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何南林先生,还是从他那篇批评莫大伟诋毁中华语文的长文开始的。我并没有机会读到莫大伟用英文写的原文,因为,退休后我只读业内的期刊,至于外文教学刊物则根本无缘涉猎。不过,何先生所引用的莫大伟的原文却相当完整,不是断章取义。这从莫大伟后来发表在网上的答辩文章中也可以看出。
  一个美国人跑到中国来,对传承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的中华文明载体的中文和汉语使用了辱骂的词汇,对这件事大概稍具中国良心的人,都会觉得不堪忍受。所以我读了何先生有理有据的批评文章,真是心悦诚服。
  莫大伟当然不会甘心,于是他答辩文章的英文文本又见诸网上。而且,还拉上了一两个据说是某大学教师的帮闲文章。有了帮闲的“翻译”就给莫大伟的脸上涂了点油彩,让他那不太好看的面貌略显温和些。但是,个别用词的被刻意美化,并不能完全消除莫大伟通篇对中文的恶意。例如颇讲证据的莫大伟,这回却抬出了一个无从查考的证明,来指证中文的难学。据说是有一次因患感冒,他要写一张便条用到sneeze 的中文,但连问了三个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却没有一个人会写中文的“嚏”字。当然,在这种时候是没有哪个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甘愿挨莫先生的板子,为莫先生作伪证。所以,这件足以证明中文难学的“证明”也就成了无头公案。
  相反,莫大伟却在何南林先生的问难面前,左支右吾出尽了洋相,对于何先生随便举的一个美容名词,莫大伟虽然分析了半天,也还是不敢一口就说出它不过是“眼睑整容术”(blepharoplasty)。
  但这五个字任何一个中国的中学生都会认得。这也就是中文的妙处。所以,究竟是中文难学还是英文难学,这不是一目了然吗?莫大伟又纠缠说他的电脑里没有那个“睑”字。因此是何先生在用一个生僻字来为难他。在这里莫大伟充分暴露了他的不学无术。他根本不知道中国内地早在1980年,就由信息主管部门编出了一个统一的中文字库。这就是我们常用的包括6763个汉字的国标GB2312字库。(现代在使用的汉字总量也就差不多是这么些)既然GB字库里有,那么GBK字库(相当于ISO世界标准局字库)里也当然会有。而那个莫大伟说他的电脑里没有的“睑”字,它在GB字库里的区位号就是7790。所以,说谎的或者连一个“睑”字也在“他的电脑里”找不到的,却是这个美国“语言学博士”!据我猜想大概是莫大伟念了白字,所以他用拼音输入法,就找不到这个字。现代中文几乎全部就是只有这六千多字。如果用英文来比,也不过相当于大学六级考试的水平。连六千个中文单字,也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却偏要摆出个博士头衔来吓人。
  为了彻底结束这场争论,何先生就拿出了他的这本书稿。原来何先生在他教授英文正课之余,早就感受到英文在近现代向全世界传播中,无形中在某些洋大人心中和他们的“买办”间形成了某种错觉,以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文种特别优越的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最早英文之所以成为近现代的“普世文种”,是与18世纪以来大英帝国海上霸权和其遍布五大洲的殖民地有关。所以,何先生虽是教英文的,但他对英文却并不奉若神明,而是洞悉其弊。他对英文甚至欧洲的诸多文种的了解是深刻和公允的。这次和盘端出可谓是厚积薄发。因此,我们也就受益匪浅了。
  我遇到过许多中国学生,他们学英文最感头疼的事,就是英文文法弄不清爽。这是必然的事。因为严格说来,中文和汉语几千年来就没有过语法(或称文法)这一门学问和习惯。若不是清末的马建忠套着英文文法搞了部《马氏文通》。中文和汉语还没有那么啰唆和累赘呢!甚至到今天国内的“语法家”们还对许多基本问题争论不休。因为它毕竟是舶来品的中国造。这样一来就苦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毕竟中文和汉语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附加成分”的大语种和文字!不过我相信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看了何南林先生这本书,至少会对中文汉语与英语文的区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遇到语法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起十八、十九世纪帝国主义横行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摧毁殖民地的固有文化,殖民地的固有文字也就首当其冲。远在20世纪初,中国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时代,中国的文字也难逃厄运。其最早发难者,并不是外国人而是那个中、英文都只是一知半解的福建人卢赣章。“学了26个字母,拼法学会就会了英文”。这种崇洋的梦呓,当时竟然颇有市场。而且还打出了一个“爱国”的幌子。当然,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个环境下,对中文和英文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不容易的。可是这只能说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是不容易的。至于后来的留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就把欧洲的语言中心主义,甚至违反经典大师索绪尔的本意,也生搬到中国来。这就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进入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汉字成功进入电脑,表现出巨大威力的事实,使一些有识之士奋然而起为汉字平反,论证中文在信息时代的种种优势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其中,开其先导者,就我记忆所及,最早当推华东师大曾性初教授那篇振聋发聩的长文《汉字好学好用论》。以后就是一大批多学科学者,从多角度论证中文汉字的优势。特别是王选院士激光照排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汉字在工业化时代印刷技术落后的面貌。到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施行,“规范汉字”终于确定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应该说过去20年的激烈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坚持“汉字落后论”的先生们却又请出来莫先生,让他来把我们祖国的文字辱骂一通。就我所知,何南林先生过去从不涉及《汉字文化》的徐德江先生与伍铁平之争。这一次是他首先从那本英文教学刊物上看到了莫大伟的原文。所以,才义愤而起,写出了那样一篇震撼人心、痛彻肺腑的长文。其实,对于赞扬中文优越,何先生远不是从这一篇东西开始,而且也不是在《汉字文化》上发表的。读罢何先生这本书,我只觉得钦敬与感动。是什么使一位以教英文为生的老师,能从英文中看出中英文的差异,又从而发掘出中文的先进与伟大?
  我搞英文也算花费了大半生,它可算是我的第二专业。我中学时的老师有不少是英国人,但是我并没有从他们听到对中文和汉语像莫大伟这样地诬蔑不屑。他们对东方文化及其载体的汉字,也都还是一往情深。尽管如此,我却从来没有因此对东西方的语文,有像何先生这样深刻的认识。何况他的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严肃中又不乏风趣幽默。加以说理透彻,举例确切,更让人有无可争辩之感。不要说是我,我相信就是绝大多数读者,也包括那些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对英文有了一定基础的学子,一经捧读定会爱不释手。也就在这时,我在电视上“同唱一首歌”的节目中,听到张明敏在华侨中重唱起他的那首“我的中国心”。这时的张明敏已有了白发,声音也有些嘶哑,但是他的歌仍然让我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这感觉和通读何南林先生的这本书和他的文集是同样的感受。因此我就把“我的中国心”做了我为推介何先生《横行的英文》一书文章的题名。因为不用我说,如果不是从中英文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高明与伟大,从而激起他无比深沉的爱国激情,他也难以早就有所准备地写出这洋洋几十万字的珍贵大作。我希望这本书还会成为一切学习英文的中国学生们的必读丛书,不仅期望他们能从而弄清中文和汉语与英国语文之间在表现方法与思路之间的区别,解除许多学习上的难题,而且从此也期盼读者会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通讯地址:730070甘肃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有+VP”一类句式近些年颇受语法学界关注,多数论者认为这类句式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通话,并形成新的语法变异。关于这一变异形式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王森等人认为,普通话中这一新兴的句式“与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有关”,近代汉语为普通话中这一句式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依据”。①王森等所谓“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唯一的根据是孙锡信《〈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期刊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是苏轼《荔支叹》中的诗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本诗“解题”中写道:“作者把荔支作为祸根,从汉、唐统治者贪图享受,不惜骚扰人民的历史事实,联系到现实,指名揭发那些官僚争新买宠、谄媚无耻的行为,不稍隐讳。”该书在“尤物”一词下注:“尤物,珍异的物品。”(见该书中编第二册159、160页)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本诗“尤物”下注:“尤物,奇异、珍贵的物品
期刊
历代学者对《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理解不一。一、谖草是否为实有之物。1.孔颖达、马瑞辰等认为“谖非草名”,谖草只是想象之物,并非实有。2.陆德明、黄焯等则认为谖草即萱草、忘忧草。二、萱草能否忘忧,怎样使用方能解忧?1.姚际恒等否认萱草可解忧。2.孔颖达等既判定谖草为想象之物,因此认为其功效也非寻常实有之物可比,以为只要种植、观赏萱草即可奏忘忧之效。3.朱熹
期刊
徐德江先生在《浅谈语言文字》一文中指出:百余年来,用西方特色普通文字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模式对汉字与汉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了四大论:“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幼儿识字有害论”。由于套搬西方特色的普通文字学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模式,使我国的汉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费时多、效率差的“少慢差费”的状态,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期刊
近代俗语词“赸”,今辞书有的未收录,大约是因未明其词义,而取慎重的态度,如修订本《辞源》和《辞海》;或以为其有本有据,却在未探明本源的情况下,贸然释之,如《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释“赸”:“走、走开。”《宋元语言词典》引明代佚名《墨娥小录》卷十四[行院声嗽]:“人事:走:赸。”亦释“赸”为“走”。今按,明代人言“走”未必是今语“走”的意思。①“走”古义为“跑”和“
期刊
一    志怪小说《异苑》中记载有一段离奇故事,我们称之为“如皋浮棺”,其文如下:  海陵如皋县东城村边,海岸崩坏,见一古墓,有方头漆棺,以朱题上云:“七百年堕水。”元嘉二十载三月坠于悬巘。和盖从潮漂沉,辄泝流还依本处。村人朱护等异而启之,见一老姥,年可七十许,皤头著袿,鬓发皓白,不殊生人,钗髻衣服,灿然若新,送葬器物,枕履悉存。护乃赍酒脯施于柩侧。尔夜,护妇梦见姥云:“向获名贶,感至无已。但我墙
期刊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经典,久而咏之,满口余香。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真能熟读,甚至细细研究,一定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现象或规律,比如押韵、对仗、用典。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发现,《唐诗三百首》中存在着很多词序变换的现象。    一、词序变换的类型    所谓“词序变换”,是指在诗歌的表述过程中,为了平仄相宜、押韵和谐、对仗工整,增加诗味,临时地变换诗歌的语言顺
期刊
近半个世纪以来,凡研究汉语词汇者,多举“慷慨”为联绵字例词,说它是双声联绵字、双音单纯词。此久已成“定论”,从注家注释毛泽东诗句的情况可见其影响之深。本文因注家之释对同“慷慨”相关的问题试予考辨,以见现代“联绵字”理论是非之一二。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注家释曰:“慨而慷:慷慨一词的拆开和倒用,中间加一‘而’字把音节拖长并增强语气,仍是慷慨激昂之意。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酱位居第五,可见它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低的。受汉民族源远流长的酱文化的影响,汉语形成了许多酱文化熟语。    一    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记西王母下人间见汉武帝,告诉武帝说神药上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于人间的说法。西王母下凡,自然只是传说。另有说法:酱乃周公所创。但《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酱的制
期刊
一、汉语俗字    俗字,作为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①  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出现后,汉字进入隶楷阶段,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字形逐渐趋于定形,楷书作为正字的地位在不断的演变中得到了确立,但是,与作为正字的楷书相对而言的俗字也随之在民间泛滥起来。纸的发明降低了书写的成本和难度,文字流传、使用的范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