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泥泥狗艺人的调查
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古代被称为“宛丘”和“陈”,相传是“太昊之墟”伏羲所都之地。这里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和多样的民俗。淮阳又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古城,拥有“弦歌台”、“平粮台”、“白龟池”等著名的遗迹。泥泥狗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它和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太昊陵宏伟壮观,伏羲像端坐在陵园正中的统天殿里,殿后便是巨大的伏羲坟,坟后有一个蓍草园,相传伏羲曾用此草占卦。太昊陵,当地群众称之为“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又称“二月会”。这时民间艺人就带着自己制作的泥泥狗赶到庙会上出售。前来朝祖进香的人,都要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去给孩子们玩。旧时,当地还有一种习俗:凡是路上的孩子们遇见赶会回家的香客,都可以向他索要泥泥狗,孩子们唱起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香客们就抓一些泥泥狗给孩子们。不给,孩子们又会唱起歌谣诅咒你:“老斋公,慢慢走,回家死你老两口。”现在这种习俗早已经消失,但游人仍要带上一些泥泥狗回去送给孩子们玩。因此,每年庙会期间泥泥狗的销售量是很大的。
(一)泥泥狗造型特征及历史烙印
据传说,河南省淮阳县城太昊陵庙会上的泥泥狗,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最古老的泥塑。现在我们见到的泥泥狗,全是用胶泥捏(烧)制而成的,全身以黑色为底色,以大红、桃红、黄、白、绿五色勾画图案,图案以线(直线、弧线)点为基础。线条稚拙而生动活泼,色彩绚丽而不失沉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它是形形色色的奇禽异兽的怪异的合体,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大小不一,丰富多彩。其中包罗了鸟、兽、鱼、虫与人物,无奇不有,变化多端,充满着虚幻的神秘感,散发着古朴而浓烈的乡土气息。走访中我们一路所见大致有双头狗、人面猴、猴头燕、对脸人、草帽老虎以及斑鸠、青蛙等200多种造型,其中双头造型颇多。泥泥狗有孔可吹,其声响亮。淮阳泥泥狗还有两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其一,任何一种泥泥狗的腹部或翅膀上都有一个鲜明女性生殖器官纹饰。尤其是泥泥狗的代表性造型“人面猴”,被夸大的腹部是一个夸张的女阴,中着朱红加以渲染。这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其造型与远古先民的生殖器崇拜、始母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二,许多奇禽异兽的造型,都可以从《山海经》一书中找到酷似参考形象。而泥泥狗的制作过程又自然地引起我们对女娲“抟土造人”故事的神思遐想。
泥泥狗作为一种“图腾时代的活化石”、“现代的古老文物”,就其色彩及图纹来说,它特有的绳纹与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显然是伏羲文化的遗风;泥泥狗全身呈黑色,这是受了夏后氏文化的影响所致(夏代尚黑);泥泥狗明显呈楚漆器格调,这无疑是陈楚文化的标志的遗存(淮阳曾一度为楚都)。
(二)“泥泥狗”艺人缘何聚居城东
泥泥狗生产作坊高度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12个村庄内,最近的村庄距太昊陵只有1公里,南距古宛丘遗址4公里左右。为什么都集中于城东,而城西、城南、城北均无泥泥狗生产基地?有人认为和远古东夷部族子孙不违祖制,只认东方为主为源的部落聚集区域习俗有关。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们更可以从另一角度去推想。伏羲又称太昊,尽管在古籍上有“伏牺”、“伏戏”、“包牺”、“庖牺”、“宓羲”等多种写法,但其本字应是“曦”,“曦”有“日光”之义。“昊”的金文字形是天上有日,“天,颠也”,“颠,顶也”(《说文解字》)。可知“天”是人的头顶,那么“昊”的原始造意便是人的头顶上方有一轮红日。“伏羲”、“太昊”原是来自先民的太阳神崇拜。伏羲氏教民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开创了中国畜牧业先河,驱走了远古洪荒时代的愚顽和蒙昧,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因而他是人间的太阳。太阳来自东方,那么伏羲氏族以东方为主为源的聚居习俗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泥泥狗艺人有几多
年过80的彭兴孝老先生长期从事淮阳民间文化的研究,按照他的指点,我们来到城东一个叫许楼村的地方,找到了“泥泥狗”艺人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房国富老先生,年逾80的老艺人,一边捏着泥泥狗,一边介绍说,他12岁学艺,当时学艺的人颇多,目的都是为了讨口饭吃,养家糊口,一般学三两年,手练熟了,啥都捏,百把几十种不重样。过去城东十好几个村庄捏泥狗子,到如今大多都不干了,有几把好手(手艺好的人)也都过辈了(去世了),就数他年纪最大了。剩下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一年挣万把块钱回来,捏泥狗子一家数口一齐上,一年也挣不了这些钱。再说,年轻人爱干净,嫌脏嫌累,宁愿打工、跑生意也不愿干这活儿。我们又向其他艺人和本地民间艺术工作者做了些调查访问,他们的共同说法是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令人担忧。第一,收入不景气,造成生产大面积萎缩。河里无鱼市上看,以前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叫卖泥泥狗摊位有好几百个,现在只有五六十家了,且大多是提篮叫卖的。第二,地方政府扶植不力。庙会管理部门为规范庙会秩序,把本是庙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泥泥狗叫卖摊位,从陵园内移至远离午门以外一块空地上。赶庙会的人买泥泥狗本来是图个吉利,图个顺便,这下可好,买和卖两不便,谁还会大老远跑到庙会以外去买泥泥狗呢?第三,摊位费太高。泥泥狗本是土特产,不值几个钱,便宜时一块钱一大把,卖多少才能把摊位费挣够?
二、泥泥狗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一)女娲·生殖崇拜
泥泥狗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小泥鳖、中小板(猴头雁、草帽老虎等)、娃娃头(又称梨喽,与我国古代乐器——埙相似)、大花货(兜肚猴、斑鸠、双头狗、双面人等)。泥泥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大花货类型的“人面猴”,它具有早期人类的形象,半人半猿,面目黑瘦,嘴尖须红;其造型或立,或坐,或置于马背之上;或有臂或无臂,多无下肢,一躯到底,下身突出一显赫的女器纹样,这与传说中的人祖奶奶——女娲猴身人面相吻合。女娲的形象以及鲜明夸张的女性生殖器纹饰凸显了泥泥狗所蕴涵的远古人类的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
淮阳泥泥狗造型神秘怪诞,大多强调动物造
型,几可与《山海经》中的奇兽相应。但泥泥狗虽名为“狗”,事实上关于狗的造型非常少,最常见也最主要的是猴的形象——唯一人面的动物。人面猴突出了两个特质:一是与传说中女娲的形象吻合;二是强调女性生殖器。这也就说明了泥泥狗之于女娲与生殖崇拜的关系。再有一点很关键:泥泥狗出现的时间与地点的唯一。泥泥狗只在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庙会期间,只在太昊陵出现。而太昊陵内供奉的除了伏羲之外,还有一位神祇女娲。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泥泥狗所包含的母系氏族时期生殖崇拜的意蕴,同时,它最初的出现也是为了纪念人类始祖女娲。
(二)伏羲·图腾崇拜
女娲为母系氏族制的神祇。随着男子在氏族中地位的提高,又出现了一个男性神祇,即伏羲。到了父系氏族制,妇女的地位转为低下,伏羲的地位高于女娲之上。随着伏羲的影响日益扩大,泥泥狗所承载的另一重要意蕴——图腾崇拜也逐渐变得浓重起来。
淮阳泥泥狗多玄鸟造型,这与太昊陵中所祭祀的神灵以及华夏部落的图腾是分不开的。原始人类往往相信每一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于是就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祖先和神灵去崇拜,看作本氏族的保护神。这种图腾既是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氏族的标志和象征。在淮阳太昊陵受祀的诸神中,除伏羲、女娲外,还有一个与其共管东方大片土地的句芒。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而句芒则是一种鸟。神话传说中的句芒是“鸟身人面”的“治春”之神,其状貌恰似“泥泥狗”中的一个奇特品种——猴头雁。大多认为太昊乃伏羲氏,而句芒则为伏羲之辅臣,又是鸟部族的首领,辅佐着以伏羲为首领的蛇部落。参与祭祀的泥泥狗多以鸟形呈现,这无疑证明了远古时代句芒领导的鸟部落是伏羲领导的蛇部落的下属。到了商代,华夏统治者则完全以鸟为图腾。“句”的古音读法是“古侯切”,即“ɡou”,“泥泥狗”就是“泥泥句”。由此可以理出一条线索:猴头雁——人面鸟——句芒——泥泥狗,这才是泥泥狗名称的真正来源。
泥泥狗又被称为“陵狗”、“灵狗”,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伏羲的纪念和远古的图腾崇拜。伏羲时代,狗被认为是上天派到尘世拯救生灵的保护神,后来还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搜神记》卷十四《盘瓠篇》中说,古代高辛氏时,有狗叫“盘瓠”,好五色衣,是蛮夷族的祖先。在豫东一带的民间有传说,“伏羲”的“伏”字,即人与犬合成的。由此可推测,伏羲氏族把狗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在民间走访中,金庄的泥塑老艺人说:“自有太昊陵就有泥泥狗,因为这是纪念伏羲造人育物时开始制作的”。同时,泥泥狗的制法是除底色平涂外,其他装饰都采用点和线两种手法,而绳纹、方格纹等古陶器的画法则是伏羲时代的文化印记。仔细观察直立的泥泥狗,我们发现这些泥泥狗的画面造型是女阴,而整体塑型则是阳具,似乎是在注解“阴阳合一”的人文理念,这与伏羲所创“八卦”易理是相辅相成的。
(三)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
泥泥狗蕴藏着很多古代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对中国历史以及社会、民俗、美术、音乐诸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泥泥狗是用实心胶泥做的,分量重,一般体积小,采用古陶画法,要经过捏、晾、上色等工序,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泥泥狗的上彩也自成一格,它以黑色作底,红黄青白交相辉映,色调显得深沉、艳丽、古朴、奇美,加之与中国远古神话紧密相连,使它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原始神秘色彩。它以简洁粗犷,质朴无华,纯真稚拙,征服了无数欣赏者,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惊人的创造。
有趣的是泥泥狗不管大小,在它们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个连通的小孔,用嘴向小孔吹气,便会发出响亮的哨音。其中有一种可以吹出乐曲的,其状如梨子,称“小梨喽”,又叫“小喔笛”。这“小梨喽”就是中国的古代乐器——埙。埙的历史,非常古老。晋人《拾遗记》记载:伏羲“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小梨喽”有二孔、五孔、七孔几种。二孔的“小梨喽”能吹奏淮阳流行的三声民歌,七孔的则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在世代制作“小梨喽”的淮阳丁楼的一座古墓中,曾发现过一个黑陶七孔古埙。
泥泥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1.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泥泥狗主要用作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因此特别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2.自然美与健康美的完美体现。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注重实用,注重朴素的审美感情与健康的审美形态,注重生活的本质,不刻意追求繁华的装饰与技巧的表现。3.传统手法与现代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它对现代人认同自然、陶冶情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美)D·博德《世界神话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
(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
霍进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杨复竣《史话太昊伏羲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7
郭新生《“泥泥狗”的艺术积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
吴建中《泥泥狗六千年的文化遗存》,《中州今古》,2004
(通讯地址:466001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作者为副教授)
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古代被称为“宛丘”和“陈”,相传是“太昊之墟”伏羲所都之地。这里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和多样的民俗。淮阳又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古城,拥有“弦歌台”、“平粮台”、“白龟池”等著名的遗迹。泥泥狗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它和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太昊陵宏伟壮观,伏羲像端坐在陵园正中的统天殿里,殿后便是巨大的伏羲坟,坟后有一个蓍草园,相传伏羲曾用此草占卦。太昊陵,当地群众称之为“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又称“二月会”。这时民间艺人就带着自己制作的泥泥狗赶到庙会上出售。前来朝祖进香的人,都要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去给孩子们玩。旧时,当地还有一种习俗:凡是路上的孩子们遇见赶会回家的香客,都可以向他索要泥泥狗,孩子们唱起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香客们就抓一些泥泥狗给孩子们。不给,孩子们又会唱起歌谣诅咒你:“老斋公,慢慢走,回家死你老两口。”现在这种习俗早已经消失,但游人仍要带上一些泥泥狗回去送给孩子们玩。因此,每年庙会期间泥泥狗的销售量是很大的。
(一)泥泥狗造型特征及历史烙印
据传说,河南省淮阳县城太昊陵庙会上的泥泥狗,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最古老的泥塑。现在我们见到的泥泥狗,全是用胶泥捏(烧)制而成的,全身以黑色为底色,以大红、桃红、黄、白、绿五色勾画图案,图案以线(直线、弧线)点为基础。线条稚拙而生动活泼,色彩绚丽而不失沉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它是形形色色的奇禽异兽的怪异的合体,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大小不一,丰富多彩。其中包罗了鸟、兽、鱼、虫与人物,无奇不有,变化多端,充满着虚幻的神秘感,散发着古朴而浓烈的乡土气息。走访中我们一路所见大致有双头狗、人面猴、猴头燕、对脸人、草帽老虎以及斑鸠、青蛙等200多种造型,其中双头造型颇多。泥泥狗有孔可吹,其声响亮。淮阳泥泥狗还有两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其一,任何一种泥泥狗的腹部或翅膀上都有一个鲜明女性生殖器官纹饰。尤其是泥泥狗的代表性造型“人面猴”,被夸大的腹部是一个夸张的女阴,中着朱红加以渲染。这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其造型与远古先民的生殖器崇拜、始母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二,许多奇禽异兽的造型,都可以从《山海经》一书中找到酷似参考形象。而泥泥狗的制作过程又自然地引起我们对女娲“抟土造人”故事的神思遐想。
泥泥狗作为一种“图腾时代的活化石”、“现代的古老文物”,就其色彩及图纹来说,它特有的绳纹与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显然是伏羲文化的遗风;泥泥狗全身呈黑色,这是受了夏后氏文化的影响所致(夏代尚黑);泥泥狗明显呈楚漆器格调,这无疑是陈楚文化的标志的遗存(淮阳曾一度为楚都)。
(二)“泥泥狗”艺人缘何聚居城东
泥泥狗生产作坊高度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12个村庄内,最近的村庄距太昊陵只有1公里,南距古宛丘遗址4公里左右。为什么都集中于城东,而城西、城南、城北均无泥泥狗生产基地?有人认为和远古东夷部族子孙不违祖制,只认东方为主为源的部落聚集区域习俗有关。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们更可以从另一角度去推想。伏羲又称太昊,尽管在古籍上有“伏牺”、“伏戏”、“包牺”、“庖牺”、“宓羲”等多种写法,但其本字应是“曦”,“曦”有“日光”之义。“昊”的金文字形是天上有日,“天,颠也”,“颠,顶也”(《说文解字》)。可知“天”是人的头顶,那么“昊”的原始造意便是人的头顶上方有一轮红日。“伏羲”、“太昊”原是来自先民的太阳神崇拜。伏羲氏教民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开创了中国畜牧业先河,驱走了远古洪荒时代的愚顽和蒙昧,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因而他是人间的太阳。太阳来自东方,那么伏羲氏族以东方为主为源的聚居习俗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泥泥狗艺人有几多
年过80的彭兴孝老先生长期从事淮阳民间文化的研究,按照他的指点,我们来到城东一个叫许楼村的地方,找到了“泥泥狗”艺人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房国富老先生,年逾80的老艺人,一边捏着泥泥狗,一边介绍说,他12岁学艺,当时学艺的人颇多,目的都是为了讨口饭吃,养家糊口,一般学三两年,手练熟了,啥都捏,百把几十种不重样。过去城东十好几个村庄捏泥狗子,到如今大多都不干了,有几把好手(手艺好的人)也都过辈了(去世了),就数他年纪最大了。剩下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一年挣万把块钱回来,捏泥狗子一家数口一齐上,一年也挣不了这些钱。再说,年轻人爱干净,嫌脏嫌累,宁愿打工、跑生意也不愿干这活儿。我们又向其他艺人和本地民间艺术工作者做了些调查访问,他们的共同说法是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令人担忧。第一,收入不景气,造成生产大面积萎缩。河里无鱼市上看,以前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叫卖泥泥狗摊位有好几百个,现在只有五六十家了,且大多是提篮叫卖的。第二,地方政府扶植不力。庙会管理部门为规范庙会秩序,把本是庙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泥泥狗叫卖摊位,从陵园内移至远离午门以外一块空地上。赶庙会的人买泥泥狗本来是图个吉利,图个顺便,这下可好,买和卖两不便,谁还会大老远跑到庙会以外去买泥泥狗呢?第三,摊位费太高。泥泥狗本是土特产,不值几个钱,便宜时一块钱一大把,卖多少才能把摊位费挣够?
二、泥泥狗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一)女娲·生殖崇拜
泥泥狗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小泥鳖、中小板(猴头雁、草帽老虎等)、娃娃头(又称梨喽,与我国古代乐器——埙相似)、大花货(兜肚猴、斑鸠、双头狗、双面人等)。泥泥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大花货类型的“人面猴”,它具有早期人类的形象,半人半猿,面目黑瘦,嘴尖须红;其造型或立,或坐,或置于马背之上;或有臂或无臂,多无下肢,一躯到底,下身突出一显赫的女器纹样,这与传说中的人祖奶奶——女娲猴身人面相吻合。女娲的形象以及鲜明夸张的女性生殖器纹饰凸显了泥泥狗所蕴涵的远古人类的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
淮阳泥泥狗造型神秘怪诞,大多强调动物造
型,几可与《山海经》中的奇兽相应。但泥泥狗虽名为“狗”,事实上关于狗的造型非常少,最常见也最主要的是猴的形象——唯一人面的动物。人面猴突出了两个特质:一是与传说中女娲的形象吻合;二是强调女性生殖器。这也就说明了泥泥狗之于女娲与生殖崇拜的关系。再有一点很关键:泥泥狗出现的时间与地点的唯一。泥泥狗只在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庙会期间,只在太昊陵出现。而太昊陵内供奉的除了伏羲之外,还有一位神祇女娲。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泥泥狗所包含的母系氏族时期生殖崇拜的意蕴,同时,它最初的出现也是为了纪念人类始祖女娲。
(二)伏羲·图腾崇拜
女娲为母系氏族制的神祇。随着男子在氏族中地位的提高,又出现了一个男性神祇,即伏羲。到了父系氏族制,妇女的地位转为低下,伏羲的地位高于女娲之上。随着伏羲的影响日益扩大,泥泥狗所承载的另一重要意蕴——图腾崇拜也逐渐变得浓重起来。
淮阳泥泥狗多玄鸟造型,这与太昊陵中所祭祀的神灵以及华夏部落的图腾是分不开的。原始人类往往相信每一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于是就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祖先和神灵去崇拜,看作本氏族的保护神。这种图腾既是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氏族的标志和象征。在淮阳太昊陵受祀的诸神中,除伏羲、女娲外,还有一个与其共管东方大片土地的句芒。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而句芒则是一种鸟。神话传说中的句芒是“鸟身人面”的“治春”之神,其状貌恰似“泥泥狗”中的一个奇特品种——猴头雁。大多认为太昊乃伏羲氏,而句芒则为伏羲之辅臣,又是鸟部族的首领,辅佐着以伏羲为首领的蛇部落。参与祭祀的泥泥狗多以鸟形呈现,这无疑证明了远古时代句芒领导的鸟部落是伏羲领导的蛇部落的下属。到了商代,华夏统治者则完全以鸟为图腾。“句”的古音读法是“古侯切”,即“ɡou”,“泥泥狗”就是“泥泥句”。由此可以理出一条线索:猴头雁——人面鸟——句芒——泥泥狗,这才是泥泥狗名称的真正来源。
泥泥狗又被称为“陵狗”、“灵狗”,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伏羲的纪念和远古的图腾崇拜。伏羲时代,狗被认为是上天派到尘世拯救生灵的保护神,后来还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搜神记》卷十四《盘瓠篇》中说,古代高辛氏时,有狗叫“盘瓠”,好五色衣,是蛮夷族的祖先。在豫东一带的民间有传说,“伏羲”的“伏”字,即人与犬合成的。由此可推测,伏羲氏族把狗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在民间走访中,金庄的泥塑老艺人说:“自有太昊陵就有泥泥狗,因为这是纪念伏羲造人育物时开始制作的”。同时,泥泥狗的制法是除底色平涂外,其他装饰都采用点和线两种手法,而绳纹、方格纹等古陶器的画法则是伏羲时代的文化印记。仔细观察直立的泥泥狗,我们发现这些泥泥狗的画面造型是女阴,而整体塑型则是阳具,似乎是在注解“阴阳合一”的人文理念,这与伏羲所创“八卦”易理是相辅相成的。
(三)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
泥泥狗蕴藏着很多古代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对中国历史以及社会、民俗、美术、音乐诸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泥泥狗是用实心胶泥做的,分量重,一般体积小,采用古陶画法,要经过捏、晾、上色等工序,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泥泥狗的上彩也自成一格,它以黑色作底,红黄青白交相辉映,色调显得深沉、艳丽、古朴、奇美,加之与中国远古神话紧密相连,使它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原始神秘色彩。它以简洁粗犷,质朴无华,纯真稚拙,征服了无数欣赏者,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惊人的创造。
有趣的是泥泥狗不管大小,在它们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个连通的小孔,用嘴向小孔吹气,便会发出响亮的哨音。其中有一种可以吹出乐曲的,其状如梨子,称“小梨喽”,又叫“小喔笛”。这“小梨喽”就是中国的古代乐器——埙。埙的历史,非常古老。晋人《拾遗记》记载:伏羲“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小梨喽”有二孔、五孔、七孔几种。二孔的“小梨喽”能吹奏淮阳流行的三声民歌,七孔的则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在世代制作“小梨喽”的淮阳丁楼的一座古墓中,曾发现过一个黑陶七孔古埙。
泥泥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1.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泥泥狗主要用作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因此特别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2.自然美与健康美的完美体现。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注重实用,注重朴素的审美感情与健康的审美形态,注重生活的本质,不刻意追求繁华的装饰与技巧的表现。3.传统手法与现代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它对现代人认同自然、陶冶情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美)D·博德《世界神话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
(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
霍进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杨复竣《史话太昊伏羲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7
郭新生《“泥泥狗”的艺术积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
吴建中《泥泥狗六千年的文化遗存》,《中州今古》,2004
(通讯地址:466001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作者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