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高年级语文课堂远没有低年级时的气氛活泼、参与度高。其实,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不仅与学生的生理和心智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语文课堂的“沉闷”现象,就必须从源头下手,源头问题解决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活水”,才能真正“活”起来。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沉闷”的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
很多时候,高中语文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一个人在那唾沫横飞地表演“独角戏”,学生完全成了目光空洞的“看客”, 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也就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放飞学生的心灵,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1.平等和尊重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处于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所以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贴近他们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不同想法。不能拘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也不要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或者因为回答不合“常规”而对他们态度冷淡,这都会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引导和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羞于回答、怯于回答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没关系。”“你的见解很独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错!”……真诚的鼓励和理解,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可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还能激发他下一次主动、积极回答的勇气。
3.心与心的交流
语文教师在课后应多与学生接近,走到学生中去,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因为在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把老师当成是一种权威,不敢提出异议,但在课后,如果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去与之交流,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的。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对学生没能在课堂上表达想法表现出可惜,同时也要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而对于课堂上爱嘲笑同学的个别学生,可采用角色换位和情感引导的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课堂与课后的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可以让学生彻底甩掉回答问题的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见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交流的积极性,建立起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
二、完善教师自我
一个真正有魅力、有威望、被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而他的魅力、威望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
1.完善性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统领课堂、营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2.完善品德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很难想象一个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怎么可能做到“为人师表”,怎么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相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中学生也不会接受这样素质低下的人的心口不一的言传身教。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完善自己的“师德”,学生认可了你的德行,方能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
3.完善知识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能讲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看你的板书、怎能不喜欢听你的语文课;如果你拥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西,时事经济、军事科学、文人大家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怎会不活力四射……
4.完善技能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具备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书育人的技能。只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教学情景,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模式,并借助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表现、交流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从而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总之,要造就一堂活力四射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是统一体,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当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追求者,而不仅仅是倾听者时,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闷”,将变得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沉闷”的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
很多时候,高中语文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一个人在那唾沫横飞地表演“独角戏”,学生完全成了目光空洞的“看客”, 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也就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放飞学生的心灵,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1.平等和尊重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处于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所以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贴近他们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不同想法。不能拘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也不要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或者因为回答不合“常规”而对他们态度冷淡,这都会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引导和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羞于回答、怯于回答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没关系。”“你的见解很独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错!”……真诚的鼓励和理解,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可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还能激发他下一次主动、积极回答的勇气。
3.心与心的交流
语文教师在课后应多与学生接近,走到学生中去,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因为在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把老师当成是一种权威,不敢提出异议,但在课后,如果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去与之交流,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的。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对学生没能在课堂上表达想法表现出可惜,同时也要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而对于课堂上爱嘲笑同学的个别学生,可采用角色换位和情感引导的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课堂与课后的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可以让学生彻底甩掉回答问题的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见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交流的积极性,建立起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
二、完善教师自我
一个真正有魅力、有威望、被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而他的魅力、威望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
1.完善性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统领课堂、营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2.完善品德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很难想象一个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怎么可能做到“为人师表”,怎么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相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中学生也不会接受这样素质低下的人的心口不一的言传身教。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完善自己的“师德”,学生认可了你的德行,方能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
3.完善知识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能讲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看你的板书、怎能不喜欢听你的语文课;如果你拥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西,时事经济、军事科学、文人大家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怎会不活力四射……
4.完善技能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具备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书育人的技能。只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教学情景,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模式,并借助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表现、交流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从而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总之,要造就一堂活力四射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是统一体,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当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追求者,而不仅仅是倾听者时,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闷”,将变得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