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实际,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索中“自我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教学方法 探究 自主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想象等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充分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感,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好表现也是他们的行为,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进而产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欲望。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及表现机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任学生的思维驰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释放。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走进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体现出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实现生活中都能体现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的问题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材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性学习。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努力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太平中心小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教学方法 探究 自主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想象等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充分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感,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好表现也是他们的行为,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进而产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欲望。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及表现机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任学生的思维驰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释放。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走进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体现出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实现生活中都能体现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的问题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材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性学习。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努力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太平中心小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