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为顺应时代潮流备的基本素质,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挑战。针对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应对这种差异的挑战,本文基于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探讨。并从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合作办学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实施跨文化教学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国际化人才培养 跨文化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即语言反映文化。西方语言学家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了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美国结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人类语言学家Sapir说过:“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1],“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是学习文化最丰富的源泉。” [2]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又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想学会或者精通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尤其是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通过学习把它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优势,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担负着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重任的合作办学,跨文化教学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8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和校际办学的热潮。1995 年我国颁布了《 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根据“入世”的承诺和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调查研究,与 2003 年 9 月颁布实施了《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流行无疑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学生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正是国际教育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因为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活动,交流的进行就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因此,从事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组织教学中有目的的把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成为实际语言课教学的很大障碍。以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文化差异进行梳理。
(一)宏观层面
就宏观方面而言,黄影妮[3]在《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她从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对文化差异的形成给出了客观的分析。比如:中国人的婚礼一定要穿大红,丧礼则是从头到脚的白,大喜与大悲洋溢期间,热闹与悲伤的气氛充斥在婚礼的锣鼓与丧礼的唢呐声中。而西方人婚礼穿白色婚纱,以示纯洁高贵,丧礼就一定要穿黑色体现庄严肃穆、安静,两者都不可或缺的。这种习俗的不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累的体现。又如: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这方面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基于世界观的不同导致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该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西方人信仰的“上帝”与中国人相信的“天公”无论是其所代表的东西还是其含义都不一样。最后,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
(二)微观层面
具体到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以上种种文化差异,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并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文化差异对合作办学的语音教学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而英语的单词有的是一个音节,有的是两个音节,有的则是多音节;英语单词有重音,汉语没有;英语单词读音中有辅音连读,汉语则没有;汉语有四声,而英语没有[4];英语中有连读、吞音、失去爆破、浊化等各种语音现象,汉语则没有。此外,英汉语的韵律节奏等也有很大差异。学生受汉语发音的影响,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这种习惯使学生在读英语时也一个一个词发音,而不进行辅音和元音的连读。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词文化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英语有过分使用抽象表达法的倾向。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同时,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通常较为注重单词的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字面含义上,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常被忽略。正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更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常常会产生交际方面的错误,如把“对牛弹琴”译成 “play the piano to a cow”,而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talk to the wall”, 把“物有所值”译成 “things have worth”而不是西方人常用的“worth one’s while”,等等。又如“green”这个词,中国人普遍认为它是“绿色——和平、友好”的代名词,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则正好是相反的意思,比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等,都用于指嫉妒别人,类似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5] 可见,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举足轻重。
最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句法结构的教学。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同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和汉民族重形象思维有关。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如What is so fine for those of us who love cities is that this unique balance of the elements of urban life succeeds in reviving the area without adding the perfume of affluence that so often undermines the original flavor of a working-class neighborhood (Vancouver: A City Risen from the Forest-NHCE BOOK 5)這一英语句中,主要焦点是“What is so fine is that this unique balance succeeds in reviving the area”。全句是一个简单句,主系表结构,同时,用了一个主语从句,一个表语从句,中间又穿插两个定语从句,还有两个现在分词,整个句子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所以连接词的使用比英语少得多,句子的逻辑连贯靠句意本身。如“枣吃完了再买”,这句话我们只能理解为“人们把枣吃完了再去买枣”,而不是“枣吃完了别的东西再去买”。
此外,中西方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到篇章阅读的教学。良好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综合交际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一个重要途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維方式、推理方式、幽默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读物的理解。美国有学者指出:英语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呈直线性,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即使情况偶尔相反,主题句置于段尾,每个句子也都与主题句有着直接联系。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或者不能充分地体会文章的妙笔所在。
三、跨文化教学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应对
1、增强中方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
中国的教师和大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一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置身于汉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圈里,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言行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习惯于以汉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来衡量世界。因此,语言课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和文体的同时,还应了解和解释相关的语境、文化背景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这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后者对于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讲解语言形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语境剖析言语形式外壳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明白英美人在思想言行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我们有所不同,充分认识各种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听广播、阅读英语报纸、收看电视英语频道外,还要充分利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机会,认真学习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在以爱国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引导学生在类似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实践日常言语行为,在实践中增强文化意识。
2. 充分利用外教及原版教材的资源优势
由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将近50%的课程内容由合作方大学的教师完成。因此每学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或专家来到中国和学生进行face-to-face的授课,这就为了解西方本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西方的文化会通过外籍教师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学习和比较,就能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就会趋利避害,收到更好的效果。如: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又如:西方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外教在课堂上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满激情和热情。但同时在西方文化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没有比其他工作更为特殊的方面。上班时间争分夺秒地努力工作,下班时间则是属于个人的,应由自己自由支配,不喜欢被打扰。所以在课间休息时,有的外籍教师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一现象,开始很多学生不理解,但明白了中西文化差异后就会选择尊重这种差异,学会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从而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非常local的用语和表达方式,这为他们日后的跨文化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专业优势。
3. 合理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种“输出性”能力的大小,即说和写的能力。在语音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各个音标和单词的正确发音,还应教授学生重音、连读、吞音、句子的节奏、意群的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语言课教学,不妨借鉴外语专业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期的第一个月着重正音,教师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英语语音的训练和指导,把48个音素的发音要领及训练方法教给学生,反复操练并进行录音比对,这样就帮学生消除了“听不准,不敢说”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基础。就词汇的教学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开辟一条新途径,即采取“联想记忆”的办法。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词汇教学模式,即把一篇文章中所出现的必讲词汇以释义、举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种做法只是让词汇服务于篇章,而没有把词汇的魅力绽放出来。如果在讲到某一个词的时候进行“类联想”,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地搜索脑海中的已有词汇,而对于还没有吸纳的新词汇充满记忆的期待。比如:讲到“penguin”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生活在南北极的所有动物,他们就会非常兴奋和期待,而大脑在兴奋的状态下是记忆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每次课进行一次“类联想”,词汇的学习将脱掉 “枯燥”的帽子,而变成真正的快乐教育。针对句法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笔者建议适当进行语法分析教学的渗透,指导学生学会断句,即把形成一个意群的词或短语划在一起,然后再根据其内在的意思和逻辑关系进行理解。这样就把长句和复杂句变为了短句,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积极开展学生课外跨文化交流活动
针对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足这一特点,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跨文化学习氛围。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关键在于多听、多说和多练,学院或学校应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多举办中西方学生同时参加的集体活动,鼓励中西方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比如,邀请外国留学生为学生做讲座,让中国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还可以举办多层次的关于不同文化主题的party或辩论赛,通过不同国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辩论,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鼓励中外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互助式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双方语言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比如,当你与来自尼泊尔的学生交往过,你会很吃惊地发现:摇头表示“是”,点头则表示“不”。
总之,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成为国际化人才了。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把相关的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有意识地把文化信息的渗透与语言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7.
[2] 韩冬玲.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8,1.
[3] 黄影妮.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12.
[4] 陈微.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13:181.
[5] 马云燕.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大学英语,2007,3(1).
作者简介:
李雪娥(1971,09—), 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国际化人才培养 跨文化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即语言反映文化。西方语言学家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了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美国结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人类语言学家Sapir说过:“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1],“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是学习文化最丰富的源泉。” [2]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又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想学会或者精通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尤其是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通过学习把它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优势,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担负着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重任的合作办学,跨文化教学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8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和校际办学的热潮。1995 年我国颁布了《 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根据“入世”的承诺和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调查研究,与 2003 年 9 月颁布实施了《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流行无疑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学生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正是国际教育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因为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活动,交流的进行就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因此,从事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组织教学中有目的的把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成为实际语言课教学的很大障碍。以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文化差异进行梳理。
(一)宏观层面
就宏观方面而言,黄影妮[3]在《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她从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对文化差异的形成给出了客观的分析。比如:中国人的婚礼一定要穿大红,丧礼则是从头到脚的白,大喜与大悲洋溢期间,热闹与悲伤的气氛充斥在婚礼的锣鼓与丧礼的唢呐声中。而西方人婚礼穿白色婚纱,以示纯洁高贵,丧礼就一定要穿黑色体现庄严肃穆、安静,两者都不可或缺的。这种习俗的不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累的体现。又如: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这方面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基于世界观的不同导致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该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西方人信仰的“上帝”与中国人相信的“天公”无论是其所代表的东西还是其含义都不一样。最后,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
(二)微观层面
具体到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以上种种文化差异,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并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文化差异对合作办学的语音教学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而英语的单词有的是一个音节,有的是两个音节,有的则是多音节;英语单词有重音,汉语没有;英语单词读音中有辅音连读,汉语则没有;汉语有四声,而英语没有[4];英语中有连读、吞音、失去爆破、浊化等各种语音现象,汉语则没有。此外,英汉语的韵律节奏等也有很大差异。学生受汉语发音的影响,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这种习惯使学生在读英语时也一个一个词发音,而不进行辅音和元音的连读。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词文化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英语有过分使用抽象表达法的倾向。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同时,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通常较为注重单词的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字面含义上,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常被忽略。正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更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常常会产生交际方面的错误,如把“对牛弹琴”译成 “play the piano to a cow”,而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talk to the wall”, 把“物有所值”译成 “things have worth”而不是西方人常用的“worth one’s while”,等等。又如“green”这个词,中国人普遍认为它是“绿色——和平、友好”的代名词,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则正好是相反的意思,比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等,都用于指嫉妒别人,类似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5] 可见,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举足轻重。
最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句法结构的教学。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同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和汉民族重形象思维有关。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如What is so fine for those of us who love cities is that this unique balance of the elements of urban life succeeds in reviving the area without adding the perfume of affluence that so often undermines the original flavor of a working-class neighborhood (Vancouver: A City Risen from the Forest-NHCE BOOK 5)這一英语句中,主要焦点是“What is so fine is that this unique balance succeeds in reviving the area”。全句是一个简单句,主系表结构,同时,用了一个主语从句,一个表语从句,中间又穿插两个定语从句,还有两个现在分词,整个句子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所以连接词的使用比英语少得多,句子的逻辑连贯靠句意本身。如“枣吃完了再买”,这句话我们只能理解为“人们把枣吃完了再去买枣”,而不是“枣吃完了别的东西再去买”。
此外,中西方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到篇章阅读的教学。良好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综合交际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一个重要途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維方式、推理方式、幽默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读物的理解。美国有学者指出:英语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呈直线性,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即使情况偶尔相反,主题句置于段尾,每个句子也都与主题句有着直接联系。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或者不能充分地体会文章的妙笔所在。
三、跨文化教学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应对
1、增强中方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
中国的教师和大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一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置身于汉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圈里,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言行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习惯于以汉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来衡量世界。因此,语言课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和文体的同时,还应了解和解释相关的语境、文化背景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这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后者对于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讲解语言形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语境剖析言语形式外壳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明白英美人在思想言行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我们有所不同,充分认识各种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听广播、阅读英语报纸、收看电视英语频道外,还要充分利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机会,认真学习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在以爱国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引导学生在类似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实践日常言语行为,在实践中增强文化意识。
2. 充分利用外教及原版教材的资源优势
由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将近50%的课程内容由合作方大学的教师完成。因此每学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或专家来到中国和学生进行face-to-face的授课,这就为了解西方本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西方的文化会通过外籍教师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学习和比较,就能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就会趋利避害,收到更好的效果。如: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又如:西方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外教在课堂上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满激情和热情。但同时在西方文化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没有比其他工作更为特殊的方面。上班时间争分夺秒地努力工作,下班时间则是属于个人的,应由自己自由支配,不喜欢被打扰。所以在课间休息时,有的外籍教师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一现象,开始很多学生不理解,但明白了中西文化差异后就会选择尊重这种差异,学会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从而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非常local的用语和表达方式,这为他们日后的跨文化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专业优势。
3. 合理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种“输出性”能力的大小,即说和写的能力。在语音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各个音标和单词的正确发音,还应教授学生重音、连读、吞音、句子的节奏、意群的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语言课教学,不妨借鉴外语专业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期的第一个月着重正音,教师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英语语音的训练和指导,把48个音素的发音要领及训练方法教给学生,反复操练并进行录音比对,这样就帮学生消除了“听不准,不敢说”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基础。就词汇的教学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开辟一条新途径,即采取“联想记忆”的办法。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词汇教学模式,即把一篇文章中所出现的必讲词汇以释义、举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种做法只是让词汇服务于篇章,而没有把词汇的魅力绽放出来。如果在讲到某一个词的时候进行“类联想”,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地搜索脑海中的已有词汇,而对于还没有吸纳的新词汇充满记忆的期待。比如:讲到“penguin”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生活在南北极的所有动物,他们就会非常兴奋和期待,而大脑在兴奋的状态下是记忆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每次课进行一次“类联想”,词汇的学习将脱掉 “枯燥”的帽子,而变成真正的快乐教育。针对句法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笔者建议适当进行语法分析教学的渗透,指导学生学会断句,即把形成一个意群的词或短语划在一起,然后再根据其内在的意思和逻辑关系进行理解。这样就把长句和复杂句变为了短句,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积极开展学生课外跨文化交流活动
针对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足这一特点,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跨文化学习氛围。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关键在于多听、多说和多练,学院或学校应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多举办中西方学生同时参加的集体活动,鼓励中西方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比如,邀请外国留学生为学生做讲座,让中国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还可以举办多层次的关于不同文化主题的party或辩论赛,通过不同国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辩论,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鼓励中外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互助式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双方语言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比如,当你与来自尼泊尔的学生交往过,你会很吃惊地发现:摇头表示“是”,点头则表示“不”。
总之,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成为国际化人才了。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把相关的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有意识地把文化信息的渗透与语言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7.
[2] 韩冬玲.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8,1.
[3] 黄影妮.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12.
[4] 陈微.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13:181.
[5] 马云燕.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大学英语,2007,3(1).
作者简介:
李雪娥(1971,09—), 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