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部队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官兵的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颈椎病这种常见病越来越引起广大官兵的重视,由于社会竞争力加剧,广大官兵中,中青年患者的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有的长期伏案工作,有的甚至通宵在电脑前工作,所至颈椎病严重影响了广大官兵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颈椎病的概念、颈椎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颈椎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表现;常见;治疗;方法
一、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颈部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刺激或者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并引起头痛、头晕、颈部及上肢疼痛和麻木、胸痛、甚至下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候群。
二、颈椎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及临床表现。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突出,或因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在椎管侧隐窝或神经孔等处压迫或激惹神经根。不同平面病变产生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反射性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肌力改变及反射改变。颈过伸、咳嗽、喷嚏可使疼痛加重。手指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
检查可见患病侧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部活动受限,脊柱压痛,患肢可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受累神经不同,影响的肌肉不同。
2、脊髓型及临床表现。由于脊髓直接受压,或退变组织反复磨擦脊髓致伤,或导致脊髓血供障碍而发病,病变多发生在颈脊髓较粗的颈椎下段。由于受累的神经和受累程度不同,脊髓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于机械压迫而发生症状者,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发麻,以后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可有躯干和上肢麻木感。手部内在肌萎缩可能是脊髓损害的表现,也可能系神经根受累。下肢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较常见;严重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早期,症状具有较大波动性;如脊髓持续受压,其症状逐渐加重,时间较久后脊髓呈不可逆损害。病情的发展一般并非持续性加重,而为一系列的发作性加剧,但其症状从未完全消失,并不断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由于局部不稳或血管因素为主者发病较急、症状较重。
3、交感神经型及临床表现。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重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l)头颈部症状:颈痛、头痛、眩晕等。(2)眼部症状:眼部胀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重者可失明。(3)心脏症状: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4)其它:肢体或头顶部疼痛或麻木,肢体发冷或肢体潮红,耳鸣或听力下降等。
4、椎动脉型及临床表现。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向上穿行,受到压迫或刺激时,可引起一系列供血不全症状。在临床上除表现颈部疼痛、压痛、功能受限及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外,主要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1)头痛,一般于枕后或头部一侧。(2)平衡和内耳症状:有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3)视力减退或复视,重者甚至失明。(4)其他: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碎倒。由于椎动脉受激惹而痉挛引起症状者,应用牵引、制动等治疗可使症状消除;而骨刺等机械压迫引起者,症状多为持续性,非手术治疗常无效。
5、混合型及临床表现。混合型及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种或多种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者。
三、颈椎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1.推拿。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結合,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脚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咐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旋转角度不可过大;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2.理疗。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如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3.牵引。适应症: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颈椎牵引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解除肌肉痉挛、解除疼痛。有利于脊柱后关节细微异常改变恢复正常关系,使脊柱后记忆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通常只是暂时的,临床上这些症状一般在治疗后都会自行好转而无需处理。
4.药物治疗。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5.神经阻滞疗法。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五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6.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的作用: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适应证和禁忌证: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7.日常生活活动指导。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表现;常见;治疗;方法
一、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颈部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刺激或者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并引起头痛、头晕、颈部及上肢疼痛和麻木、胸痛、甚至下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候群。
二、颈椎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及临床表现。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突出,或因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在椎管侧隐窝或神经孔等处压迫或激惹神经根。不同平面病变产生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反射性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肌力改变及反射改变。颈过伸、咳嗽、喷嚏可使疼痛加重。手指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
检查可见患病侧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部活动受限,脊柱压痛,患肢可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受累神经不同,影响的肌肉不同。
2、脊髓型及临床表现。由于脊髓直接受压,或退变组织反复磨擦脊髓致伤,或导致脊髓血供障碍而发病,病变多发生在颈脊髓较粗的颈椎下段。由于受累的神经和受累程度不同,脊髓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于机械压迫而发生症状者,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发麻,以后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可有躯干和上肢麻木感。手部内在肌萎缩可能是脊髓损害的表现,也可能系神经根受累。下肢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较常见;严重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早期,症状具有较大波动性;如脊髓持续受压,其症状逐渐加重,时间较久后脊髓呈不可逆损害。病情的发展一般并非持续性加重,而为一系列的发作性加剧,但其症状从未完全消失,并不断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由于局部不稳或血管因素为主者发病较急、症状较重。
3、交感神经型及临床表现。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重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l)头颈部症状:颈痛、头痛、眩晕等。(2)眼部症状:眼部胀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重者可失明。(3)心脏症状: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4)其它:肢体或头顶部疼痛或麻木,肢体发冷或肢体潮红,耳鸣或听力下降等。
4、椎动脉型及临床表现。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向上穿行,受到压迫或刺激时,可引起一系列供血不全症状。在临床上除表现颈部疼痛、压痛、功能受限及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外,主要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1)头痛,一般于枕后或头部一侧。(2)平衡和内耳症状:有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3)视力减退或复视,重者甚至失明。(4)其他: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碎倒。由于椎动脉受激惹而痉挛引起症状者,应用牵引、制动等治疗可使症状消除;而骨刺等机械压迫引起者,症状多为持续性,非手术治疗常无效。
5、混合型及临床表现。混合型及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种或多种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者。
三、颈椎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1.推拿。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結合,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脚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咐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旋转角度不可过大;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2.理疗。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如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3.牵引。适应症: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颈椎牵引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解除肌肉痉挛、解除疼痛。有利于脊柱后关节细微异常改变恢复正常关系,使脊柱后记忆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通常只是暂时的,临床上这些症状一般在治疗后都会自行好转而无需处理。
4.药物治疗。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5.神经阻滞疗法。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五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6.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的作用: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适应证和禁忌证: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7.日常生活活动指导。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