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要求,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教师匮乏,兼职教师过多,师资水平较差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日益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本文的目的,希望能在解决当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专业水平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方面作些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能使教师的综合学科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它与各学科领域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要求都使教师产生了不学不行的感觉。为适应课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会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有意识地从各种媒体报道中获取有关的知识和典型案例;会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先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政府部门、工矿企业、农牧团场等;会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部门职员等,并从中掌握确凿的数据和鲜活的材料。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掌握相关学科和通识学科的知识技能,这使得教师的综合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
  第二,有利于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表现为一种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方式上以动手操作为主;在空间上超越了教室范围,在专门的活动室或有关场所进行;在安排上,不是按知识的逻辑进行,而是按活动的逻辑进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习者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给学生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强烈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学专业素质与能力,才能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位置。
  第三,有利于磨练教师的心理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的个性是多样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获得不同的经验,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学生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新的问题。有的时候,某些问题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教师不能冷静分析、灵活应变,就有可能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偏离原本的教学目的。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目标观、评价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这些“小插曲”发生的时候,用自己的冷静和教育智慧创造出新的教育契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了不同的培养途径。教师专业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成败。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教师既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知识一样教给学生,也不能推卸自己的指导责任。而是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把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的选择、主动的探究结合起来。可见,良好的教师专业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能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功能,能否积极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由专职教师和部分兼职教师组成。经过培养的教师在专业上应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掌握基本理论,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初步具有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其次,有广博的知识,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指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打破学科界限,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全面了解本地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有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国家统一设置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材,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会规划设计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由、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安排活动过程。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有实践能力,只有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指导好实践活动。
  最后,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一定的通用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一定的制作能力、电教设备操作能力和手工技能、电工技能等。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在理念的改变中引领教师
  教师的认识问题是关系全局的基础性研究内容。学校要指导和帮助教师研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课程特征与课程目标,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学校德育活动、传统课外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的关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性质与类型等基本理念问题,使教师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价值及其基本定位。   学校可通过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培训,使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要求,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具有综合实践课程意识,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知识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 在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年以来,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热心科技教育的教师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批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开设,学生的活动课已从过去的兴趣小组改革为全员性的实践活动,从而需要大批教师参与进来。现任的中小学教师全部来自传统的师范教育,其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技术能力、教育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需要尽快得到培训和提升。
  面对这种师资短缺的情况,学校应采用“培训-教学-研究”三结合的模式对现任在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这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缺乏的问题。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举办一些灵活多样的小型研究班,提倡广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实在在搞些研究,在科研与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对于各校的好做法、好成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片区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训中要结合优秀课例点评,典型案例分析和技术操作训练,特别要重视指导教师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教育行为,通过实践检验,再总结和升华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采用远程在线培训模式加强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学校可借助“面授-光盘-网站-教学实践”的新型培训模式,推动以“培训-教学-研究”为特点的三结合区域性培训以及校本培训。在此基础上,以网站为中心,“上传下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建设,逐步形成适用的师资培训教材。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平台,通过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在线研讨、网络教研、开发与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研修资源库等方式,搭建实验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互动、交流、合作、研究和成长的平台,探讨并建立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3 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中培训教师
  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主体参与式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做中学”的特点,鼓励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反思,逐步形成认识和理论。
  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辟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论文、案例和创新制作评比;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讲座,面对面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际的专项技能培训等。
  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提升教师能力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管理不断加强,课程实施逐步规范。各学校逐步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种制度,初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制度、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学生安全防范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建设制度等。大部分中小学陆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探究类活动、社会体验性活动、技术实践类活动等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得以规范。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课改管理部门要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同时要重点检查“三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在管理中研究分析问题,把握发展动向,加强对课程的调控,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助推教师不断成长。
  5 在案例研究与资源开发中引领教师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和资源开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案例研究、设计与评比活动,引领一线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线教师、校长和教研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活动中,就创设活动情境、活动问题解决、活动成果的拓展与应用等问题深入开展研讨。
  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除国家指定的领域外,所有活动教育内容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学科教学拓展活动内容。学校可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程平台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学校科技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跳出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某些内容进行重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同时,学校可通过开展科技艺术节或科技活动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 在课题研究、第二课堂活动中加快教师成长
  课题研究成为实现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载体,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可紧密围绕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有主题的、长线的、全局性的大课题研究。如新疆伊犁作为一座历经两千多年沧桑的历史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众多。这种古城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学校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所以,打好文化牌便成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抓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研究了伊犁由沙漠荒滩变迁为鱼米之乡的历史,探究了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林木种类与分布情况,并提出了关于治理沙漠的建议。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沙漠治理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从小立下了利用科学技术使“沙漠变绿洲”的理想。
  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的另一个平台。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各校成立了不同的兴趣小组,如车模、航模、编织、剪纸、缝纫、舞蹈、蓝球、美术、阅读、演讲、游戏等。学校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大显身手,帮助很多学生将兴趣发展成特长,收到很好的效果。
  7 呼吁师范院校加大综合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问题的根本解决应在源头上寄希望于师范教育的改革。笔者认为,当前各级师范院校都应深入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从基础教育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拓宽办学思路,培养适用人才,在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关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职前培养这个重点。要突破学科教育的模式,创办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科学技术教育”等综合性专业。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国家应集中建立几个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基地,以科研促培训,摸索经验,滚动发展。
  学校要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必须要在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下工夫,完成由“单一学科型”教师向“知识型”、“综合型”、“创造型”教师的转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者、参与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系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兵团农四师教育局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现代化也向我们发出了热切的呼唤。为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以下简称我市)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谱写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小班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从2001年秋季开始,南京市14所普通小学率先“试水”小班化教育,每个班级规模控制在28人以内;2005年秋季,南京初中学校“加盟”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目前,南京实施小
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和MATLAB GUI设计一个身份证号码识别系统,能够实现身份证图像读取、截取、分割、学习、识别和导出等功能。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对分割出的身份证号码图像进行识别、匹配数据库,提取出身份证号码。经反复验证,该系统界面操作简单,身份证号码识别准确度较高,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校本研究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才能保持它的有效性呢?  首先,研究课题要“返璞归真”。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以研究的内容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而应该是教师力所能及的,是能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这样的研究教师才觉得亲切、真实,才乐意去进行。如“课堂改造方法”就是这样返璞归真的研究。“课堂改
一、背景  北京市南苑中学参加了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修改稿)实践研究》的课题,并根据学校需要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初中生亲密异性交往指导方法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法学部分,班会是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交流、讨论、展示、并开展同伴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笔者设计本节主题班会,希望可以指导学生交往有度,走好青春每一步。  二、班会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异性的感情。  2 引导学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于音乐课而言,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意义重大。《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如何开发与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一直是音乐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不少教师虽然生活在乡土音乐的海洋里,身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着轻课堂重课后、轻智慧重死拼的倾向,教师不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提升教学质量,而是通过大量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和挤压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取得学生表面成绩的提高。这种短视行为,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恶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从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中突围,不仅要有苦干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精神;要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性突破。  一、突破语文简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