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效的“模块式”历史课堂、 让“皮亚杰”在梦中笑醒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就通过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阐述师生、生生合作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合作、探究、建构”为宗旨,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用心打造高效的“模块式”历史课堂,并对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自主、合作学习;高效“模块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这一模式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相吻合。世界上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被世界认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鼻祖。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上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ogotsgy)是前苏联心理学领域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对心理学极为重要的理解心理过程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则。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因其强调儿童学习由“老师教”向“我要学”主动转变,倍受世界各国欢迎。9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入我国,并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包括本人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使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探索、总结新的、高效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果皮亚杰地下有知的话,也应该是感到欣慰的吧!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主动地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促使自身认知结构和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创设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石,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合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要素。
  一、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二、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传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还要看到,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作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提出了结构产生于动作,认知结构产生与“同化于己”和“顺应外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将同化、顺应的图式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包括“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理论认为:人的建构活动。
  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在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前者为内化建构,后者为外化建构。 随着建构的发展, 内化与外化建构这两个过程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它们又各自制约着对方所能达到的水平。
  综上所述,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强调双向建构,在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内部对于知识的意义建构,重点研究个体内部的意义建构过程和机理。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发现”的思辨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利用“学案”和“巩固案”,把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按照市教研室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设计“教案”时,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过程,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十分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预习案”中本着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作业形式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高效“模块式”课堂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不再是学生生疏的学习方式。一堂45分钟的课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几个模块,但并不是模块的堆砌,要有机地衔接。可以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涵盖学习的完整过程。高效“模块式”课堂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教者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
  “学案”是高效“模块式”课堂的关键一环,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如我在实际教学中的曾获《新课程研究》杂志主办的“人教杯”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九(上)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学 案
  1、工厂主与种植园的冲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最后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当选美国总统,他反对并希望逐步废除野蛮的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内战的导火线。
  4、___________________年,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___________________在另建政府,并于4月发动叛乱,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内战爆发。历史上称之为“ 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 ”。
  5、重要法令的颁布:
  (1)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
  (2)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年。
  (3)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
  (4)颁布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
  (5)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6)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是 ( )
  A、反殖民统治斗争 B、反奴隶制斗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反封建制斗争
  7、下列不属于美国南北战争影响的是 ( )
  A、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B、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统一
  C、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D、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教案”是高效“模块式”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方法,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如本课教案部分:
  
   教 案
  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现在美国总统是谁?(同时,多媒体打出一张奥巴马照片)学生回答后,他是什么种族?学生又回答。
  可连续发问:美国黑人是哪里来的?今天黑人在美国的地位与白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激起学生兴趣)
   奥巴马作为黑人的后裔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创了美国历史的先河。追溯历史,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满载黑人的船只不停驶过,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被运到美洲大陆。他们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改变自身悲惨命运进行不懈的斗争。美国独立后,南方诸州尚存黑人奴隶制,在南北战争中们,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由此导入新课。
  自学质疑
  学生阅文读图,提出问题:
  1、 美国独立后,政府积极向西部扩张领土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 为何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是导致美国内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 林肯政府为什么要在内战期间颁布两个法令,特别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它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 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视频展示
  美国国旗上的星不断增加、印第安人被强迫迁离家园、领土扩张示意图、南方种植园、奴隶市场、林肯头像、《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电影《飘》片断。
   教材精析
  本课讲述了美国内战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 宏观上,19世纪60---70年代,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任务。
  2、 中观上,美国南方奴隶制度是寄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上的一颗毒瘤,它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3、 微观上,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活动推动了美国历史的进步。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
  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
  ② ②进一步理解个人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③ ③感悟做人的基本道理。
  
  
  矫正反馈
  1、 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及其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2、 怎样评价林肯在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过程中的作用?
  3、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
  4、 你如何看待美国南北战争和中国的台湾问题?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性质的问题吗?
  巩固迁移
  1、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九上P22——23;
  2、 历史学习手册“当堂导测”P46——47。
  
  “巩固案”是高效“模块式”课堂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迁移运用模块功能体现的方式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如:
  
  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巩固案
  1、 历史学系手册 P59同步导练 
   活动主题:
   历史在这里沉思
  ① 背景材料
  ② 步骤一:回眸——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 步骤二:辨析——“八.一九事件”
  ④ 步骤三:反思——苏联的解体
  2、 课后:材料阅读
   从中了解历史信息。
  3、作业:自我测评﹢补充
  我们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construction)。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作为老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本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人文学科社会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构高效的‘模块式’课堂”的宗旨,把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初步构建了“合作--探究—建构”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一建构”就是以“合作”为前提、“探究”为基础、以“建构”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人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和个性的发展过程,更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结合实际,建构高效历史课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内容:
  1. 创设民主氛围、建构模块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下,建构高效的“模块式”历史课堂,要求:
  1.1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利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努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获取“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无旁忌,敢说,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1.2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培养学生的自信。比如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对哥伦布的评价,学生各持己见,有同学认为:“哥伦布即使不是海盗世家,也是半路出家的殖民主义海盗。他嗜金如狂,被黄金的咒语驱使去美洲探险。他不可能有逻辑思考,是心理状态存在某种混乱的疯子,毫无人性,给美洲印第安人带去的是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有同学认为:“哥伦布航行就性质而言,的确是殖民掠夺的征服,是对印第安人奴役与杀戮。但他接受了人文主义进步思想,开辟了抵达美洲新航线,为欧洲原始资本做出贡献,而且在他辟航之后,美洲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进入文明。”也有同学认为 :“即使不谈哥伦布所建功勋巨大意义,就论人品性格,这位伟大航海家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他有坚定宗教信仰,爱好科学知识与幸福理想,向往新生事物,富有审美感。……有向往与发展我们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切抱负。所以,他是各个历史时期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并且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2.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指出;“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得在上完“二战”后,我组织部分学生以“二战”为切入口,围绕“战争与和平”,撰写小论文,其中一篇《胜利者的罪行》令人耳目一新:“……从战胜国的角度看,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我们一味要求战争祸首进行反思时,可曾经想过,在二战后期,为了法西斯的意志,美国竟然动用了原子弹,造成了日本大量无辜居民的死亡?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忘却德累思顿的轰炸,这次轰炸完全没有军事意义,纯粹是屠杀平民。可悲的是,在我们的正史上,打击法西斯似乎是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在二战中,死于战争的平民高于千万,死于空袭的平民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可靠的统计。令人吃惊的是,这类思考是绝对不会被列入二战教训总结的范畴的。这不发人深思吗?难道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就可以不择手段,动用反人类的核武器吗……正因为忽视了上述反法西斯国家的罪行的反思,所以有些国家,无视人道主义,在‘反恐怖’的旗帜下,到处充当 ‘国际宪兵’的角色,伊拉克战争便是典型,难道对平民的轰炸不构成‘战争罪’吗?……”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思辨、质疑能力。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善于质疑的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历史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 “我爱我师,我更爱科学”的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
  3. 提升学生能力、塑造优良品质
  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新课改评价中提出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那么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马上批评,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就不听,看你拿我怎么办?!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新课改评价中提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允许学生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都有向师性,他们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信任和肯定,总希望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赞赏,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可产生明显而持久的作用。记得有则关于“优点单”的故事: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每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果每一个教师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那么,每一颗金子不就都会闪闪发光吗?
  
  建构主义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情境设计”、“协作完成”、“相互交流”、“意义构建”。而“意义构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
  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多少和认识的提升,“表格”的构建是高效“模块式”历时课堂中又一特色,“表格”的构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构主义”的巧运用。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进行“表格”的构建,受益匪浅。通过总结,表格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设计一、
  反映性质相同,但结局不同的历史事件。
  如:中日两国19世纪中后期历史发展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日本中国
  社会性质都是封建专制国家
  经济基础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民族命运同遭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维新内容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结局国力、经济全面上升,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亚洲强国陷于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泥潭
  
  
   国别发展状况 中国英国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坚船利炮,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闭关自守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正当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偷运鸦片
  统治思想封建的程朱理学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
  设计二、
  将同一时期,东西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整理的表格。
  如:16-18世纪的中国与欧洲社会比较。
  
  设计三、
  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清理成一目了然、特征明显的表格。
  从此表可以看出,国共对峙的十年中,时局发生了5次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演变为民族矛盾;形成日本、国民党、中共为主体的三条主线;中共针对时局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综上所述,“合作--探究—建构”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模拟历史的真实感,从而真切地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体会历史;可以针对现实热点、社会焦点进行全方位的思辨探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历史学的根本功能。
  
  
  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局的变化及中共对策。
  时间国民党日本中共
  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实行白色恐怖召开八七会议,发动三大起义,创建红军,由城市转入农村,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1931年实行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九一八事变后逐步侵华号召抗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反蒋抗日
  1933年发动二次围剿扩大侵华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长征胜利
  1935年围剿堵截中共红军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936年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制定“国策基准”,建立法西斯政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
  
  
  我们相信在教学中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和“建构”为主线改进课堂教学,进行“合作--探究一建构”型高效的“模块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 莫雷 《20世纪心理学家名人名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高文 《教育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 斯特弗. 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第66期 《教研通讯》 2010年8月
  [5] Labinowicz 《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与教学》 台湾五洲出版社 1987年
  [6] 于友西等著 《历史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7] 邵瑞珍 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9月
  [8] 白月桥 著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9] 余伟民 主编 《历史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展演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各项实验工作,力求让体育大课间活动在方法、内容、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应用范围有所突破,使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模式与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结合点,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提高,锻炼习惯养成,体质明显进步,身心得
期刊
摘要:我们在四年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系列作文导练整合教学三个策略:作文词汇与语汇整合导练策略;作文方法与作文能力整合导练策略;单元作文与单元课文整合导练策略。  关健词:农村小学; 整合; 导练; 教学策略      Composition of rural family practice in primary schools to integrate teaching strateg
期刊
【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上述理论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
期刊
摘要: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引入设计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觉主动地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引入    The problem lead into the art preliminary study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Cao Cai-da  Abstract: A vi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等差数列求和与等比数列通项可简介其历史。  2.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展过
期刊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也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
期刊
摘要:班级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一中新模式,是发挥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的班级自主建设,自主监督,自主评价和自主发展。班级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班主任,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培养认真负责的班级干部,公平公正执行班级制度,建立目标激励机制,实现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加上班主任的适时引导,班级的自我管理将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班级; 自我管理; 班级制度; 班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区别于单纯的语文教学。这里说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他所教的语文课在他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达到让学生想学乐学,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不是单纯的研究语文文本的教学。然而在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将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笔者在农村初中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一帮助初中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二关注个体差异,机会给予每个学生。三把严肃的课堂变为
期刊
摘要:观察力作为小学生发展重点的一项认知能力对学生目前和将来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阐明小学生的观察力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对观察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观察力; 观察品质; 主动性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感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的发展须建立在感知觉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原则,发现是观察的目的。在观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从教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对《劈尖 牛顿环》一节进行设计。利用问题情境展开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在应用拓展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劈尖干涉; 教学设计; 教学     引言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
期刊