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峪游记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出生在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西庄头村。小时候,每当母亲带着我回娘家时,我除了对村内的麻潢有兴趣外,还有一大兴趣就是喜欢站在村东的石坝上眺望几里外陡然而立、像石门一样的石门峪。童年的我一直想让母亲带着我走进石门峪,看看传说中的“系马桩”和“石佛”,但每次母亲总是说道:夏天会发大洪水的,千万别进去。因此,五十多年来,我一直未能走进石门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光。
  去年二舅病故后,二弟用车拉着我和妹妹去祭奠老人,因为去得较早,我提出要进石门峪看看的想法后,妹妹和二弟欣然同意,于是我终于有了乘车进入石门峪的机会了。

远望峪口


  据蔚州旧志记载:“石门山在城西南四十里,山下即石门峪,两壁屹立,青绿相间,晓日初过,岚雨欲滴,行者如入画图”。著名的“蔚州八景”之一。很窄的峪道,只能并排走两辆车。两边的山崖就象刀切的一般齐,有几百丈高。峪路崎岖,蜿蜒向南伸出,可通灵丘。
  这石门峪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村庄,东边的村庄叫东庄头,西边的村子叫西庄头。虽然两个村庄都靠近石门峪,可村子的名字却和石门峪毫无关系。倒是距离石门峪十华里、山西的两个村子却与石门峪有了关系:峪西的村子叫西石门,峪东的村子叫东石门。而我又是出生在西石门村的,所以,就更与这石门峪关系密切了。
  盛夏七月,石门峪满山都是葱茏的草木,来到峪口,但见两侧悬崖壁立,直冲云天。行走在峪中新修的进山公路上,却布满了泥沙,到处都留下了刚刚发过大洪水的痕迹。这我知道,石门峪蜿蜒数十里,沟壑遍布其中,只要遇上雷雨,所有沟岔里的洪水便会归入峪中,然后它就像咆哮的狮子一样,在峪中猛冲,越聚越多,最终浪头越涨越高,冲出了石门峪口,汇入了壶流河中。

峪口


  由于夏天的天气变幻无常,“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天气时而有之,所以,每当夏天来临时,进山的人们一般都选在上午。如果下午进山,遇上洪水,由于两边是悬崖峭壁,面对洪水的袭击,那只能是葬身洪流之中了。从古到今,有多少人曾经葬身于洪流之中,已经很难用数字统计了。
  沿着洪水过后的水泥路,我们向前走去,拐过一道灣,在峪谷的中间却突兀起一座小山丘。“这就是传说中关羽的系马桩。”多次开车从石门峪进山的二弟指着小山丘说道。望着突兀的小山丘,我又想起了母亲给我讲过的石门峪里的古老传说:相传三国征战时,关羽曾进过石门峪,他先把赤兔马拴在系马桩上,却口渴难耐,想从峪里找口水喝,无奈这石门峪里却无山泉。望着陡峭的山崖,关羽扬刀劈去,只听一声巨响,山崖裂开一条缝隙,仍然没有山泉涌出。于是这石门峪里便又有了“刀劈崖”的传说。

拴马桩


  传说归传说,由于这石门峪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远的不说,就抗日战争时期,石门峪就是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领地。也是日寇封锁的主要峪口之一。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的故事就是她童年所经历的抗日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为了封锁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道路,便在西庄头村修筑了炮楼,派驻了日军,炮楼的瞭望孔专门对准石门峪口的方向,其目的是专门监控八路军进山出山的行踪。
  可鬼子白天能进行监控,晚上就无能为力了。而我八路军却常常是昼伏夜出,袭击鬼子。母亲记忆最深的一天夜里,几名游击队员潜入西庄头村里,偷袭了日寇的炮楼,还炸死了两个日本鬼子。过了几天,鬼子便用汽车拉来上百名日伪军从石门峪进山扫荡。也就是在这次扫荡中,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包围了陈庄子和下栈村,县委书记邹嘉甫、宣传部长王子尚、妇救会主任曹清正,为了掩护群众转移,都在突围中壮烈牺性。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但日寇的血雨腥风却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前边的革命者牺性了,后边的革命者又踏着他们血迹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将日寇赶出了中国。
  走过系马桩,再向前走去,就可看到一尊新雕塑起的观音菩萨佛像。佛像高十几米,安详地耸立在悬崖前。佛像前的石桌上摆满了各种供品和水果,峪西的悬崖上不时传来阵阵佛乐,给这深深的峡谷里增添了一层神奇的氛围。

石佛


  由于时近中午,二舅的祭奠仪式就要开始了,我们再向峡谷深处行走,已经不可能了。轿车驶出了峪口,我再次向石门峪望去,那两边陡峭的悬崖仿佛比来时更雄伟壮观了。
  石门峪,神奇的峪,英雄的峪,下次我还会再来的。
其他文献
终于,我像一棵树,无声地融进这片莽苍苍的绿海,完全和这里的热风、飞鸟以及杂草重叠在一起。历经沧海桑田,火山早已平庸,非但看不出不羁,甚至跟泥土、房子、植物、花朵一个样,平平常常,安安分分,简简单单,默默无语。  踏上云州大地,心像上了发条,只专注于地质的遗迹。金山、狼窝山、阁老山、马蹄山……无一不是神奇的造化。从高空俯瞰,它们像一群疾跑的动物,跑着跑着便把桑干河谷烘托的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阳光
期刊
作为首家省级运营中心,云台崖山西运营中心备受安化当地政府及八角茶厂的高度重视,安化县政府、厂家多次协助运营中心,在山西、内蒙、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进行战略推广,伴随着京张、大西高铁的开通,云台崖以大同做为中心地,不断向周边扩散,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一切源于一个茶人的情怀,他叫李国斌。  李国斌的日常生活很单调,唯独对茶情有独钟,从爱上茶那一刻起,他就不断地寻觅高品质的茶,然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期刊
我喜欢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喜欢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他们的心境,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脸上那感恩、幸福、满足的笑容。  去年冬天,我见到了居住在养老中心,一辈子打光棍的五保户袁亮,他是定安營村人,不识字,傻愣愣的,胖乎乎的,71岁了,十分精神。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敞着怀,我建议他扣好扣子,他笑嘻嘻地说:“都是发的新衣服,一点也不冷。”说起日常生活,他有些激动,嗓门非常大:“我咋
期刊
时光骎骎,逝者如斯。  转眼又是一年六一。  看孩子们兴高采烈,盛妆表演,心中无比艳羡。真想亦如这些稚子一般,也将每一天的日子,过得欢天喜地,锣鼓喧天。溫一颗童心,慢煮岁月,把那些无忧无虑的年华,熬成时光的汤,细品慢咂,悠长回味。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其实,不是不记得。  而是,即使记得了,又能怎样呢?  反正已经来不及了,反正已经回
期刊
亲爱的家:  一别多日,君可念我?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安顿好孩子,惜别了你,拉着行李箱踏上了说远不远却不知何时返程的旅途。回到了久别的校园,杏花满树,垂柳新绿,春意正浓。  第二天上午,学生也陆续归来,结束了漫长而不安的假期。教学依旧,人亦依旧,只是,校门从此紧锁,生活一改常态。我的两个教学班分成了四个,工作量增了一倍,日子万分充实,闲暇一刻难求。但是,眼前守着学生,心中感到了踏实。虽然假期一
期刊
李安民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说起大同铜器的历史与发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根本不敢相信他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他更是目标寥远,自信满满。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们与他一同走进大同铜器的历史过往。曾经辉煌 无奈衰落  李老说,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
期刊
在云冈,天空如盛夏的地中海。被打翻的夜空,有星斗落入石头。  武周山横卧,令一片高原倾斜。五万尊佛像,如五万部书卷压皱时光。刹那成为千年,王公脱帽,饮食男女手捧竹简,短葛换了罗衣。  古人们来来往往,刻满难懂的字迹。篆书森立微笑,汉隶苍茫远望,而马上的魏碑来去,如雕刀砍削纵横,剖开石头,找寻历史的真身。  一把雕刀来自秣莵罗。肉身丰饶,等着大地来收割。  天地肥厚,而生民激荡,有如武周川的水波。 
期刊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方山之陵的兴起  在山西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个梁山跟水泊梁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名称,而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它的名字叫方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
期刊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在成立仪式上讲话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同市总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思践悟,见诸行动。  市总工会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共建的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7月10日,正式在大同市泰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牌成立。市人大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作主旨讲
期刊
收藏成痴  30多年前,高明远从单位辞职,干起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对瓷器的收藏。当时,许多人对他的这一举动颇有微词:你又不是什么富有阶层,好好的工作不干,每天和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坛坛罐罐打交道,简直是不务正业,或者是思维有问题。  妻子坚决反对:那些坛坛罐罐家里堆得四处都是,又一个也不许动,简直把人气得没办法。还有,他一听说哪里有什么藏品,就不管不顾地一走十天半个月,家里啥也指望不上。无奈,妻子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