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类知识时应注重问题的生活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的开放化。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知识,由于与小学数学所有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类型较多且方法灵活,因此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商榷。
一、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应注重问题的生活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无论是复习导入还是新授环节都基本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解决问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枯燥。应更为形象与具体。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时,完全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这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更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更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卢老师带了20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8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20%。请你帮老师计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问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钢笔,共用了8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钢笔是6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的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解决问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注重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唯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30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有如下解法,即(1)3÷40%-3;(2)3×[(1-40%)÷40%];(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1-40%)÷x=40%÷3;(4)(1-40%)÷(40%÷3)。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2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3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55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10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結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的平台与机会,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知识,由于与小学数学所有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类型较多且方法灵活,因此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商榷。
一、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应注重问题的生活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无论是复习导入还是新授环节都基本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解决问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枯燥。应更为形象与具体。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时,完全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这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更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更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卢老师带了20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8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20%。请你帮老师计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问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钢笔,共用了8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钢笔是6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的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解决问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注重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唯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30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有如下解法,即(1)3÷40%-3;(2)3×[(1-40%)÷40%];(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1-40%)÷x=40%÷3;(4)(1-40%)÷(40%÷3)。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2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3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55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10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結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的平台与机会,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