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在教学中要以境诱读,引疑激思——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品读课文,深层体悟。总之,只有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机会,教师适当引导,真正让学生做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不仅从内容方面、更是从思想感情方面对文本深刻理解。
〔关键词〕以读为本 感悟 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小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仍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的串讲,一词一句分析文章,让小学生变得被动、枯燥、呆板。
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呢?
一、以境诱读,引疑激思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片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感悟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的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变色龙》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做出标记在课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同时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所谓“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是衡量深度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以读代讲,让他们从文中找出感受深的句、段,反复朗读,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感悟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我的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品读课文,深层体悟
"品读"即品味语言文字。品读感悟,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清代陆世仪如是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人人能感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又这样强调感悟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草原的早晨》写的是早晨,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草原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为了让他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我找来了有关草原的图片:绿草蓝天,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还是地上的羊群。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使其领悟到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只有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机会,教师适当引导,真正让学生做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不仅从内容方面、更是从思想感情方面对文本深刻理解。
〔关键词〕以读为本 感悟 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小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仍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的串讲,一词一句分析文章,让小学生变得被动、枯燥、呆板。
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呢?
一、以境诱读,引疑激思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片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感悟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的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变色龙》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做出标记在课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同时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所谓“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是衡量深度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以读代讲,让他们从文中找出感受深的句、段,反复朗读,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感悟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我的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品读课文,深层体悟
"品读"即品味语言文字。品读感悟,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清代陆世仪如是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人人能感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又这样强调感悟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草原的早晨》写的是早晨,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草原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为了让他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我找来了有关草原的图片:绿草蓝天,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还是地上的羊群。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使其领悟到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只有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机会,教师适当引导,真正让学生做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不仅从内容方面、更是从思想感情方面对文本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