瑞?西安杨森?石药?扬子江药业?反正我没看到。相反,多数成功者是看到有市场前景好的新药就上,不管是哪个领域。国内中药界的领头企业如步长药业,在心脑血管领域某个中药取得成功之后,马上开始拓宽领域,先后收购药厂进入西药,进入更广阔的治疗领域。
所以,无论从销售、抗市场风险、实际生存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新药研发能力对产品线的支持角度看,药企都没有必要刻意去按产品线来选择新品。
现实的做法是:少数企业有相当赢利能力、有能力进行五年发展规划、拥有相对完善的销售队伍,可考虑产品线建设;大多数公司则不必顾虑“产品线”,选择新药品种时,应坚持少投入多产出,选择现有市场需求较大的品种,或预计两年后会有较大需求的品种,再考量现有生产线的利用及饱和度,以防“出师未捷身先死”。
评价一家企业的好坏,不是看它有几条产品线和设备,而是看它有多少畅销品种,有多少销售过亿的“重磅炸弹”,有多少高效的销售团队及优质经销商。
产品线是企业升级及整合的手段,绝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利器。(文章编号:3070731,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本文为部分选摘,本刊创办的《医药观察》第3期将全文刊发,敬请垂注。编辑部电话:010-58790767)
编辑:范超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