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击中的“心理不应期”,会使人的第二反应迟缓
不管是武术技击还是在街上跟人打架,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急风暴雨的攻击最难防守。
有人憧憬神妙的化解功夫,希望自己能悠然地躲闪疯狂的拳脚,在闲庭信步间将之化解。无奈在现实的技击中,面对密集的拳脚攻击,人们别说悠然的化解,连差强人意的格挡都难以实施,我就经常听到爱技击的小伙子跟我倾诉这方面的苦闷,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的话非常典型,他对我说:他在跟人切磋时,“如果对方只打一拳(或一腿),我还能躲开或者防住,要是对方一拳(或腿)接一拳(或腿)连起来打,我就眼花,反应不过来一一”
我对小伙子讲:“你用不着气馁,你的情况很正常,动手时,如果放任对方把拳(或腿)飞快地连起来打,别说是你,换了武术大师,哪怕是擅长技击的武术大师,他也照样反应迟缓。”
小伙子感到欣慰,不过他仍有些困惑,举出许多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师问我:“您说的大师,也包括这些人吗?”
我笑答:“是的,也包括他们。”
我告诉小伙子,功夫再高的大师也是人,只要是人,在快速的连续打击下,就会反应延迟(凡擅长技击的大师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放任对手把攻击密集地连接起来)。
我所以能这么肯定,是因为人的反应有一个“心理不应期”,运动心理学发现:“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我来解释一下这几句话,举拳术技击的例子,假设对方冲你先打一拳紧接着又踢一腿,那么,这连续的一拳一腿即是“相继给予你的两个刺激”。对于你来说,既然对方的攻击是连续的,你的反应当然要相应地做出两次甚至更多次,其中对第一下(拳)的反应叫第一反应,对第二下(腿)的反应叫第二反应。对方的拳腿如果连接的非常快,即“两个刺激间隔的时间短”,你的第二反应一一对于腿的反应,就慢,即“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做出反应的时间长,反应当然会慢下来。
也许有人要问:人的心理不应期,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消除掉?
我是练武术的,从心里说,我很愿意武术中有个什么功法能把心理不应期训练掉,无奈,心理不应期很固执,不肯受我们摆布,哪怕经过长期的训练,使第二反应比未经训练者要快一些——譬如训练有素的拳击手,蓝、排、足球运动员---还有武术技击家即如此,但要把心理不应期彻底消除掉,却不可能。
就是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心理不应期,它给武林下了一道宣判: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技击大师,都无法悠然地化解急风暴雨的连续攻击。
第二反应与对方拳脚连接快慢的关系
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我前面一提到“连续攻击”,就说是“快速的”、“急风暴雨的”,我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连续攻击的快速密集呢?是因为:第二反应时间是长是短,取决于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较短,则第二反应的时间就长。反之,在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时,第二反应的时间就较短。”(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就是说,对方的拳腿连接如果非常快,你的第二反应就慢(反应时间长)。但如果他在打出一拳之后,不是快速踢腿,而是停了较长的时间才把腿踢出,即“两个刺激之间的问隔时间较长”,则你的第二反应就快(反应时间短)。
这就告诉我们,虽然技击中的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但面对水平不同的对手(或对手的体力状态不同),心理不应期的长短却是不一样的。对手水平高,能发出“快速的连续打击”,你的心理不应期就长(第二反应慢),对手水平低或身体疲劳时,“拳与腿或拳与拳之间连接的慢”,你的心理不迎期就会缩短(第二反应快)。
利用心理不应期,向对方施以暴风骤雨的打击
任何一场格斗,无论场上如何风云变化,总是一方在攻击,另一方在防守,哪怕双方的攻防角色不断地转换,总有攻击方与防守方的区分。
主动进攻可以摧垮对手,防守反击同样能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
我们先说攻击方。攻击方的胜利,大多数来自于疾风骤雨的组合动作。这一点,不论是高水平的拳手对抗,抑或普通爱好者之间的切磋,都是如此。那种在对峙中单出一拳或一腿即重击对方的情况极为少见一一不是没有,是为数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心理不应期。我们前面说过,要想使对方产生心理不应期,前提是给对方相继施加两个刺激,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心理不应期才会出现。你单出一拳或一腿,只给了对方一个刺激,他产生不了心理不迎期,也就是没有反应延迟的问题,对你的刺激,他只需做出一次反应,而一次反应总是很快的。
而急风暴雨的、连续三四下的快速组合攻击,已不是仅仅两个刺激了,而是三次四次的密集刺激,这样的连续刺激一旦形成,对方必然出现心理不应期,反应迟缓,难以招架你的拳脚。所以在散打赛场或武术爱好者的切磋中,我们常见到主动攻击的一方先用拳或腿试探对方,一旦对方出现漏洞,便骤然逼近施以急风暴雨的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下,防守方除了后退、近前搂抱、与对方互拼拳脚,就只能抱头护肋任对方踢打。这就是攻击方对心理不应期的利用。
既然防守方在密集的组合攻击下受制于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出现,那么,作为防守的一方,就要想办法克服由此带来的防守困难?不言而喻。不解决这个难题,防守方永无获胜的可能。
阻止对方形成密集攻击
传统武术有一句老话“你打我也打”,意思是说:你打我,我也打你,我决不后退,我用凌厉的拳脚回敬你。
“你打我也打”就是迎击,用这种打法能有效地解决因心理不应期带来的防守困难。我们举八极拳技击的例子,比如攻击方欲发出“前后手撑锤加扫踢”的组合(类似于散打的前后直拳加边腿组合),那么,防守方在对方甫一发动攻击,即前手撑锤才刚发出时,就“他打你也打”,用拳或者腿迎击他。
实施迎击有一要点:抢在对方启动组合攻击的一瞬,而不能在对方的组合攻击已经发动起来后,换句话说,你的迎击,是迎击对方组合攻击的第一下(前手撑锤),而不是迎击对方的整个组合动作(前后手撑锤加扫踢)。
迎击所以要抢在对手出手的一瞬,是因为对方在启动攻击的瞬间遭到痛击,他的后续拳脚尢从发出,即便你的迎击被他躲过,他在躲避后继续原先的组合,衔接速度也会大大降下来,不再是组合攻击了,从而无法形成两个相继的刺激,两个刺激不存在,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
有人问:如果对方的拳脚连接得非常怏 怎么办?
我跟你书,再快的组合攻击,在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也有间隔,只要你的迎击能把握在他启动攻击的一瞬,你就能抡在他的第二下之前,当然,对迎击时机的把握,需要大量的训练。
此外,利用躲闪,也是避免产生心理不应期的有效方法,躲闪在时机上也迎击一样,要把握在对方启动攻击的一瞬,一旦你的身体或脑袋在对方第一下攻击之后已经移位,他第二下若想打着你,就必须重新凋整距离和方位,挑整距离和方位是需要时间的,就是说会有停顿,有停顿,组合攻击就变成了单击,单击,一个刺激,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
当然,拳术水平高的人,他调整距离和方位的速度会比一般人快,但即使再怏,他也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会延长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的时间间隔,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长,则你第二反应的速度就快——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也产生了心理不应期,但出于并不严重,只要你具备足够的防守功夫,你仍可以组织有效的防守。
当然,要克服“由心理不应期而带来的防守困难”,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我们来谈防守及攻击的训练问题。
拳术的攻击和防守能力都要通过对抗训练来掌握
现在我们知道,攻击就是用快速的连续动作给对方制造心理不应期,迫使他的第二反应慢下来。而防守呢,就是不让对方得逞,用迎击或躲闪等方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产生。
这样的两种能力,是无法在单人独练中练就的。像我们在前面说的,进攻方在试探中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以期发动密集的组合攻击。要提高这种能力,离开了防守方是无法训练的。没有防守方就淡不上有防守漏洞,没有防守漏洞,则抓漏洞的训练无从谈起,提高不了把握时机的能力。
还有,你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涮伺机施以密集攻击时,对方不仅会躲闪封堵,他还可能像前面说的,以迎击直接回敬你,或者在躲闪封堵之后向你发动猛烈的反击。这种“冒着迎击或反击威胁的进攻能力”,大家说,离开了拳脚对抗,怎么能提高?防守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防守是针对进攻而言的,没有进攻也就谈不上防守,所有的防守手段,不论是迎击还是躲闪还是躲闪之后反击,都是想办法阻止、阻挠对方的连续攻击,在激烈的对搏中把自己产生心理不应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与水平相当的对手进行持续的搏斗,心理不应期很难绝对避免、一次都不产生)。
单人独练,缺少激烈的对抗,训练中根本不存在“相继的连续刺激”,那么,这种“避免心理不应期产生的能力”,大家说,怎么能够提高呢?
有一些教拳者爱向大家忽悠发力,把发力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练好了发力就能应付任何凶险的搏斗。
搏斗,技击、格斗,拼杀------不管我们用什么词儿来定义拳脚相搏,双方进行的不外是攻击与防守。
当将发力用于攻击时,你不是在打沙袋,而是与人搏斗,这时有两个问题你是回避不了的,一你打人家,人家不会原地不动任你打,人家要躲闪。第二,你打人家,人家也会打你。
就是说,不管你是练什么拳的,也不管你要用什么技法什么发力去打对方,反正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你的拳脚得习惯打移动的人;二你施展拳脚打别人时,要习惯对方用拳脚回敬你。
不进行这两方面训练的拳术,大家说,能打人吗?而不能打人的拳术,我们又怎么能说它是真正的传统拳术?
不管是武术技击还是在街上跟人打架,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急风暴雨的攻击最难防守。
有人憧憬神妙的化解功夫,希望自己能悠然地躲闪疯狂的拳脚,在闲庭信步间将之化解。无奈在现实的技击中,面对密集的拳脚攻击,人们别说悠然的化解,连差强人意的格挡都难以实施,我就经常听到爱技击的小伙子跟我倾诉这方面的苦闷,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的话非常典型,他对我说:他在跟人切磋时,“如果对方只打一拳(或一腿),我还能躲开或者防住,要是对方一拳(或腿)接一拳(或腿)连起来打,我就眼花,反应不过来一一”
我对小伙子讲:“你用不着气馁,你的情况很正常,动手时,如果放任对方把拳(或腿)飞快地连起来打,别说是你,换了武术大师,哪怕是擅长技击的武术大师,他也照样反应迟缓。”
小伙子感到欣慰,不过他仍有些困惑,举出许多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师问我:“您说的大师,也包括这些人吗?”
我笑答:“是的,也包括他们。”
我告诉小伙子,功夫再高的大师也是人,只要是人,在快速的连续打击下,就会反应延迟(凡擅长技击的大师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放任对手把攻击密集地连接起来)。
我所以能这么肯定,是因为人的反应有一个“心理不应期”,运动心理学发现:“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我来解释一下这几句话,举拳术技击的例子,假设对方冲你先打一拳紧接着又踢一腿,那么,这连续的一拳一腿即是“相继给予你的两个刺激”。对于你来说,既然对方的攻击是连续的,你的反应当然要相应地做出两次甚至更多次,其中对第一下(拳)的反应叫第一反应,对第二下(腿)的反应叫第二反应。对方的拳腿如果连接的非常快,即“两个刺激间隔的时间短”,你的第二反应一一对于腿的反应,就慢,即“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做出反应的时间长,反应当然会慢下来。
也许有人要问:人的心理不应期,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消除掉?
我是练武术的,从心里说,我很愿意武术中有个什么功法能把心理不应期训练掉,无奈,心理不应期很固执,不肯受我们摆布,哪怕经过长期的训练,使第二反应比未经训练者要快一些——譬如训练有素的拳击手,蓝、排、足球运动员---还有武术技击家即如此,但要把心理不应期彻底消除掉,却不可能。
就是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心理不应期,它给武林下了一道宣判: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技击大师,都无法悠然地化解急风暴雨的连续攻击。
第二反应与对方拳脚连接快慢的关系
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我前面一提到“连续攻击”,就说是“快速的”、“急风暴雨的”,我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连续攻击的快速密集呢?是因为:第二反应时间是长是短,取决于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较短,则第二反应的时间就长。反之,在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时,第二反应的时间就较短。”(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就是说,对方的拳腿连接如果非常快,你的第二反应就慢(反应时间长)。但如果他在打出一拳之后,不是快速踢腿,而是停了较长的时间才把腿踢出,即“两个刺激之间的问隔时间较长”,则你的第二反应就快(反应时间短)。
这就告诉我们,虽然技击中的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但面对水平不同的对手(或对手的体力状态不同),心理不应期的长短却是不一样的。对手水平高,能发出“快速的连续打击”,你的心理不应期就长(第二反应慢),对手水平低或身体疲劳时,“拳与腿或拳与拳之间连接的慢”,你的心理不迎期就会缩短(第二反应快)。
利用心理不应期,向对方施以暴风骤雨的打击
任何一场格斗,无论场上如何风云变化,总是一方在攻击,另一方在防守,哪怕双方的攻防角色不断地转换,总有攻击方与防守方的区分。
主动进攻可以摧垮对手,防守反击同样能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
我们先说攻击方。攻击方的胜利,大多数来自于疾风骤雨的组合动作。这一点,不论是高水平的拳手对抗,抑或普通爱好者之间的切磋,都是如此。那种在对峙中单出一拳或一腿即重击对方的情况极为少见一一不是没有,是为数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心理不应期。我们前面说过,要想使对方产生心理不应期,前提是给对方相继施加两个刺激,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心理不应期才会出现。你单出一拳或一腿,只给了对方一个刺激,他产生不了心理不迎期,也就是没有反应延迟的问题,对你的刺激,他只需做出一次反应,而一次反应总是很快的。
而急风暴雨的、连续三四下的快速组合攻击,已不是仅仅两个刺激了,而是三次四次的密集刺激,这样的连续刺激一旦形成,对方必然出现心理不应期,反应迟缓,难以招架你的拳脚。所以在散打赛场或武术爱好者的切磋中,我们常见到主动攻击的一方先用拳或腿试探对方,一旦对方出现漏洞,便骤然逼近施以急风暴雨的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下,防守方除了后退、近前搂抱、与对方互拼拳脚,就只能抱头护肋任对方踢打。这就是攻击方对心理不应期的利用。
既然防守方在密集的组合攻击下受制于心理不应期,无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出现,那么,作为防守的一方,就要想办法克服由此带来的防守困难?不言而喻。不解决这个难题,防守方永无获胜的可能。
阻止对方形成密集攻击
传统武术有一句老话“你打我也打”,意思是说:你打我,我也打你,我决不后退,我用凌厉的拳脚回敬你。
“你打我也打”就是迎击,用这种打法能有效地解决因心理不应期带来的防守困难。我们举八极拳技击的例子,比如攻击方欲发出“前后手撑锤加扫踢”的组合(类似于散打的前后直拳加边腿组合),那么,防守方在对方甫一发动攻击,即前手撑锤才刚发出时,就“他打你也打”,用拳或者腿迎击他。
实施迎击有一要点:抢在对方启动组合攻击的一瞬,而不能在对方的组合攻击已经发动起来后,换句话说,你的迎击,是迎击对方组合攻击的第一下(前手撑锤),而不是迎击对方的整个组合动作(前后手撑锤加扫踢)。
迎击所以要抢在对手出手的一瞬,是因为对方在启动攻击的瞬间遭到痛击,他的后续拳脚尢从发出,即便你的迎击被他躲过,他在躲避后继续原先的组合,衔接速度也会大大降下来,不再是组合攻击了,从而无法形成两个相继的刺激,两个刺激不存在,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
有人问:如果对方的拳脚连接得非常怏 怎么办?
我跟你书,再快的组合攻击,在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也有间隔,只要你的迎击能把握在他启动攻击的一瞬,你就能抡在他的第二下之前,当然,对迎击时机的把握,需要大量的训练。
此外,利用躲闪,也是避免产生心理不应期的有效方法,躲闪在时机上也迎击一样,要把握在对方启动攻击的一瞬,一旦你的身体或脑袋在对方第一下攻击之后已经移位,他第二下若想打着你,就必须重新凋整距离和方位,挑整距离和方位是需要时间的,就是说会有停顿,有停顿,组合攻击就变成了单击,单击,一个刺激,则你不会产生心理不应期。
当然,拳术水平高的人,他调整距离和方位的速度会比一般人快,但即使再怏,他也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会延长第二下与第一下之间的时间间隔,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长,则你第二反应的速度就快——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也产生了心理不应期,但出于并不严重,只要你具备足够的防守功夫,你仍可以组织有效的防守。
当然,要克服“由心理不应期而带来的防守困难”,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我们来谈防守及攻击的训练问题。
拳术的攻击和防守能力都要通过对抗训练来掌握
现在我们知道,攻击就是用快速的连续动作给对方制造心理不应期,迫使他的第二反应慢下来。而防守呢,就是不让对方得逞,用迎击或躲闪等方法,避免心理不应期的产生。
这样的两种能力,是无法在单人独练中练就的。像我们在前面说的,进攻方在试探中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以期发动密集的组合攻击。要提高这种能力,离开了防守方是无法训练的。没有防守方就淡不上有防守漏洞,没有防守漏洞,则抓漏洞的训练无从谈起,提高不了把握时机的能力。
还有,你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涮伺机施以密集攻击时,对方不仅会躲闪封堵,他还可能像前面说的,以迎击直接回敬你,或者在躲闪封堵之后向你发动猛烈的反击。这种“冒着迎击或反击威胁的进攻能力”,大家说,离开了拳脚对抗,怎么能提高?防守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防守是针对进攻而言的,没有进攻也就谈不上防守,所有的防守手段,不论是迎击还是躲闪还是躲闪之后反击,都是想办法阻止、阻挠对方的连续攻击,在激烈的对搏中把自己产生心理不应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与水平相当的对手进行持续的搏斗,心理不应期很难绝对避免、一次都不产生)。
单人独练,缺少激烈的对抗,训练中根本不存在“相继的连续刺激”,那么,这种“避免心理不应期产生的能力”,大家说,怎么能够提高呢?
有一些教拳者爱向大家忽悠发力,把发力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练好了发力就能应付任何凶险的搏斗。
搏斗,技击、格斗,拼杀------不管我们用什么词儿来定义拳脚相搏,双方进行的不外是攻击与防守。
当将发力用于攻击时,你不是在打沙袋,而是与人搏斗,这时有两个问题你是回避不了的,一你打人家,人家不会原地不动任你打,人家要躲闪。第二,你打人家,人家也会打你。
就是说,不管你是练什么拳的,也不管你要用什么技法什么发力去打对方,反正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你的拳脚得习惯打移动的人;二你施展拳脚打别人时,要习惯对方用拳脚回敬你。
不进行这两方面训练的拳术,大家说,能打人吗?而不能打人的拳术,我们又怎么能说它是真正的传统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