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计审计工作相对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类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审计工作中也要合理的使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审计的内涵,以及信息化审计的特点和风险,然后逐项分析了信息化审计的风险因素,最后阐述了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希望为避免信息化审计中的风险以及提高信息化审计的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 审计风险 信息化 策略
一、引言
1.会计审计的内涵。会计审计属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手段,是由专设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会计审计需要专设的部门、专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来进行,要及时监督检查各项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保证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效益性,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要特别关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会计审计工作,对于安全规范化发展、价值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资产的安全完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2.1信息化技术全面深入到审计工作中。会计审计工作顺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方法、工具引入到了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劳动力从繁重的重复性、琐碎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适应能力强。一方面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且具备一定的多元性、系统性。另一方面信息化工具,尤其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升级维护的频率较高。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必须具备强大的适应性。
2.3显著改善传统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信息化的工具、系统将大量的工作人员从繁琐的、重复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其他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或研究中,从而提升审计的水平。另外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高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改善了工作的效率效果,并降低了风险。
3.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误报风险。信息化系统具有自动的收集、处理、生成报表的程序,无须工作人员的参与。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取代了原有的纸张。然而会计人员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可能导致数据的误报、错报。另外,计算机取代工作人员变为工作的核心力量,原始数据、处理结果都以代码的形式保存在机器内,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对内部的工作原理不清楚、不了解,这为管理人员修改内部代码以达到私人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二是检查风险。有效的检查可以避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出现,可以实现科学审计。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这方面的不足显然会增加检查风险。另外信息化的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软件系统都在不定期的进行更新升级,以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但版本的升级使得历史数据的提取变得困难或不及时,这也为强烈依赖历史数据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检查风险。
二、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
1.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定存在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者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信息化的审计只需要改变系统中的一个数字、一个字母甚至一个标点,都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结果。这就使得不正当手段的进行变得简单而不易被发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
2.不断扩展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新时代的发展对会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都在不断地扩展。会计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而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审计工作的困难度,更加难以满足精细化、准确化的新要求。这就使得会计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
3.相关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不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都和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专业技术能力还是道德素质都是审计风险的因素。
4.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得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会计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所有的问题和状况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这种强有力的约束才能制止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颁布和实施的速度较慢,一般情况下无法更好的及时保障和解决相应的审计问题,也就导致了一些会计审计问题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三、信息化审计的有效策略
1.构建科学的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国家要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此外,会计行业要秉承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提高主观认知,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审计原则,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影响审计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不断地提高增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专业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推行顺利。另外要重视和部门的战略合作,把高校作为战略人员储备选择点,通过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来提升审计部门的人才能力,增强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
3.强化信息化审计风险意识。必须强化所有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策略的普及程度。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要科学的认识了解信息化审计工作,把审计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维持生产、经营、审计工作的平衡性,同时要摒弃效率和利益为先的发展思维,从而实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行。
4.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具备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要结合会计审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并且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估,并注重市场经济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实施的全程把控,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业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要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及新形势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多元化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会计审计风险预防机制,保持会计审计业务开展的高效性,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會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新时代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下,引入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保障了工作的质量。但是也使得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无论是误报风险还是检查风险都可能导致失败的审计结果,严重的甚至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从法律、制度、人员等多方面综合着手,以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高俊.会计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302.
[2]杨丽华. 浅论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60+262.
[3]徐祖华. 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 中国乡镇企事业单位会计,2016,08:246-247.
关键词:会计 审计风险 信息化 策略
一、引言
1.会计审计的内涵。会计审计属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手段,是由专设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会计审计需要专设的部门、专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来进行,要及时监督检查各项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保证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效益性,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要特别关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会计审计工作,对于安全规范化发展、价值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资产的安全完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2.1信息化技术全面深入到审计工作中。会计审计工作顺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方法、工具引入到了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劳动力从繁重的重复性、琐碎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适应能力强。一方面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且具备一定的多元性、系统性。另一方面信息化工具,尤其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升级维护的频率较高。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必须具备强大的适应性。
2.3显著改善传统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信息化的工具、系统将大量的工作人员从繁琐的、重复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其他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或研究中,从而提升审计的水平。另外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高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改善了工作的效率效果,并降低了风险。
3.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误报风险。信息化系统具有自动的收集、处理、生成报表的程序,无须工作人员的参与。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取代了原有的纸张。然而会计人员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可能导致数据的误报、错报。另外,计算机取代工作人员变为工作的核心力量,原始数据、处理结果都以代码的形式保存在机器内,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对内部的工作原理不清楚、不了解,这为管理人员修改内部代码以达到私人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二是检查风险。有效的检查可以避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出现,可以实现科学审计。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这方面的不足显然会增加检查风险。另外信息化的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软件系统都在不定期的进行更新升级,以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但版本的升级使得历史数据的提取变得困难或不及时,这也为强烈依赖历史数据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检查风险。
二、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
1.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定存在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者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信息化的审计只需要改变系统中的一个数字、一个字母甚至一个标点,都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结果。这就使得不正当手段的进行变得简单而不易被发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
2.不断扩展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新时代的发展对会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都在不断地扩展。会计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而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审计工作的困难度,更加难以满足精细化、准确化的新要求。这就使得会计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
3.相关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不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都和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专业技术能力还是道德素质都是审计风险的因素。
4.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得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会计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所有的问题和状况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这种强有力的约束才能制止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颁布和实施的速度较慢,一般情况下无法更好的及时保障和解决相应的审计问题,也就导致了一些会计审计问题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三、信息化审计的有效策略
1.构建科学的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国家要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此外,会计行业要秉承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提高主观认知,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审计原则,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影响审计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不断地提高增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专业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推行顺利。另外要重视和部门的战略合作,把高校作为战略人员储备选择点,通过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来提升审计部门的人才能力,增强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
3.强化信息化审计风险意识。必须强化所有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策略的普及程度。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要科学的认识了解信息化审计工作,把审计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维持生产、经营、审计工作的平衡性,同时要摒弃效率和利益为先的发展思维,从而实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行。
4.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具备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要结合会计审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并且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估,并注重市场经济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实施的全程把控,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业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要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及新形势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多元化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会计审计风险预防机制,保持会计审计业务开展的高效性,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會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新时代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下,引入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保障了工作的质量。但是也使得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无论是误报风险还是检查风险都可能导致失败的审计结果,严重的甚至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从法律、制度、人员等多方面综合着手,以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高俊.会计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302.
[2]杨丽华. 浅论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60+262.
[3]徐祖华. 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 中国乡镇企事业单位会计,2016,08: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