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的人才机制、创新机制有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破解钱学森之问,争创双一流建设,从根本上说应该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上下功夫。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双一流;高校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多次表达过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归结成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 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有近40年,直至2016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教育学家们认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可以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怎样释放出高校的活力、出人才、创一流,这是面对我国教育状况与教育模式的直接拷问。
钱学森之问、双一流建设归结到一点都是谋求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完成这个目标的先决任务就高校自身而言即必须提高发展的自主权,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工夫。
一、去行政化、掌握办学自主权
高校的行政化和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这是是中国教育深层次最大的危害,导致学术权力、学术自由遭到侵蚀,这种体制不仅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甚至会阻碍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我们的大学制度,倡导和支持“学术神圣”,使大学回归“学术机构”而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再按照政机构来管理学术机构。政化的管理机制负面效应很多,最根本的就是破坏了教育的规律。大学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师生们集中精力读书、想问题、做学问、搞教学。
其次,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导致本应追求学术卓越的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地位低、只能转而迎合权力,崇尚权力,极大伤害了教授们治学的热情,导致大学的活力日渐衰竭,创新能力日渐萎缩。要改善这种局面,就不能仅对教育体制做些表面的修补,而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要“去行政化”把学校的文化和风气扭转回原本的状态,让所有人崇尚学术卓越。目前,很多人对“去行政化”的意思有误解,认为就是不要行政管理。所谓的“去行政化”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要以学术主导代替行政权力主导。通俗讲就是“谁的话有道理听谁的,而不是谁的行政职务高听谁的”。决策的时候不是靠最高行政领导来拍板,而是应该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认真讨论,取得共识,再由行政官员包括校长执行。
第二层意思是要尽量减少行政架构,缩小管理体系。可以不在校内设院系,只设学科的管理机构,把院和系对学术科研的干扰降到最低,同时也让学校里面的交叉学科获得发展。例如美国的高校中就成立了很多独立于院系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主要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学科整合的集成综合体,大学的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能够实现知识产业化,满足工业界对于知识的有效需求,便于学术界科学家与产业界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将教育、科研和知识转移有效结合,培养科技转化型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发展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因此要走出一条大学自治的道路并不容易。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取消编制是高校去行政化松绑契机,也倒逼着高校不得不直面未来怎样生存、怎样发展之路。
二、制定遵守大学章程、实行问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大学都要有章程。没有章程学校就没有自己的约束力,只能依靠行政力量管理学校。因此中国高校要办学独立,第一步就是认真贯彻法律,每一所大学都要制定章程,制订由学校举办者同级人大通过的具有宪法意义的大学章程,不仅规定应该怎么做,而且要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罚。有了章程之后,作为学术机构,大学内部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能上能下。但是行政岗位工作者应严格依照大学的章程来管理学校,不能用行政化的办法发号施令。管理者也没有权力支配教授,而是要根据教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校长来说,首先校长应该选择真正熟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行政管理能力强的教育家。因为教育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真正由懂得教育客观规律的人来管,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办,才有可能办好大学。其次,校长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或理事会、董事会)遴选产生,而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定校长。在校长的遴选过程中,一定要听取教授的意见,使校长真正成为教授们的代表。重大战略决策由学术委员会(或董事会、理事会 )制订,校长对学术委员会(或董事会、理事会)負责,否则,教授们就有权利罢免、更换校长。这就是“教授治校”。第三,校长要善于民主协商,要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与教授们商讨,真正反映大部分教工的集体意志。在这种新的大学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下,校长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但同时又受到很严格的监督。他可以放手干正确的事,一旦他的行为触犯到学校的利益,随时都将面临被监督和弹劾。追求学术卓越应当成为大学的灵魂“去行政化”、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都是为了恢复大学应有的崇尚学术、追求学术卓越的氛围。创造了这样的氛围,才能激发师生们的研究热情和创新能力。而研究热情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杰出人才必备的条件。
第四,切实落实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在大学相应的机构应是教授委员会,由其专门负责学校教育与学术事务的决策,负责教育质量监控,以及教师教学、学术评价。我国一些大学虽设有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但基本上形同摆设,由于学术共同体的缺位,导致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频发,同时也要真正发挥受教育者评价监督权的机制,使受教育者的评价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了,必然会促进高校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学术卓越。其结果第一就是学术自由。在校内,学术成就将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学术成就突出的人,不论老少,不论行政职务如何,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敬,享受很高的待遇。学校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探讨的氛围,鼓励大家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当然,要帮助鼓励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活力。第二就是学者自律。国内不断发生学术剽窃的问题,被广大社会所诟病,进而影响了学术交流的进行。许多研究人员怕自己的想法和成果被他人窃取,不再在公共学术交流场合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需知,创新思想必须要在自由交流中产生、成长和成熟。因此杜绝学术剽窃的现象,除了加强法律保障外,还要有诚信的学术道德作保障。
从理念的形成,到体制机制的完善,最后采取措施等,只要大学自己真正做起来,一定会调整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徐荃.试析我国高校问责制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
征求意见稿[EB/OL].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2010-2-28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双一流;高校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多次表达过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归结成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 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有近40年,直至2016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教育学家们认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可以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怎样释放出高校的活力、出人才、创一流,这是面对我国教育状况与教育模式的直接拷问。
钱学森之问、双一流建设归结到一点都是谋求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完成这个目标的先决任务就高校自身而言即必须提高发展的自主权,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工夫。
一、去行政化、掌握办学自主权
高校的行政化和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这是是中国教育深层次最大的危害,导致学术权力、学术自由遭到侵蚀,这种体制不仅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甚至会阻碍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我们的大学制度,倡导和支持“学术神圣”,使大学回归“学术机构”而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再按照政机构来管理学术机构。政化的管理机制负面效应很多,最根本的就是破坏了教育的规律。大学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师生们集中精力读书、想问题、做学问、搞教学。
其次,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导致本应追求学术卓越的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地位低、只能转而迎合权力,崇尚权力,极大伤害了教授们治学的热情,导致大学的活力日渐衰竭,创新能力日渐萎缩。要改善这种局面,就不能仅对教育体制做些表面的修补,而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要“去行政化”把学校的文化和风气扭转回原本的状态,让所有人崇尚学术卓越。目前,很多人对“去行政化”的意思有误解,认为就是不要行政管理。所谓的“去行政化”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要以学术主导代替行政权力主导。通俗讲就是“谁的话有道理听谁的,而不是谁的行政职务高听谁的”。决策的时候不是靠最高行政领导来拍板,而是应该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认真讨论,取得共识,再由行政官员包括校长执行。
第二层意思是要尽量减少行政架构,缩小管理体系。可以不在校内设院系,只设学科的管理机构,把院和系对学术科研的干扰降到最低,同时也让学校里面的交叉学科获得发展。例如美国的高校中就成立了很多独立于院系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主要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学科整合的集成综合体,大学的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能够实现知识产业化,满足工业界对于知识的有效需求,便于学术界科学家与产业界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将教育、科研和知识转移有效结合,培养科技转化型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发展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因此要走出一条大学自治的道路并不容易。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取消编制是高校去行政化松绑契机,也倒逼着高校不得不直面未来怎样生存、怎样发展之路。
二、制定遵守大学章程、实行问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大学都要有章程。没有章程学校就没有自己的约束力,只能依靠行政力量管理学校。因此中国高校要办学独立,第一步就是认真贯彻法律,每一所大学都要制定章程,制订由学校举办者同级人大通过的具有宪法意义的大学章程,不仅规定应该怎么做,而且要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罚。有了章程之后,作为学术机构,大学内部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能上能下。但是行政岗位工作者应严格依照大学的章程来管理学校,不能用行政化的办法发号施令。管理者也没有权力支配教授,而是要根据教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校长来说,首先校长应该选择真正熟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行政管理能力强的教育家。因为教育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真正由懂得教育客观规律的人来管,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办,才有可能办好大学。其次,校长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或理事会、董事会)遴选产生,而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定校长。在校长的遴选过程中,一定要听取教授的意见,使校长真正成为教授们的代表。重大战略决策由学术委员会(或董事会、理事会 )制订,校长对学术委员会(或董事会、理事会)負责,否则,教授们就有权利罢免、更换校长。这就是“教授治校”。第三,校长要善于民主协商,要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与教授们商讨,真正反映大部分教工的集体意志。在这种新的大学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下,校长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但同时又受到很严格的监督。他可以放手干正确的事,一旦他的行为触犯到学校的利益,随时都将面临被监督和弹劾。追求学术卓越应当成为大学的灵魂“去行政化”、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都是为了恢复大学应有的崇尚学术、追求学术卓越的氛围。创造了这样的氛围,才能激发师生们的研究热情和创新能力。而研究热情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杰出人才必备的条件。
第四,切实落实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在大学相应的机构应是教授委员会,由其专门负责学校教育与学术事务的决策,负责教育质量监控,以及教师教学、学术评价。我国一些大学虽设有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但基本上形同摆设,由于学术共同体的缺位,导致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频发,同时也要真正发挥受教育者评价监督权的机制,使受教育者的评价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了,必然会促进高校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学术卓越。其结果第一就是学术自由。在校内,学术成就将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学术成就突出的人,不论老少,不论行政职务如何,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敬,享受很高的待遇。学校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探讨的氛围,鼓励大家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当然,要帮助鼓励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活力。第二就是学者自律。国内不断发生学术剽窃的问题,被广大社会所诟病,进而影响了学术交流的进行。许多研究人员怕自己的想法和成果被他人窃取,不再在公共学术交流场合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需知,创新思想必须要在自由交流中产生、成长和成熟。因此杜绝学术剽窃的现象,除了加强法律保障外,还要有诚信的学术道德作保障。
从理念的形成,到体制机制的完善,最后采取措施等,只要大学自己真正做起来,一定会调整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徐荃.试析我国高校问责制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
征求意见稿[EB/OL].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2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