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认识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笔者通过自己经历的一次有关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呈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断,并从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展开了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68-2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们在以前已经学习过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掌握了运算顺序。今天,就以原来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混合运算。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老师派了一位同学到体育用品店购买象棋和围棋,购买时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忙解答?
师: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列分步算式解答,教师巡视。)
师:解答过程对不对?前两步先算出了什么?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要把3副象棋的钱加4副围棋的钱,所以应该先用乘法算出象棋和围棋各多少元,再用加法算出一共多少元。
二、混合运算,学习新知
师:你能把解答过程列成综合算式吗?
师:说明综合算式就是把两个求用多少钱的相乘部分加起来,求出的结果就是一共多少元。
师:请看综合算式,想想应该先算哪些部分,试着算出得数。(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师:这里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你能联系题意说说为什么要先算这两步乘法吗?
师: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和混合运算,从题意上看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事实上数学也是这样规定的:在没有括号的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计算时要注意,像这样前后两步都是乘法的算式,两步乘法可以同时计算,使过程简单些。
1.尝试计算,出示“试一试”
师:先观察这道算式,按照你的认识和经验,这里要先算什么?除法和乘法在一起又怎样算呢?(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过程和结果)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吗?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按照运算顺序,这里应该先算乘、除法,而乘除法连在一起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除法再算乘法,然后再算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一是要按顺序一步一步算,二是暂时不算的每一步都要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比如“150 ”和“×5”要照抄在原来的位置上。
2.比较归纳
师:大家回顾一下计算过程,对没有括号的算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结论?(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这和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
师:上面学习的就是三步计算混合运算里不含括号的运算。它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是相同的,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要注意乘、除法连在一起,加、减法连在一起的部分,要从左往右算(同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暂时不算的部分,在递等式里要照抄下来,直到计算完成。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哪一步计算先算的画线,再指名分别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明第一小题前后的除法和乘法可以同时计算;第二小题减和加两步可以直接算出得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把错误的地方先用线画出来,再改正。
交流每道题分别错在什么地方,是怎样改正的。
强调混合运算要按顺序计算,计算时还得细致、认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按题组计算得数,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计算结果。
同学们比较一下每组题两道算式里的数和得数,有什么联系?
结合交流,在每组算式里指出对应的数、运算符号和得数,让学生体会联系,并说明:25分别乘30和20后相加的和,等于30加20的和乘25的积;840与400分别除以40的商相减的差,等于840减400的差除以40。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全课小结
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反思】
一、引入过程超时
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新知的,在教学时,我在向学生讲解情境图信息方面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这就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所做的就是“无用功”,因为学生已有能力对于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答,久而久之便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发生拖堂现象。学生本应该掌握的新知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教学目标达不成。学生这节课的知识巩固的时间不够。
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规范
在引导学生解答综合算式时,需要使用到数学工具三角尺来划等号,我在使用完之后,没有将三角尺放到讲台一边,而是一边拿着三角尺一边在教室巡视指导学生解题。其实这个动作是很危险的。因为很有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之时,三角尺的一端碰到学生的眼睛等,引起教学事故。另外,一边拿着三角尺一边巡视指导,也对教师的仪态形象无益。如果需要指黑板上的某些信息给学生看,可以使用教鞭。
三、教师语言的使用
1.引导、提问语言 片段一:
在引导学生列出分步算式后,想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时,我使用的语言很啰嗦:“对于这个算式,你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算式中的12、4等数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相乘?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教教老师,让老师也明白”这样的语言非常的啰嗦,而且指向性也不明。我说的越多,学生可能越找不到方向。另外,当我提问完一个同学想再提问另外一个学生时,会把问题再重复一遍,然后再提问。同样占时,啰嗦。
2.评价语言
片段一:
在课堂上,当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后,虽然心里是期待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但现实往往是一个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必然会产生一个现象: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回答,而有的学生虽然积极举手了,但是是错误的答案。这里产生两个现象:做对的同学,我的表扬太多了,虽然我的本意是引导其他同学能产生竞争意识,但效果不好;做错的同学,为了教学进度,我会说:“请坐,再想想”,或者用强调语气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片段二:
做练习题第4题时,我请了一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其余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当板演的同学和其余学生都完成后,我直接让板演的同学坐回位置,自己带领全班同学进行点评黑板上的题目,而不是让板演的同学亲自说说他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教学的“扶”到“放”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虽然每个环节都完成了,但是是拖堂5分钟才完成的。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就是,我在讲解例题和试一试时,都花了很多时间。到后来让学生练习解题时,也仍旧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过于细致地去讲解。没有一个“扶”到“放”的过程。
【教学改进建议】
一、情境引入方面
一般来说引入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和学生讲授时不要太纠结于情境上,而是将情境中的信息整合,从中抽离出数学信息,再解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加强把握课堂进度的能力。
二、教学工具方面
首先,身为教师要有表率意识,不能只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使用直尺来划等号,而自己上课时却徒手画等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其次使用教学工具时,要注意几点:使用时要规范;使用后要物归原位,不可以拿在手里讲解或巡视;最后,有时投影太高,最好不要使用尺来指,可以自备一根教鞭。
三、教学语言评价方面
第一,引入情境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如:“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说”、“谁还想说”、“你同意他的想法吗”既让学生独立思考又指向明确。第二,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及时表扬,但也不能太过多赞美;当学生没能回答正确,不要说“错了,坐下”,这样问题还是没解决,而是应该引导他往某个思路走,把问题解决。第三,请学生板演之后,就应该让他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要教师帮着解释,不利于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有由“扶”到“放”的过程
最初,为使学生获知正确的新知,需要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因此教师讲解例题时要细致一点。到了后来巩固环节,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题,此时他们已经获知正确的新知,可以进行放手,让学生独立做。讲解时选取一些错误与正确的例子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也不用过于讲解得太细致,而是由学生自己说一说过程,教师指明典型错误即可。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错误中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68-2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们在以前已经学习过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掌握了运算顺序。今天,就以原来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混合运算。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老师派了一位同学到体育用品店购买象棋和围棋,购买时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忙解答?
师: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列分步算式解答,教师巡视。)
师:解答过程对不对?前两步先算出了什么?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要把3副象棋的钱加4副围棋的钱,所以应该先用乘法算出象棋和围棋各多少元,再用加法算出一共多少元。
二、混合运算,学习新知
师:你能把解答过程列成综合算式吗?
师:说明综合算式就是把两个求用多少钱的相乘部分加起来,求出的结果就是一共多少元。
师:请看综合算式,想想应该先算哪些部分,试着算出得数。(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师:这里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你能联系题意说说为什么要先算这两步乘法吗?
师: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和混合运算,从题意上看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事实上数学也是这样规定的:在没有括号的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计算时要注意,像这样前后两步都是乘法的算式,两步乘法可以同时计算,使过程简单些。
1.尝试计算,出示“试一试”
师:先观察这道算式,按照你的认识和经验,这里要先算什么?除法和乘法在一起又怎样算呢?(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过程和结果)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吗?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按照运算顺序,这里应该先算乘、除法,而乘除法连在一起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除法再算乘法,然后再算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一是要按顺序一步一步算,二是暂时不算的每一步都要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比如“150 ”和“×5”要照抄在原来的位置上。
2.比较归纳
师:大家回顾一下计算过程,对没有括号的算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结论?(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这和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
师:上面学习的就是三步计算混合运算里不含括号的运算。它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是相同的,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要注意乘、除法连在一起,加、减法连在一起的部分,要从左往右算(同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暂时不算的部分,在递等式里要照抄下来,直到计算完成。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哪一步计算先算的画线,再指名分别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明第一小题前后的除法和乘法可以同时计算;第二小题减和加两步可以直接算出得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把错误的地方先用线画出来,再改正。
交流每道题分别错在什么地方,是怎样改正的。
强调混合运算要按顺序计算,计算时还得细致、认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按题组计算得数,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计算结果。
同学们比较一下每组题两道算式里的数和得数,有什么联系?
结合交流,在每组算式里指出对应的数、运算符号和得数,让学生体会联系,并说明:25分别乘30和20后相加的和,等于30加20的和乘25的积;840与400分别除以40的商相减的差,等于840减400的差除以40。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全课小结
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反思】
一、引入过程超时
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新知的,在教学时,我在向学生讲解情境图信息方面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这就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所做的就是“无用功”,因为学生已有能力对于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答,久而久之便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发生拖堂现象。学生本应该掌握的新知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教学目标达不成。学生这节课的知识巩固的时间不够。
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规范
在引导学生解答综合算式时,需要使用到数学工具三角尺来划等号,我在使用完之后,没有将三角尺放到讲台一边,而是一边拿着三角尺一边在教室巡视指导学生解题。其实这个动作是很危险的。因为很有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之时,三角尺的一端碰到学生的眼睛等,引起教学事故。另外,一边拿着三角尺一边巡视指导,也对教师的仪态形象无益。如果需要指黑板上的某些信息给学生看,可以使用教鞭。
三、教师语言的使用
1.引导、提问语言 片段一:
在引导学生列出分步算式后,想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时,我使用的语言很啰嗦:“对于这个算式,你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算式中的12、4等数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相乘?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教教老师,让老师也明白”这样的语言非常的啰嗦,而且指向性也不明。我说的越多,学生可能越找不到方向。另外,当我提问完一个同学想再提问另外一个学生时,会把问题再重复一遍,然后再提问。同样占时,啰嗦。
2.评价语言
片段一:
在课堂上,当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后,虽然心里是期待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但现实往往是一个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必然会产生一个现象: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回答,而有的学生虽然积极举手了,但是是错误的答案。这里产生两个现象:做对的同学,我的表扬太多了,虽然我的本意是引导其他同学能产生竞争意识,但效果不好;做错的同学,为了教学进度,我会说:“请坐,再想想”,或者用强调语气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片段二:
做练习题第4题时,我请了一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其余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当板演的同学和其余学生都完成后,我直接让板演的同学坐回位置,自己带领全班同学进行点评黑板上的题目,而不是让板演的同学亲自说说他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教学的“扶”到“放”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虽然每个环节都完成了,但是是拖堂5分钟才完成的。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就是,我在讲解例题和试一试时,都花了很多时间。到后来让学生练习解题时,也仍旧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过于细致地去讲解。没有一个“扶”到“放”的过程。
【教学改进建议】
一、情境引入方面
一般来说引入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和学生讲授时不要太纠结于情境上,而是将情境中的信息整合,从中抽离出数学信息,再解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加强把握课堂进度的能力。
二、教学工具方面
首先,身为教师要有表率意识,不能只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使用直尺来划等号,而自己上课时却徒手画等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其次使用教学工具时,要注意几点:使用时要规范;使用后要物归原位,不可以拿在手里讲解或巡视;最后,有时投影太高,最好不要使用尺来指,可以自备一根教鞭。
三、教学语言评价方面
第一,引入情境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如:“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说”、“谁还想说”、“你同意他的想法吗”既让学生独立思考又指向明确。第二,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及时表扬,但也不能太过多赞美;当学生没能回答正确,不要说“错了,坐下”,这样问题还是没解决,而是应该引导他往某个思路走,把问题解决。第三,请学生板演之后,就应该让他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要教师帮着解释,不利于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有由“扶”到“放”的过程
最初,为使学生获知正确的新知,需要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因此教师讲解例题时要细致一点。到了后来巩固环节,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题,此时他们已经获知正确的新知,可以进行放手,让学生独立做。讲解时选取一些错误与正确的例子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也不用过于讲解得太细致,而是由学生自己说一说过程,教师指明典型错误即可。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错误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