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想品德;中考;试题评价;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7-03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全景式精致展现;试卷對于加强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试卷不仅准确把握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也對促进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转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试卷和试题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和传播教育的全新目标与理念,升华了我们對学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對2012年中考备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2011年试题评价
(一)呈现形式芳菲竞秀
无论卷一还是卷二,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得到尽情展现。如第7题公共场所禁烟是漫画,如第5题盗版问题是图片,如成就经典的第8题民族团结考查是對热点事件的凝练素描,如28题价格欺诈等不仅丰富了卷面,也充分体现了對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尊重,特别是柱状表格的科学运用,使得對能力的考查更加到位,疏通了原来想考但总考不到位的瓶颈问题,如29题表格数据难度适中,對读图能力引导适当,与一些过于复杂、脱离初中生认知的试题相比,利用柱状表格考查人口国情,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方式实用性都达到最佳组合。如30题则利用图片考查抽象的法制建设,以社会生活为线来思考法律知识,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境界。试卷写人、论事、谈精神,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既给了考生解题的“抓手”,也“命中”了教学中“重理论、轻运用”的软肋,不仅使“材料活起来”,也真正使学生“体验多起来。”发挥了中考评价對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材料作用显见增强
与往年對比,2011年试题背景材料的作用继续增强,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材料不仅是试题依托,还蕴含解题的条件与思路,考查的能力与难度,材料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避免猜题押宝,促进科学减负,符合教育改革纲要与十二五规划對义务教育改革及中考评价的要求。如第3题對郭明义品质的考查,只有通读人物事迹,才能总结归纳出“雷锋传人”的正确选项。卷二部分如29题,无论是根据表一得出“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这个“忧”的结论,还是根据图一、二信息得出“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喜”的结论,都必须仔细對比归纳表格中信息,这就突出了對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与推理能力检验,如果单纯从整合知识的角度入手,可能使命题和解题都无所适从。材料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答案的更加精准。脱离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和细节去照抄照搬任何答案,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缺斤短两,所以须重新审视和重视材料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时事考查清丽温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时事的传统考查多为简单的事件或人物再现,思维含量不大,体现不出学科的价值,甚至一些时事本身并非初中生所能接受。2011年1-4题,利用主题式选择题考查十二五规划这个涉及国情教育的重大时事,郭明义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典型人物,可谓有统有分,定位合情合理,赋予了时事考查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生命。3、4题材料部分文学色彩浓郁、内容翔实,不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了学科综合特性。试题對时事内涵的升华,不仅源于理性的创新思维,更源于命题的科学与严谨,从而达到了形式更新、位置更好、考查更全、内容更准、价值更大的境界。纵观河北时事题的进步历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一道试题都已成为一道风景,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品读其中会让我们的视阈更加宽广,让考查更有韵味。對时事的创新考查,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热点为背景,挖掘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以知识为线索,组织多个热点,如正义、公平等的素材,使时事考查步入崭新境界。
(四)体现综合情境交融
首先是综合知识。试卷思想品德部分2、4、5、6、9、10题,均为开放式选择,即一个选择能够考查更多的知识与角度,满足了中考的知识含量要求。如选择题第2题,四个选项考查了四个重点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考查,例如28题,考查了诚信、责任、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如何维权等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考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其次是综合材料,如23题,一个选择,四个热点事件,综合论证一个知识,开辟了命题的新境界。
再次是综合能力。知识与材料的综合也意味着對能力考查的增强,2011年试题,不看材料不行,照抄照搬不行,不用政治术语不行,缺乏系统知识不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行。所以必须重视包括结合材料审题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试题立足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试卷,无论是公共场所禁烟,关注食品安全,还是解读价格欺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试题都创设了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具有典型意义、简洁凝练,感染力强的情境,试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通过對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识人物或事件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郭明义事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术打假等事件感受正义,感悟公平,通过深圳30年巨变等热点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些,都让考查成为了思想生长的地方。
(五)坚守《说明》清风劲吹
1.严把命题原则。首先,试题把握时代脉搏。试题共涉及十二五规划、郭明义事迹、公共场所禁烟、价格欺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等十几个主要热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要求。
其次,试题坚持正面立意。例如郭明义的精神品质,深圳30年巨变,我国计划生育的成绩,法制建设的成就等,符合《考试说明》“命题要注意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虽然,在历年考查中對于贴近生活、年度影响力大较大的“小事件”也采取了“负面”切入的方式,但实现正面教育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如對调控情绪、保护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反對价格欺诈的考查等。同时,难度设置适中。试题在三维目标、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均准确依据了《说明》。试题设问梯度设置合理,张弛有度,彰显命题人對学情的客观把握。
2.体现修订内容。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本省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每年考试说明中调整、删除与增补的内容不仅是 进一步對表述的完善和深入,贯彻政策的体现,也为命题创新提供支撑。认真研读、對比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助于明确备考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2011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以下内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正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等。2011年中考试卷则在8、9、10、22、23、24、29、30等题中加以有效体现。同时,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题型和题例在当年中考中也会得到有效体现,如考试说明[例14]关于人口国情的题例在2011年中考29题得到有效印证。
3.遵循主干知识。试卷无论是选择题选项表述,还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案的设置,均符合《说明》中的知识要求。例:
6.我国目前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约7.68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中约2亿为儿童。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可见,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杜绝了香烟對未成年人的诱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利用一个热点背景重点考查了生命健康权、抵御诱惑、未成年人保护等主干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是异曲同工。如29题(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干知识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二、2012年备考建议
“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试题以智力成果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中考的科学发展观,试题以丰富的思想浓缩向我们吹响了备考2012的集结号。创新成就经典,旗帜就是方向,對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基础
1.看《说明》,选重点。首先,對《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要求的可以淡化复习。备考复习应以《说明》为依据,對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逐一對照,这样既可节约复习时间,又可提高复习针對性。其次,對《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做到重点复习。同时,要對新增加的题型、题例进行训练,了解新题型和题例的解题思路。再次,要對知识点进行完善。例如人教版教材应该适当补充有关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教科版应适当补充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
2.看生活,找知识。思想品德科学强调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应對社会重大热点和关系青少年成长的事件予以关注。应對热点相关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构建以专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有关知识,明确热点与知识的联系,也能为升华教材做好准备。例如: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习,可梳理出以下主干知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二)简化结构清思路
《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课排列的方式,应對教材结构和知识进行“重组”。
1.优化结构。根据当年的考试需要,可根据中考的特点以构建大板块知识体系为主要方式。这样不仅使复习重点更加突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调取信息,精准作答。例如,可划分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部分。这种划分不是将知识进行孤立,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全面综合分析问题,准确集结知识做好准备,避免知识脉络不清,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根据师生熟悉教材的特点,可将知识逻辑关系进行简洁编排,例如,我与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调节情绪,珍爱生命,抵御诱惑);我与他人(對自己、對他人、對集体、對社会负责);我与法律(依法治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公平正义);我与社会(做一个對社会负责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
2.总结规律。所谓规律性问题是指历年中考经常涉及的热点与知识,也就是“经常性考点、常规性热点。”如环境保护类问题,不论背景和题型角度如何变换,都基本涉及“我国在节能减排中的举措,措施的积极意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材料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人物行为,漫画和表格反映了什么,青少年怎么办等角度。类似的考点和热点还有:宪法常识,民族团结教育,责任教育等,节能减排,新法诞生,科技重大成果等。从近两年中考趋势来看,作用类问题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如:法制的作用,科技的作用,對外开放的作用,环保的作用,民主的作用,监督的作用,民生举措的作用,网络的作用,诚信的作用等,同时还有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成就,关注民生的举措,新法的实施、民族团结、与历史相关的周年类问题及早给予关注。
(三)巧用热点提效率
1.科学选取热点。本着热点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热点作为教材的部分例证,转化为教和学的一部分,是對思想品德学科理解的一种新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关注热点不能脱离学科需要,需對热点进行理性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关注热点不等于备考所有热点。选择热点要看热点与教材的联系,看其角度是否新颖多变,要删除与主干知识联系较少,脱离初中生认知实际的热点,要删除切入角度单一,难以进行开放设计的热点,同时应對有纪念意义的周年类热点进行梳理更新,要把理论性太强,尚无定论,专业术语浓烈的热点进行删除,對历年考查过的热点在关注度上给予降低或角度转换。同时要参考在《考试说明》中的体现,热点与青少年生活的关联远近,国家對热点的关注度等。
2.多角度解读热点。要善于挖掘热点与教材的连系角度,對同一领域热点进行多角度筛选,對同一热点的不同角度进行逐一對比,對材料的表述语言与方式进行精巧设计,准确把握热点的核心角度。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应全面复习,努力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多设计“怎么做,影响有哪些”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从选择,简答到材料分析题,从探究、漫画到表格题进行多题型设计;将相互关联的热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绩,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等;要选取有“小巧新活”视角的材料和角度,从高起点、低落点层面进行设计。
3.优化讲题效果。讲解试题是发展能力,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关键。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讲出来,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综合知识→主次顺序→多角度分析。要把要求讲出来。如用政治术语表达,對答案进行分点列举,先主后次,先近后远,结合材料解题,点到为止,精确答案等。要把技巧讲出来。如选择题正确与否要“追根溯源”找到對与错的依据;材料题学会看限制,问题之间看联系,知识运用看延展,解析问题有重点,综合材料找不同等。要把解题策略讲出来,比如:先易后难做题,不照抄照搬,合理借鉴常规题等。需指出的是,选用试题应尽量立足高质量练习,不选用思路老套的试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四)立足能力重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對知识的内涵与延展,运用与生成功能,特别是通过材料信息归纳推理出新观点,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能力;要熟练运用试题编制的主流技巧。如选择题常用的易错知识,绝對性评价,所答非所问,最佳答案型,隐形思考型,知识运用型等。材料题常用的依据材料角度解答,问题与问题相互关联等;要在能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如“调控情绪的方法、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等,防止其成为考查中的“绊脚石”。
人勤春来早,脚步更从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我们就能在2012年中考的舞台上继续打造幸福的教育,演绎更加精彩的乐章!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7-03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全景式精致展现;试卷對于加强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试卷不仅准确把握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也對促进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转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试卷和试题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和传播教育的全新目标与理念,升华了我们對学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對2012年中考备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2011年试题评价
(一)呈现形式芳菲竞秀
无论卷一还是卷二,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得到尽情展现。如第7题公共场所禁烟是漫画,如第5题盗版问题是图片,如成就经典的第8题民族团结考查是對热点事件的凝练素描,如28题价格欺诈等不仅丰富了卷面,也充分体现了對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尊重,特别是柱状表格的科学运用,使得對能力的考查更加到位,疏通了原来想考但总考不到位的瓶颈问题,如29题表格数据难度适中,對读图能力引导适当,与一些过于复杂、脱离初中生认知的试题相比,利用柱状表格考查人口国情,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方式实用性都达到最佳组合。如30题则利用图片考查抽象的法制建设,以社会生活为线来思考法律知识,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境界。试卷写人、论事、谈精神,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既给了考生解题的“抓手”,也“命中”了教学中“重理论、轻运用”的软肋,不仅使“材料活起来”,也真正使学生“体验多起来。”发挥了中考评价對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材料作用显见增强
与往年對比,2011年试题背景材料的作用继续增强,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材料不仅是试题依托,还蕴含解题的条件与思路,考查的能力与难度,材料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避免猜题押宝,促进科学减负,符合教育改革纲要与十二五规划對义务教育改革及中考评价的要求。如第3题對郭明义品质的考查,只有通读人物事迹,才能总结归纳出“雷锋传人”的正确选项。卷二部分如29题,无论是根据表一得出“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这个“忧”的结论,还是根据图一、二信息得出“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喜”的结论,都必须仔细對比归纳表格中信息,这就突出了對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与推理能力检验,如果单纯从整合知识的角度入手,可能使命题和解题都无所适从。材料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答案的更加精准。脱离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和细节去照抄照搬任何答案,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缺斤短两,所以须重新审视和重视材料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时事考查清丽温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时事的传统考查多为简单的事件或人物再现,思维含量不大,体现不出学科的价值,甚至一些时事本身并非初中生所能接受。2011年1-4题,利用主题式选择题考查十二五规划这个涉及国情教育的重大时事,郭明义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典型人物,可谓有统有分,定位合情合理,赋予了时事考查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生命。3、4题材料部分文学色彩浓郁、内容翔实,不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了学科综合特性。试题對时事内涵的升华,不仅源于理性的创新思维,更源于命题的科学与严谨,从而达到了形式更新、位置更好、考查更全、内容更准、价值更大的境界。纵观河北时事题的进步历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一道试题都已成为一道风景,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品读其中会让我们的视阈更加宽广,让考查更有韵味。對时事的创新考查,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热点为背景,挖掘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以知识为线索,组织多个热点,如正义、公平等的素材,使时事考查步入崭新境界。
(四)体现综合情境交融
首先是综合知识。试卷思想品德部分2、4、5、6、9、10题,均为开放式选择,即一个选择能够考查更多的知识与角度,满足了中考的知识含量要求。如选择题第2题,四个选项考查了四个重点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考查,例如28题,考查了诚信、责任、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如何维权等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考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其次是综合材料,如23题,一个选择,四个热点事件,综合论证一个知识,开辟了命题的新境界。
再次是综合能力。知识与材料的综合也意味着對能力考查的增强,2011年试题,不看材料不行,照抄照搬不行,不用政治术语不行,缺乏系统知识不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行。所以必须重视包括结合材料审题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试题立足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试卷,无论是公共场所禁烟,关注食品安全,还是解读价格欺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试题都创设了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具有典型意义、简洁凝练,感染力强的情境,试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通过對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识人物或事件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郭明义事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术打假等事件感受正义,感悟公平,通过深圳30年巨变等热点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些,都让考查成为了思想生长的地方。
(五)坚守《说明》清风劲吹
1.严把命题原则。首先,试题把握时代脉搏。试题共涉及十二五规划、郭明义事迹、公共场所禁烟、价格欺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等十几个主要热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要求。
其次,试题坚持正面立意。例如郭明义的精神品质,深圳30年巨变,我国计划生育的成绩,法制建设的成就等,符合《考试说明》“命题要注意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虽然,在历年考查中對于贴近生活、年度影响力大较大的“小事件”也采取了“负面”切入的方式,但实现正面教育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如對调控情绪、保护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反對价格欺诈的考查等。同时,难度设置适中。试题在三维目标、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均准确依据了《说明》。试题设问梯度设置合理,张弛有度,彰显命题人對学情的客观把握。
2.体现修订内容。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本省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每年考试说明中调整、删除与增补的内容不仅是 进一步對表述的完善和深入,贯彻政策的体现,也为命题创新提供支撑。认真研读、對比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助于明确备考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2011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以下内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正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等。2011年中考试卷则在8、9、10、22、23、24、29、30等题中加以有效体现。同时,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题型和题例在当年中考中也会得到有效体现,如考试说明[例14]关于人口国情的题例在2011年中考29题得到有效印证。
3.遵循主干知识。试卷无论是选择题选项表述,还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案的设置,均符合《说明》中的知识要求。例:
6.我国目前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约7.68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中约2亿为儿童。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可见,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杜绝了香烟對未成年人的诱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利用一个热点背景重点考查了生命健康权、抵御诱惑、未成年人保护等主干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是异曲同工。如29题(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干知识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二、2012年备考建议
“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试题以智力成果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中考的科学发展观,试题以丰富的思想浓缩向我们吹响了备考2012的集结号。创新成就经典,旗帜就是方向,對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基础
1.看《说明》,选重点。首先,對《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要求的可以淡化复习。备考复习应以《说明》为依据,對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逐一對照,这样既可节约复习时间,又可提高复习针對性。其次,對《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做到重点复习。同时,要對新增加的题型、题例进行训练,了解新题型和题例的解题思路。再次,要對知识点进行完善。例如人教版教材应该适当补充有关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教科版应适当补充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
2.看生活,找知识。思想品德科学强调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应對社会重大热点和关系青少年成长的事件予以关注。应對热点相关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构建以专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有关知识,明确热点与知识的联系,也能为升华教材做好准备。例如: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习,可梳理出以下主干知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二)简化结构清思路
《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课排列的方式,应對教材结构和知识进行“重组”。
1.优化结构。根据当年的考试需要,可根据中考的特点以构建大板块知识体系为主要方式。这样不仅使复习重点更加突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调取信息,精准作答。例如,可划分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部分。这种划分不是将知识进行孤立,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全面综合分析问题,准确集结知识做好准备,避免知识脉络不清,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根据师生熟悉教材的特点,可将知识逻辑关系进行简洁编排,例如,我与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调节情绪,珍爱生命,抵御诱惑);我与他人(對自己、對他人、對集体、對社会负责);我与法律(依法治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公平正义);我与社会(做一个對社会负责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
2.总结规律。所谓规律性问题是指历年中考经常涉及的热点与知识,也就是“经常性考点、常规性热点。”如环境保护类问题,不论背景和题型角度如何变换,都基本涉及“我国在节能减排中的举措,措施的积极意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材料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人物行为,漫画和表格反映了什么,青少年怎么办等角度。类似的考点和热点还有:宪法常识,民族团结教育,责任教育等,节能减排,新法诞生,科技重大成果等。从近两年中考趋势来看,作用类问题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如:法制的作用,科技的作用,對外开放的作用,环保的作用,民主的作用,监督的作用,民生举措的作用,网络的作用,诚信的作用等,同时还有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成就,关注民生的举措,新法的实施、民族团结、与历史相关的周年类问题及早给予关注。
(三)巧用热点提效率
1.科学选取热点。本着热点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热点作为教材的部分例证,转化为教和学的一部分,是對思想品德学科理解的一种新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关注热点不能脱离学科需要,需對热点进行理性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关注热点不等于备考所有热点。选择热点要看热点与教材的联系,看其角度是否新颖多变,要删除与主干知识联系较少,脱离初中生认知实际的热点,要删除切入角度单一,难以进行开放设计的热点,同时应對有纪念意义的周年类热点进行梳理更新,要把理论性太强,尚无定论,专业术语浓烈的热点进行删除,對历年考查过的热点在关注度上给予降低或角度转换。同时要参考在《考试说明》中的体现,热点与青少年生活的关联远近,国家對热点的关注度等。
2.多角度解读热点。要善于挖掘热点与教材的连系角度,對同一领域热点进行多角度筛选,對同一热点的不同角度进行逐一對比,對材料的表述语言与方式进行精巧设计,准确把握热点的核心角度。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应全面复习,努力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多设计“怎么做,影响有哪些”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从选择,简答到材料分析题,从探究、漫画到表格题进行多题型设计;将相互关联的热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绩,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等;要选取有“小巧新活”视角的材料和角度,从高起点、低落点层面进行设计。
3.优化讲题效果。讲解试题是发展能力,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关键。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讲出来,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综合知识→主次顺序→多角度分析。要把要求讲出来。如用政治术语表达,對答案进行分点列举,先主后次,先近后远,结合材料解题,点到为止,精确答案等。要把技巧讲出来。如选择题正确与否要“追根溯源”找到對与错的依据;材料题学会看限制,问题之间看联系,知识运用看延展,解析问题有重点,综合材料找不同等。要把解题策略讲出来,比如:先易后难做题,不照抄照搬,合理借鉴常规题等。需指出的是,选用试题应尽量立足高质量练习,不选用思路老套的试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四)立足能力重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對知识的内涵与延展,运用与生成功能,特别是通过材料信息归纳推理出新观点,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能力;要熟练运用试题编制的主流技巧。如选择题常用的易错知识,绝對性评价,所答非所问,最佳答案型,隐形思考型,知识运用型等。材料题常用的依据材料角度解答,问题与问题相互关联等;要在能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如“调控情绪的方法、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等,防止其成为考查中的“绊脚石”。
人勤春来早,脚步更从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我们就能在2012年中考的舞台上继续打造幸福的教育,演绎更加精彩的乐章!
[责任编辑 冯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