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创业门槛大大降低,全民创业被大力提倡,整体经济生态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而历来保持着较高市场敏感度的高职院校,其创业教育作为与市场经济生态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不断改革与创新,既是大环境下的势在必行,也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机遇、突破瓶颈、打造适应整体经济生态转变的创业教育新生态?作为全国高校“全真环境创业教育”模式首开先河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学院院长何伏林有自己的见解。
《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趋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创业教育的先行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打破僵局?从中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何伏林: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21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多元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给创业人士,尤其是创业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创业教育也由此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被引进高职院校。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仅仅是以模拟竞赛、公开讲座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并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收到的效果也相当有限。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新生事物,要不要大力发展,怎么样去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存有争议。最初几年,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都处在不断摸索和尝试阶段,发展缓慢。而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过于依赖上级文件政策的下发来推进,高职院校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也没有清晰的设想和规划。
2005年,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启“破冰之旅”,率先推行“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鼓励在校生登记注册办企业,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真刀真枪实干,而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此后,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逐步兴起,创业教育也逐步升温,教育部开始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由此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兴起。这一时期,我校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成效,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荣誉,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最大的收获。由此,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推行几个政策,而是需要整体环境的营造,形成一个有生命力、能自主发展的教育生态,创业教育才能长做长有。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的前沿地带,必须更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去了解市场的需求。相较于过去,如今国内的经济生态环境更活跃了,与全球的同步速度也进一步提升,风险也随之提高。而创业教育目前正逐步进入面向市场、全面实战的发展阶段,如何调整校内的创业教育生态,使其逐步与外部市场经济生态相适应,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的创业大环境,而不出现力有不逮的“高原反应”,是我们调整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所聚焦的核心问题。
《职业》: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发展思路是什么?
何伏林: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国家的整体经济气候确实息息相关,但是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即使教育内容是求新求变的创业教育,也同样需要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来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获得长足发展。
2009年,我们提出“创业教育不只是培养老板、企业家,更是培养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办企业只是创业教育成果的外在体现,其内在所承载的流程、体验,甚至是面对挫折与考验,才是创业教育所赋予的真正内涵。所以,我们的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为追求目标,力求创业教育惠及全校学生,实现创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不只是临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创业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立足点。
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和明确,让学校的创业教育有了灵魂,有了底气,在此后创业教育新生态的打造中,也走的更为踏实和稳健。
《职业》: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迎天时、顺地利、促人和,打造创业教育的新生态?
何伏林:这几年,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更多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杭州本地的创业氛围也渐趋活跃,创业教育得天时和地利,这无疑给我们的创业教育营造了更适宜的发展生态,身为创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促人和。
在学校内部,通过实践体系、专业融合、文化熏染和体制机制建设,我们建立起了与市场真实环境相融通,更具灵活性的创业教育新生态,让滋养其中的学生,自由施展发挥,获得成长。
我们建立了以模拟、全真、实习为内容的多样化实践体系。通过各种宣传讲座和校园活动,激发、唤醒学生的创业基因,然后在学校全真环境创业园的基础上,分阶段、多层次地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学校暑期的“创业特训营”作为一项特色教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集中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以教师为主带动学生共同创业的“青蓝计划”和“创业导师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质,而每个项目至少培养5名学生的立项要求则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参与的覆盖面;“模拟创业实训”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基本的创业条件、要求;“海外创业实践”则为学生开阔视野、交流新知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学期末的“创业成果展示”则通过学生创业项目在市场上的表现检验成效,总结经验。
学校通过发掘教师团队的专业力量,鼓励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和平台,结合专业特色,找准行业空白,开发符合市场新趋势的创业项目。近期已有空调工程专业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冷暖在线”、万色城电子商务创业等多个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开创性的项目,由我校教师领衔,通过创业园的进一步孵化,成为在校学生创业实践的延伸平台,同时也作为我们打造创业教育新生态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与专业教学融合方面,学校于2009年就明确规定各二级学院应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除公共限选课外,全校34个专业必须开设4 ~ 6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每个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不低于10学分。由此,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全覆盖。
定期开设浙商企业家大讲堂,以“弘扬浙商精神,培育浙商人才”为宗旨,把实实在在的浙商创业经验口传心授给学生。每学年还有计划地举办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之星”评选和校际学生创业经验交流等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活动范围覆盖所有在校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我们营造了创业教育的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去熏染学生。
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推进,围绕课时、学分、场地、资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校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学生取得的创业教育学院学分,可抵充原专业非核心课程类学分,包括部分通识教育课程、部分专业选修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的学分,也可抵充毕业实习的学分,最高可抵充30个学分;经批准进入创业园的学生创业项目,可免费使用经营场地;经创业园孵化,毕业时自主创业的负责人,可向学校申请一定额度的创业扶持金等。
此外,近几年学校还积极争取浙江省财政厅、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浙江商业集团公司、浙商职教集团等单位的支持,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合力推动建设良性的创业教育生态。
《职业》:从最初的踟蹰前行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创业教育已然步入发展正轨,未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走向何方?
何伏林: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创业教育还是要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重心,这是一个积累的阶段。随着历届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大趋势,创业教育将会迎来“结果子”的阶段。创业教育的成果将转化为市场的新鲜血液,社会资金也会更直接参与到大学生的创业之中,学校与市场间的壁垒将会消失。到那时,创业教育就不再是学校里的一项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立足于市场的独立创业形态。
厚积方能薄发,要保证学生和学校积累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理清所有环节和思路,才能顺利走向我们期许的那个未来。
而历来保持着较高市场敏感度的高职院校,其创业教育作为与市场经济生态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不断改革与创新,既是大环境下的势在必行,也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机遇、突破瓶颈、打造适应整体经济生态转变的创业教育新生态?作为全国高校“全真环境创业教育”模式首开先河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学院院长何伏林有自己的见解。
《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趋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创业教育的先行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打破僵局?从中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何伏林: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21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多元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给创业人士,尤其是创业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创业教育也由此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被引进高职院校。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仅仅是以模拟竞赛、公开讲座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并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收到的效果也相当有限。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新生事物,要不要大力发展,怎么样去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存有争议。最初几年,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都处在不断摸索和尝试阶段,发展缓慢。而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过于依赖上级文件政策的下发来推进,高职院校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也没有清晰的设想和规划。
2005年,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启“破冰之旅”,率先推行“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鼓励在校生登记注册办企业,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真刀真枪实干,而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此后,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逐步兴起,创业教育也逐步升温,教育部开始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由此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兴起。这一时期,我校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成效,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荣誉,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最大的收获。由此,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推行几个政策,而是需要整体环境的营造,形成一个有生命力、能自主发展的教育生态,创业教育才能长做长有。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的前沿地带,必须更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去了解市场的需求。相较于过去,如今国内的经济生态环境更活跃了,与全球的同步速度也进一步提升,风险也随之提高。而创业教育目前正逐步进入面向市场、全面实战的发展阶段,如何调整校内的创业教育生态,使其逐步与外部市场经济生态相适应,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的创业大环境,而不出现力有不逮的“高原反应”,是我们调整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所聚焦的核心问题。
《职业》: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发展思路是什么?
何伏林: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国家的整体经济气候确实息息相关,但是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即使教育内容是求新求变的创业教育,也同样需要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来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获得长足发展。
2009年,我们提出“创业教育不只是培养老板、企业家,更是培养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办企业只是创业教育成果的外在体现,其内在所承载的流程、体验,甚至是面对挫折与考验,才是创业教育所赋予的真正内涵。所以,我们的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为追求目标,力求创业教育惠及全校学生,实现创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不只是临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创业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立足点。
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和明确,让学校的创业教育有了灵魂,有了底气,在此后创业教育新生态的打造中,也走的更为踏实和稳健。
《职业》: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迎天时、顺地利、促人和,打造创业教育的新生态?
何伏林:这几年,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更多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杭州本地的创业氛围也渐趋活跃,创业教育得天时和地利,这无疑给我们的创业教育营造了更适宜的发展生态,身为创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促人和。
在学校内部,通过实践体系、专业融合、文化熏染和体制机制建设,我们建立起了与市场真实环境相融通,更具灵活性的创业教育新生态,让滋养其中的学生,自由施展发挥,获得成长。
我们建立了以模拟、全真、实习为内容的多样化实践体系。通过各种宣传讲座和校园活动,激发、唤醒学生的创业基因,然后在学校全真环境创业园的基础上,分阶段、多层次地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学校暑期的“创业特训营”作为一项特色教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集中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以教师为主带动学生共同创业的“青蓝计划”和“创业导师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质,而每个项目至少培养5名学生的立项要求则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参与的覆盖面;“模拟创业实训”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基本的创业条件、要求;“海外创业实践”则为学生开阔视野、交流新知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学期末的“创业成果展示”则通过学生创业项目在市场上的表现检验成效,总结经验。
学校通过发掘教师团队的专业力量,鼓励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和平台,结合专业特色,找准行业空白,开发符合市场新趋势的创业项目。近期已有空调工程专业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冷暖在线”、万色城电子商务创业等多个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开创性的项目,由我校教师领衔,通过创业园的进一步孵化,成为在校学生创业实践的延伸平台,同时也作为我们打造创业教育新生态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与专业教学融合方面,学校于2009年就明确规定各二级学院应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除公共限选课外,全校34个专业必须开设4 ~ 6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每个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不低于10学分。由此,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全覆盖。
定期开设浙商企业家大讲堂,以“弘扬浙商精神,培育浙商人才”为宗旨,把实实在在的浙商创业经验口传心授给学生。每学年还有计划地举办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之星”评选和校际学生创业经验交流等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活动范围覆盖所有在校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我们营造了创业教育的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去熏染学生。
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推进,围绕课时、学分、场地、资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校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学生取得的创业教育学院学分,可抵充原专业非核心课程类学分,包括部分通识教育课程、部分专业选修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的学分,也可抵充毕业实习的学分,最高可抵充30个学分;经批准进入创业园的学生创业项目,可免费使用经营场地;经创业园孵化,毕业时自主创业的负责人,可向学校申请一定额度的创业扶持金等。
此外,近几年学校还积极争取浙江省财政厅、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浙江商业集团公司、浙商职教集团等单位的支持,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合力推动建设良性的创业教育生态。
《职业》:从最初的踟蹰前行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创业教育已然步入发展正轨,未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走向何方?
何伏林: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创业教育还是要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重心,这是一个积累的阶段。随着历届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大趋势,创业教育将会迎来“结果子”的阶段。创业教育的成果将转化为市场的新鲜血液,社会资金也会更直接参与到大学生的创业之中,学校与市场间的壁垒将会消失。到那时,创业教育就不再是学校里的一项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立足于市场的独立创业形态。
厚积方能薄发,要保证学生和学校积累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理清所有环节和思路,才能顺利走向我们期许的那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