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兴趣就是课堂上一种强烈的兴奋剂。”的确,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课堂上,我常这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阅读兴趣:
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特征
充满风趣幽默、机智、趣味盎然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东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语言“黏”住学生。教学时教师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恰如其分,讲人以人为本,讲景历历在目,讲情发自肺腑。
和尚念经式的课堂语言,是不能引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很多资料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知识同教师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讲解乏味,或含糊不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美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用文中高尚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语结束全文:“这把大火烧毁了圆明园,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却烧不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通过升华文中情感,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寻找激发兴趣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但教材中虽包含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却不是现成的,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将它挖掘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其中方法也是多样的,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利用挂图、食物、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一文时,为了很好地让学生体会翁媪一家生活的怡然自乐,我在安排学生多次品读课文后,在学生大概感知文意后,我出示挂图:翁媪的乐醉融融图,大儿、中儿劳作图,小儿溪头卧剥莲子图,于是翁媪一家其乐融融的村居生活已不用老师唇干舌燥地讲解,孩子们对文意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教学中有孩子还颇有感慨地说:“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小儿,可以在哥哥劳动时,自己却能偷偷地剥莲蓬吃!”引来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但毋庸置疑的是孩子们已对文本的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如在教季羡林先生第二次返德时所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德国街头生机盎然的花草图,让学生能直观地欣赏感受文章的文质美,在学生感受完鲜花的姹紫嫣红后,抛出问题:“这么美的花德国人为什么只是让花的脊梁对着屋里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老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对于德国人民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就有了深入的了解,能真实地感受到德国人民的高尚情操,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用表演的方法激趣
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学得尤其快乐。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娜细腻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穷人夫妇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文中的心理、动作描写细致逼真,形象传神。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文本,体会安娜忐忑中的那份坚持,渔夫稍犹豫后的坚定,我安排两位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剧。这样,为整个课堂营造气氛,孩子们兴趣盎然,台上台下情景交融。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同一般,孩子们感觉学习已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三、用竞赛形式激趣
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知识竞赛活动,通过适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评比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中勇于追赶,敢于超越的精神,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学得更主动。
“启其蒙而引其趣”,只有趣味盎然的语文课,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愿望;只有让孩子们乐学、爱学、会学,老师才能乐教、愿教、善教,才能打造师生共同向往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范家园镇中心小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兴趣就是课堂上一种强烈的兴奋剂。”的确,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课堂上,我常这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阅读兴趣:
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特征
充满风趣幽默、机智、趣味盎然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东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语言“黏”住学生。教学时教师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恰如其分,讲人以人为本,讲景历历在目,讲情发自肺腑。
和尚念经式的课堂语言,是不能引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很多资料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知识同教师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讲解乏味,或含糊不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美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用文中高尚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感情的共鸣。
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语结束全文:“这把大火烧毁了圆明园,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却烧不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通过升华文中情感,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寻找激发兴趣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但教材中虽包含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却不是现成的,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将它挖掘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其中方法也是多样的,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利用挂图、食物、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一文时,为了很好地让学生体会翁媪一家生活的怡然自乐,我在安排学生多次品读课文后,在学生大概感知文意后,我出示挂图:翁媪的乐醉融融图,大儿、中儿劳作图,小儿溪头卧剥莲子图,于是翁媪一家其乐融融的村居生活已不用老师唇干舌燥地讲解,孩子们对文意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教学中有孩子还颇有感慨地说:“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小儿,可以在哥哥劳动时,自己却能偷偷地剥莲蓬吃!”引来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但毋庸置疑的是孩子们已对文本的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如在教季羡林先生第二次返德时所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德国街头生机盎然的花草图,让学生能直观地欣赏感受文章的文质美,在学生感受完鲜花的姹紫嫣红后,抛出问题:“这么美的花德国人为什么只是让花的脊梁对着屋里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老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对于德国人民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就有了深入的了解,能真实地感受到德国人民的高尚情操,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用表演的方法激趣
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学得尤其快乐。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娜细腻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穷人夫妇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文中的心理、动作描写细致逼真,形象传神。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文本,体会安娜忐忑中的那份坚持,渔夫稍犹豫后的坚定,我安排两位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剧。这样,为整个课堂营造气氛,孩子们兴趣盎然,台上台下情景交融。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同一般,孩子们感觉学习已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三、用竞赛形式激趣
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知识竞赛活动,通过适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评比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中勇于追赶,敢于超越的精神,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学得更主动。
“启其蒙而引其趣”,只有趣味盎然的语文课,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愿望;只有让孩子们乐学、爱学、会学,老师才能乐教、愿教、善教,才能打造师生共同向往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范家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